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识,在焦虑什么?

500

九识智能频繁亮相,除了加速扩张业务,更深层次的战略诉求或许更在于转移负面焦点,释放价值信号。

作者|小 梅

编辑|刘珊珊

无人物流车赛道的明星企业九识智能最近格外活跃。

九月金秋,九识智能相继亮相各个会场。

2025年9月3日,九识携手ALS,在马来西亚正式启动首个自动驾驶物流车的公开道路试运行,并在其首都吉隆坡举办发布活动。

9月8日至19日,2025年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迪拜召开,九识智能展示最新自动驾驶配送车辆及解决方案。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亮相上海“金彩智行.畅享未来——2025年金桥汽车生活嘉年华”,展示25款Z5无人物流车。

此外,近日,九识智能无人物流车还亮相香港“一带一路”峰会。

这一连串的高光时刻,表面看似是一场盛大的实力演出,细究之下,却更似一场精心策划的“焦虑突围战”。

光环下,九识智能在焦虑什么?

答案藏在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知识产权诉讼,和一系列侵蚀市场信心的安全事故。

01

疑侵犯知识产权之虑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九识智能涉嫌侵犯京东知识产权,对此,京东独家回应称,经过多方调查,京东已经掌握了大量九识智能相关侵权证据,已于2024年11月20日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

迄今为止,九识智能对此并没有作出任何回复。

九识智能于2021年8月成立,截至2025年9月,短短四年间,其专利布局已十分可观。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九识智能已申请194项专利,其中大部分为独立申请,仅有小部分为与其他公司合作申请。

500

速度之快,态势之猛,令人惊叹。

在产品方面,九识智能的推进节奏同样令人瞩目。

从成立到无人车落地,全程耗时不到半年,而同属于第一梯队的竞争对手新石器,从研发到亮相,用了3年左右。京东物流从2016年开始布局无人车领域,2017年6月完成首单机器人配送,2020年才完成无人配送车首单配送。

此外,九识智能的产品多次迭代与万辆级交付,也仅用两年半左右便达成。

这样神速的成果落地过程,实属少见,不过,若结合九识智能核心团队的过往履历,那么九识智能短时间内取得的战果,就不免让人产生一个合理的疑问。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九识智能的核心团队包括创始人及CEO孔旗、联合创始人朱伟铖、联合创始人兼法定代表人庄立,三人曾是京东无人车的创始班底,2021年9月至10月三人先后从京东物流离职。另外,还有至少10余名京东物流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部门核心研发人员扎堆离职,加入九识智能。

此外,据知情人士称,上述专利发明人包含从京东物流离职的员工。

时间上紧密衔接,核心人员高度契合,让外界普遍将其视作“有预谋”的团队组建与业务布局,而九识智能对此始终不回应的姿态,不仅没能消解这份疑虑,反而让外界对其技术路径的合规性产生了更深的疑问。

若最终侵权被判成立,九识智能恐将推倒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品牌形象崩塌、无人车销售业务停摆、天价赔偿,甚至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这一判罚已有明确判例。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尊湃侵犯华为商业秘密案于2025年7月底尘埃落定,尊湃创始人、前华为海思技术总监张琨及其团队14名成员,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首犯张琨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三百万元人民币,同时被禁止在五年内从事芯片相关行业。其余13名被告也分别获刑。

500

九识智能所涉专利数量之大、商业落地之广,若侵权属实,其面临的法律后果与商业冲击,相较判例后果或更为严重。

02

路权与安全困局

在此之前,九识智能在落地运营过程中暴露的路权以及安全问题,同样一直备受关注。

路权,是无人物流车合法、安全上路的通行证。就像普通人驾驶车辆需要驾驶证和行驶证一样。没有路权,无人快递车就无法上路。

除此之外,明确的路权还是保险购买与事故责任认定的关键依据,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责任划分与后续理赔能够有据可循、顺利进行,对保障各方权益至关重要。

目前,在各个地方政府政策的推动和行业的努力下,无人车路权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多家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规模化路权覆盖:新石器已获得280多个地市公开道路路权;截至2025年8月,白犀牛已在近150个城市及地区拥有正式路权;截至2025年6月,菜鸟无人车已在全国200多城、500多个区县取得路权。

九识智能也在这一进程中稳步推进,并推出“赋能客户自主申请路权,配套路权回收”的路权政策。所谓路权回收,指的是若因政策导致无人车无法上路,用户可以选择暂停FSD服务扣费,直到恢复上路,或者扣除折旧费后退车。

500

截至2025年3月,九识智能已在全国29个省份和地区获得上路资质,在200余个城市投入运营。

然而,这种“客户自主申请+路权回收”的组合,看似给予客户极大的自主权,实则将复杂的政策对接压力转移给了客户,使现实更为复杂。

在实际操作中引发用户群体强烈吐槽,“此种情况下,没有路权,根本不敢买,承诺的协助沟通政府部门也成了空谈。”“九识车不能上路,当摆设供着吗?”

