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工业港股IPO获备案,刘强东的工业野心与隐形冠军的进击
中国证监会一纸备案通知书,让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距离香港联交所的锣声又近了一步。这家拟发行不超过2.53亿股普通股的企业,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刘强东麾下第六个IPO项目。
从2014年京东集团登陆纳斯达克开始,达达、京东健康、京东物流、德邦股份相继上市,京东系已然构筑起一个庞大的资本版图。然而,京东工业的IPO远不止是数字的叠加——它折射出刘强东对产业互联网的深层布局,以及京东从消费端向生产端渗透的战略野心。
从MRO采购到工业供应链重构:京东的“B端革命”
京东工业的诞生,源于2017年京东对企业客户需求的敏锐捕捉。当时,京东将面向企业的MRO采购业务独立孵化,试图将C端验证成功的“多、快、好、省”模式翻译成B端语言。其核心逻辑是让大型企业像个人消费者一样享受标准化、数字化的采购体验:在线下单、次日达、统一开票,同时将审批流程、预算控制、供应商管理等环节全面线上化。
这种模式直击传统工业品采购的痛点。
长期以来,中国MRO市场规模虽庞大(约3万亿元),但高度分散——线下五金城、机电市场仍是主流,线上渗透率仅10%左右。京东工业的出现,本质上是用数字化手段重构工业供应链的“毛细血管”,通过整合超过12万家供应商、提供5710万个SKU,试图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供需匹配低效、价格不透明、管理成本高等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近年向AI的跃迁。2024年发布的工业大模型“Joy Industrial”,并非跟风之作,而是基于京东供应链数据与行业知识训练的垂直AI引擎。从商品专家到集成专家,这些AI智能体瞄准的是工业场景中的专业化需求——例如,在汽车后市场或电力电网领域,AI能自动匹配技术参数、优化采购方案,实现从“懂人”到“懂货、懂产线”的跨越。这种技术赋能,正是京东工业区别于传统B2B平台的关键差异点。
增长曲线与盈利悖论:规模与现金流的博弈
招股书显示,京东工业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20.1%,但其毛利率始终徘徊在16%-18%之间。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工业电商的盈利困境:商品销售业务占比高、毛利低,而高利润的服务业务尚在培育期。工业品单价高、价格透明,平台难以靠抽佣获得丰厚利润,必须通过规模效应和增值服务寻找突破口。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现金流。由于大客户普遍要求60-120天账期,京东工业的应收账款持续膨胀——截至2024年6月末,应收款项已占流动资产一半以上,导致经营现金流再度转负。这意味着,尽管京东工业强调“轻资产”模式,实则需要不断垫资维持运转,依赖股东借款和银行授信填补缺口。这种“规模越大、垫资越多”的悖论,将成为上市后投资者审视的核心指标。
然而,京东工业的护城河正在显现。其客户名单中覆盖了50%的中国《财富》500强和超40%的在华全球500强企业,说明头部客户对其供应链服务的认可。若能通过上市融资优化资本结构、延长资金杠杆,或许能逐步缓解现金流压力,向更健康的“规模与利润双增长”模式转型。
刘强东的商业哲学:从草根情怀到组织韧性
京东工业的进阶之路,亦暗合刘强东的个人叙事。
这位从宿迁农村走出的企业家,始终将“基层视角”融入企业管理。他多次强调京东员工80%来自农村,并力推高管降薪、基层增福利的政策,看似与传统商业逻辑相悖,实则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组织韧性。在工业赛道这种需要长期投入、重服务的领域,这种“兜底意识”或许正是凝聚团队的关键。
另一方面,刘强东对供应链的执念贯穿京东发展史。从自建物流到工业品平台,他始终坚信“效率源于基础设施”。京东工业的布局,实则是将京东在仓储、配送、数据上的能力向产业端延伸,试图在B端复制C端的效率革命。这种战略耐心,恰恰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缺乏的——当别人追逐风口时,京东选择深耕产业链的“硬骨头”。
赛道竞逐与未来挑战:坡长雪厚,但路险且艰
尽管前景可观,京东工业面临的竞争不容小觑。老牌玩家震坤行、西域等已深耕行业十余年;阿里1688工业品频道背靠生态流量虎视眈眈。工业品采购具有强关系、重服务属性,客户切换成本高,新玩家需要更长时间建立信任。
此外,行业整体数字化程度低的另一面是教育成本高。如何说服习惯线下采购的工厂老板转向线上?如何平衡标准化服务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问题无法仅靠资本解决,需要更细腻的运营和行业洞察。
IPO不是终局,而是新起点。
对于刘强东而言,京东工业的上市将是其商业版图的重要拼图,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验证京东ToB战略的可行性。工业供应链的数字化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资本、技术、组织的协同发力。若能借助上市打通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公信力,京东工业或有望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之一。
然而,资本市场不会仅为故事买单。投资者将密切关注其盈利路径的清晰度、现金流的健康性,以及AI等技术投入的实际转化效率。京东工业的进击,既是一场商业模式的试炼,也是刘强东“供应链信仰”的又一次重大实践。在这个看似低调的赛道里,隐藏着改变中国制造业生态的潜力——而IPO,只是这场长征的一个驿站。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