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晟新能源再叩港股大门

500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在全球动力电池退役潮的阴影下,金晟新能源正试图上演一场惊险的逆袭。

日前,金晟新能源再度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这场不到一年里的第三次上市冲锋,背后是18亿短期债务的重压,而上市融资的成败,或将成为决定其未来走向的关键。

《节点财经》注意到,金晟新能源最早于2024年12月20日向港交所递表,但随后申请失效。2025年9月3日第二次递表后,又在9月17日迅速更新申请文件,新增建银国际为整体协调人。

距离2024年12月首次递表不足一年,这股急切的上市劲头背后,既有18亿短期债务压顶的现实压力,更有李氏五兄弟(李森、李鑫、李尧、李炎及李汪)掌舵下,试图借助资本市场破解发展瓶颈、抢占行业先机的战略野心。

然而,这家自称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的上市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

01 业绩过山车,两年半亏损近10亿元

作为金晟新能源的创始核心,李氏五兄弟的行业积淀与协同管理,是公司从初创到成长为行业头部企业的关键支撑。

2010年,五兄弟敏锐捕捉到动力电池退役后的环保与资源价值,共同创立金晟新能源,彼时国内锂电池回收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多数企业聚焦简单拆解,技术门槛极低。

凭借在环保工程、材料科学领域近20年的从业经验,李氏兄弟果断将“技术研发”定为核心方向:大哥李森主导战略规划,曾主导某省级废旧电池无害化处理项目,对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有着精准判断;二哥李鑫负责技术研发,带领团队攻克“三元锂电池全元素回收”难题,早期便实现锂、镍、钴等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其余三兄弟则分别分管生产、供应链与市场,形成了“战略-技术-执行”的完整管理闭环。

500

历经15年深耕,这份团队优势已转化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算,金晟新能源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企业。

不过,近几年,行业激烈的竞争之下,金晟新能源也进入了“退坡期”。从财务数据来看,2022-2024年度以及2025年上半年,金晟新能源的收入分别约为29.05亿元、28.92亿元、21.57亿元、9.37亿元,营收一路下滑。净利润方面,报告期内分别录得1.51亿元、-4.73亿元、-3.44亿元和-1.44亿元,除2022年盈利外,从2023年开始的两年半时间中,已经累计亏损近10亿元。

业绩的大幅波动,与公司主要产品价格的剧烈起伏紧密相关。

金晟新能源的主要营收来源于“锂再生利用产品”和“镍再生利用产品”,2025年上半年这两项业务营收占比近80%。在报告期内,产品平均售价波动极大。以碳酸锂为例,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近48万元/吨,一路狂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6万元/吨。高价锁定的原材料遭遇成品价格断崖式下跌,直接导致公司2023年和2024年毛利率惊现负值,报告期内累计存货减值近2亿元。这不仅揭示了金晟在剧烈价格周期中的脆弱性,也映射了整个行业在应对原材料价格巨幅波动时的系统性风险。

金晟新能源将2023—2024年的亏损,主要归咎于“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加工及销售完成之间的时间差所产生的定价错配”以及“存货出现大额减值亏损”。而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则被解释为行政及研发开支增加。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背后不仅是市场价格波动的问题,也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风险管理上的短板。

《节点财经》看来,在定价错配方面,公司在原材料价格高位时大量采购,而产品销售时却遭遇价格低谷,这说明公司对市场价格走势的预判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机制。存货减值亏损严重,也反映出公司库存管理的不合理,没有根据市场价格变化及时调整库存策略。

从行业竞争格局角度分析,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锂电池回收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新进入者可能采用低价竞争策略,这也对金晟新能源的产品定价产生了影响。金晟新能源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也是导致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02 18亿债务压顶,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除了业绩不佳,金晟新能源还深陷财务困境。从资产负债情况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高达73.3%。更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5年6月30日,金晟新能源一年内到期的债务达18亿元,而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661万元,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均降至0.5,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500

面对压力,李氏兄弟团队已采取多项针对性措施缓解。债务结构优化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江西本地银行达成“技改专项贷款”协议,将5亿元短期贷款置换为3年期低息贷款;同时推动供应商账期谈判,延长部分原材料采购账期,缓解短期资金压力。

此次赴港IPO也是李氏兄弟团队破解财务困局的关键一步。根据招股书,公司拟募集资金15亿-20亿港元,其中30%用于拓展上游原材料资源,25%用于赣州生产基地扩建,20%用于研发投入,25%用于补充营运资金。若募资成功,公司现金储备将大幅提升,短期偿债压力可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为业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

在原材料资源拓展上,李氏兄弟团队也已提前布局。

2025年5月,公司与江西宜春多家电池厂签订“退役电池定向回收协议”,锁定未来2年不少于10万吨的退役电池供应;同时计划在泰国、马来西亚设立回收网点,对接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退役电池资源,降低对国内单一市场的依赖。一位行业分析师对《节点财经》表示,“上游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是回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金晟新能源通过协议锁量与海外布局,可有效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若IPO募资能顺利落地,其原材料储备将进一步充实。”

值得注意的是,李氏兄弟的国企合作资源也为公司财务改善提供助力。2025年3月,公司与江西省属国企江西铜业达成合作,共同出资设立“江西金铜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江西铜业以现金出资占股49%,金晟新能源以技术与设备出资占股51%,合作开展“铜-锂协同回收”项目。该项目不仅可为金晟新能源带来稳定的铜资源回收收益,还能借助江西铜业的信用背书获取更低成本的融资,进一步优化财务结构。

03 巨头阴影下的生存挑战

锂电池回收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

500

当前锂电池回收行业已从“分散竞争”进入“巨头割据”阶段,第三方企业面临多维挤压。垂直闭环派以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为代表,凭借“电池生产-使用-回收”全链条掌控力,2024年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其通过与蔚来、特斯拉等车企深度绑定,直接锁定源头退役电池资源;

全品类扩张派的格林美则以50万吨年处理能力构建规模壁垒,依托废金属、报废汽车等多元业务分摊成本;

厂内自循环派的挤压更具杀伤力:比亚迪自建“弗迪回收”体系,将退役动力电池内部消化。亿纬锂能与天奇股份达成战略合作,共建闭环回收网络,第三方企业获取优质原料的难度持续加大。

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不断下跌,回收材料失去价格优势,行业陷入“成本倒挂”困境。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超60%的中小回收企业营收同比下滑,而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资源掌控力逆势扩张,马太效应愈发显著。

面对巨头围剿与行业周期波动,李氏兄弟主导的应对之策“回收到正极材料”闭环战略已进入落地阶段。

根据规划,公司将投资8亿元扩建赣州生产基地,将退役电池处理能力从15万吨/年提升至40万吨/年,同时建设1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该产线可将回收的锂、铁、磷等资源直接加工为正极材料,跳过“回收材料-正极材料厂”的中间环节,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5倍。据公司测算,正极材料业务投产后,毛利率有望从当前的3.5%提升至15%以上,接近正极材料企业平均水平,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周期依赖。

尽管短期挑战仍存,但正如李氏兄弟在招股书中所言:“行业周期的波动是暂时的,动力电池回收的长期价值不会改变。我们将以技术为基、以资本为翼,在破解当前困境的同时,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增长。”

在技术、产能与团队的支撑下,金晟新能源的破局之路,需要更多时间去验证。

*题图由AI生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