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兵:消费者抵制预制菜,本质是抗议食品的劣质化

作者:金仲兵

500

一、从食材到人类,冷冻与保质

在2025年09月13日公号“在日寻唐2 ”的文章“解析日本诚信社会体系下的预制菜市场”中,有一段在日本一家提供预制菜原材料的冷冻工厂拍摄的视频,配文解释说“在此单看日本的冷冻技术,有冷冻四年以上的葱花,有2018年冷冻的龙虾和五花肉,有2019年冷冻的牛排,有冷冻十年以上的草莓,在如此长的存储时间里,食物得以保鲜而不被氧化。”

文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冷冻”贮存是现代食品工业一项异常基础和重要的技术,冷冻(含预制)的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而且,有些食品材料必须在第一时间快速冷冻,才能长期保持其原始品质和安全。

现代城市餐饮,多为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复合产品,实行商业化、市场化运行,用材复杂、生产环节多、地域跨度大、供应链无限长,所以在收获、贮存、物流(含冷链)各环节,保持贮量冗余是常态。

种植饲养阶段不谈,仅在消费端,从地头到餐桌实现“餐餐地道中国味”几无可能。中产阶级熟悉的“农家乐”只是部分概念化,况且,现收、现杀、现烹既效率低下、血腥野蛮也非安全卫生。

基于此,对近日颇具争议的“预制菜”中争议最大的冷藏“西蓝花”,进行再认识很有必要——食材标示的保质期是“周期概念”,不是最后时限的“节点概念”。食材品质,当以是否在限定时期内,以及是否变质为准。其它食材同理。

关于冷冻,有从事生物医药科学的朋友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话题:贵为人类的血液细胞、精子、卵子,都可以冻存20+年而保证原有品质和活性……

你怎么看?

500

二、不论标准化还是中国化,都不能劣质化

传统中餐如中医,没有明确的标准,计量上不太讲究,达不到传说中的“天平称重”,只拼手艺和经验,一餐一味,大差不差,也因此保持了一种难以言状的“中国味道”。

中国人喜欢吸食高温菜现烹热炒挥发的锅底焦糊味和油烟味,其中不断尝试添加的各种调味品,是“重头戏”之一,也是各种“科技狠活”的始祖,在现代饮食科学中争议很大。

律媒先锋网

法律案例,政策分析,节目制作,品牌宣传

在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时代,为吃饱肚子重量轻质,才加入调味品提升口感,满足口腹之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后,中餐在现代化、标准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努力强化营养和健康观念,在原纯鲜味和人造口感之间寻找最佳取舍点,打造一种“新中国味道”。这时候,没有经过严格科学成分检测和管理加工、生产、运输、贮存的原始食材和调味料,再没必要以绿色生态为由,不加怀疑地全盘接受了。

预制菜和转基因一样,是现代工业科技保障下的标准食品,但在进入中国之后,从产品生产到消费态度都发生了变异,值得反思。麦当劳、肯德基都主打标准化预制,有独立的运营闭环,不太受外围环境影响,全球市场铺得很开,也成为中餐现代化改革的榜样。

500

食品安全的最严重后果,就是食物中毒,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时有发生。处理结果,多是大家熟悉的“两句半”:一句是严查严处,二句是加强监管,严格执行。还有半句,就是“学习借鉴”,但无一不是泥牛入海,涛声依旧。

所以,消费者抵制的不是预制菜或转基因,而是因为食品行业的违法犯罪和执法监督不到位导致的劣质化——真材实料,货真价实,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真的这么难?

是否支持作者观点 单选

支持

反对

没意见

有理由相信,食品风险和劣质化趋势,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态度问题——只要努力推行以特-供产品为标准的中国标准(包括航天食品标准),上下内外同标同食,必能在美食中得到健康,发现“民以食为天”之上的人生价值。

所以,借这次预制菜风波普及科学常识,掀起食品安全大讨论,让中国食品涅槃重生,肯定是好事。

500

三、中国食品黑榜,走出人性之恶

这当然有些讽刺,但必须正视:

1、工业添加物:芳香剂、调味剂、孔雀石绿、滑石粉、瘦肉精、人工色素、漂白粉、抗氧化剂、增稠剂或稳定剂等;

2、造出的知名产品:三聚氰胺牛奶、铁蛋西红柿、足球西瓜、皮带阿胶、喷砂油条、镉大米、纸箱肉等;

3、造成的结果:亚硫酸盐、苯甲酸钠、重金属超标中毒等。

4、人性恶的后果:地沟油、鸭脖鼠、大便水、过期腐烂材质、油罐化工油等,还有稍有好转的雾霾天等等。

不难明白,经过这一通翻天覆地的“大乱炖”,才飘出浓浓的混合香气的中国味道。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