然而,除路权困境外,横亘在九识智能面前的,更有安全这座必须翻阅的大山。

据公开信息,九识智能无人物流车已出现多起交通事故。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23年底,九识无人物流车与一辆宝马车在苏州街头发生擦碰;2025年4月8日,陕西咸阳,一辆九识无人物流车拖行电瓶车引起网友的关注;次日,西安一辆九识无人物流车与路边的一辆黑色汽车发生追尾事故。

500

毫无疑问,快递末端场景的道路环境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并非结构化的高速公路或封闭园区,无人物流车需要应对的不仅是清晰的车道线,更是随意穿行的行人、突然出现的儿童、四处穿梭的车辆、路边临时停靠的车辆以及宠物等动静态障碍物。

因此,在正式上路之前,海量的、覆盖各种极端场景的道路测试是无可替代的“必修课”。唯有通过这种近乎严苛的验证,才能将技术背后的未知风险尽可能降至最低,为公共安全提供切实保障。

03

频繁亮相,不仅仅为业务

无疑,多场景频发的安全事故、悬而未决的路权问题,以及持续发酵的知识产权纠纷,共同构成了九识智能必须直面的系统性风险。

而竞争对手的加速狂奔,进一步放大了九识智能的焦虑。

近日,同为无人物流车头部玩家的新石器宣布第10000台整车正式下线交付,这一行业里程碑事件,无疑对九识智能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这些内外挑战将直接影响九识智能的市场价值,据市场传闻,因知识产权事件,九识智能融资上市计划遇阻。

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估值高度依赖合规性与成长性双重逻辑,据《经济观察报》,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学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消息传出后的次日,公司股价大跳空,当日跌幅为14.06%。

与此类似,九识智能赖以吸引资本的两大支柱,正面临同时动摇的危险境地,一旦全面崩塌,自成立以来颇受资本青睐的九识智能或将沦为“资本弃子”。

面对困局,九识智能必须寻找破局之道,采取适当的行动。

据九识智能官方渠道披露的信息来看,近期动作明显加密。

除了前文提及的亮相马来西亚、迪拜、上海等地的会展,九识智能还在技术层面加强合作,通过与高校、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强化自身技术合规性及自主研发能力。

2025年8月6日,九识智能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正式签署协议,共建自动驾驶技术联合实验室。

500

2025年7月26日,九识智能与新吉奥集团旗下新吉奥汽车、必应货滴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联合开发生产、企业合资合作、市场拓展及生态共建等多领域展开合作。

除此以外,九识智能还与合作伙伴联合申请专利。

2025年8月6日,九识智能与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萍乡市上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联合申请“基于云边协同的目标病害自动化识别方法及系统”专利。

从会展到产业合作到技术研发,九识智能正通过多线并举的合纵连横,积极寻求突围。

诚然,这一系列动作,无疑可以加速其扩张业务与市场卡位。

然而,更深层次的战略诉求或许更在于转移负面焦点,对冲争议对品牌的冲击,并释放价值信号,即通过一个个看得见的业务进展,向市场和资本证明其技术研发能力与商业化落地能力。

对合作方,可以缓解其对安全风险、运营能力的顾虑,对资本方,则可以证明其业务成长性。

毕竟在知识产权纠纷与安全争议未解决前,只有通过“看得见的业务进展”,才能维持资本对其赛道价值的信心,避免因负面舆情导致融资彻底遇冷。

因而,九识智能更像是正在打一套“危机应对+市场卡位”的组合策略,为公司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500

九识智能试图用高调的业务进展构建一道“防火墙”,将法律与安全的质疑暂时隔离在外。但这种策略更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是在资本耐心消耗殆尽前,用足够的市场声势倒逼纠纷的有利解决;还是在根本性问题爆发前,将自己打造成“大而不能倒”的行业关键角色?

其所有行动都指向一个核心:重塑叙事话语权。

那么,九识智能的故事是否能够依此续讲呢?

毕竟,市场的终极认可,并非取决于亮相的频率或合作的数量,而是基于技术路径的合规与运营的长期安全。

或者未来某一天,九识智能跳出京东知识产权的控诉,理顺路权体系,加强安全管理,实现全新出发?

答案,悬而未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