抗日根据地为何下了一道“树叶训令”?

1942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道特殊的军令悄然下达: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的树叶。

根据地为何下这样一道“树叶训令”?

500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根据党中央命令,聂荣臻率八路军一部挺进敌后,以太行山东麓的阜平为起点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至建立起,就成了华北日伪军的心头大患,不断遭受残酷的围攻和扫荡。

敌后根据地的艰苦超乎想象。在抵抗日军扫荡的同时,晋察冀边区又遭遇严重旱灾,很多庄稼枯死,粮食极度短缺。这样一来,不仅老百姓没有粮吃,部队给养也成了问题。这个困难在1942年春天变得尤为严重。为了挨过春荒,新长出的树叶便成了军民的口粮。当时,树叶被称为“黄菜”,人们将其切碎,拌上少量玉米面、豆面或炒面,蒸煮后食用。

但即便这样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晋察冀司令部设在河北唐县和家庄村,村里老百姓就有900多人、部队也有200多人,村庄附近的树叶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需求。不仅如此,矛盾也开始出现。部队里的战士身手敏捷,采摘树叶效率远高于老百姓。村庄周边树叶有限,若军队优先采摘,百姓便很可能陷入无叶可摘、无菜可蒸的困境。若不及时干预,势必会影响军民团结。

与民争食,绝不是共产党的作风,更违背了人民军队的初心。聂荣臻立即签发了一道训令,命令部队将村庄周围方圆15里以内的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同时,部队也不准在村庄周围挖野菜,这些东西要全部留给驻地群众。

这道训令深深感动了根据地群众。许多老乡找到聂荣臻,恳请收回成命:“现在闹饥荒,八路军饿着肚子,连把树叶都不能捋,怎么能行呢?”聂荣臻却坚决回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八路军的纪律。请乡亲放心,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

为渡过难关,晋察冀军区的机关、部队在严格执行训令的同时,制定了节约粮食的计划,所有脱产人员除伤病员外,每人每天要节约一至二两粮食。仅1942年,各部队就节约出14万斤粮食,这批节省下来的粮食用于救济受灾百姓。机关和部队还迅速动员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500

虽然敌人扫荡越发残酷,面临着层出不穷的困难,但正是军民团结一心,晋察冀边区不仅没有被削弱和摧毁,反而日益壮大。历史记录了边区军民们生死与共的一幕幕:当日军扫荡围逼的时刻,八路军一个班甚至一名战士,都愿意为掩护老百姓而走上狼牙山;而当日军孤军深入的时候,边区的男女老少都是八路军的“耳目”,令日军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才能无往而不胜。

习主席强调,“全军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坚决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和生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虽然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缺衣少食的年代,但“树叶训令”蕴含的精神内核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只是历史,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一片树叶,见证的是军人为人民的初心;一道训令,守护的是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情谊。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时代革命军人需从“树叶训令”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于细微处践行初心与使命。

一支军队,唯有根植人民、心系人民,才能战无不胜、行稳致远。广大官兵要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始终做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