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慷慨救援阿根廷,背后有针对中俄的考虑?
美国财长贝森特本周一明确表示,对阿根廷援助的前提是,阿政府要"做正确的事","实行好的政策",并且"与美国的价值观一致"。
华盛顿在拉美地区明确地划出了一条意识形态界线。
在当前左翼政府主导拉美政治的背景下,阿根廷总统米莱成为美国在该地区"为数不多的盟友之一"。
援助传递了一个信号:站在美国一边是可以获得真金白银的。
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与巴西、智利、乌拉圭等左翼政府频繁的政治经济互动,引发了美国对“后院”的担心。
美国各路政客一直在呼吁华盛顿要正视中俄在拉美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一些分析认为,美国财长刻意强调价值观,具有平衡中俄在拉美影响力的战略考虑。
美国怎么救阿根廷?
贝森特提到的援助工具有很多,但是分析认为外汇稳定基金是主要工具。
该基金成立于1934年,总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约220亿美元为高流动性证券。
美国财长在使用这笔资金时拥有相当大的决定权,无需国会批准。因此,动用此基金来购买阿根廷的美元债券就可能是选项之一。
为什么要救阿根廷?
这个南美国家目前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约440亿美元,占IMF全球约1250亿美元未偿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远远超过乌克兰和埃及等其他借款大国。
阿根廷外汇储备也在快速消耗。
为了捍卫比索汇率,阿根廷央行在短短三天内就烧掉了1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种消耗速度对一个本就外汇紧缺的国家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尽管IMF今年4月批准了一笔新的200亿美元贷款,其中包括120亿美元预付款项用于补充央行外汇储备,但阿根廷此后远未达成重建硬通货储备的目标。
此外,各家金融机构今年已向阿根廷承诺提供超过400亿美元的多边融资,但这些资金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
如此庞大的债务负担使阿根廷具备了"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其金融稳定不仅关乎自身,更影响全球金融体系。
阿根廷领导人米莱在地方选举中的失利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
但美国援助的时机恰好在阿根廷10月中期选举前,明显带有政治考量,要借援助给米莱拉票。
华盛顿看到的是米莱推行的激进自由市场改革与美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这包括美元化、大幅削减政府支出、开放市场等,因此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的极端版本。
美国的援助实际上是在为这种发展模式背书。
如果援助成功帮助米莱稳定经济并完成改革,将对整个拉美地区的政策选择产生示范效应。
其他面临经济困难的国家可能会被鼓励采用类似的"休克疗法"。
从市场反应来看,美国的表态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贝森特发声后,比索走强6%,2029年和2035年到期的阿根廷美元债券价格分别上涨面值的6至7个百分点,至面值的71%和55%,阿根廷Merval股指以美元计价飙升超过9%。
米莱自上任以来保持亲美政策,已访美约10次,频繁参加保守派政治活动。
作为南方共同市场的创始成员国,阿根廷的亲美政策必然会在该组织内部制造紧张关系。
在贸易政策、对外关系等关键议题上,阿根廷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与其他成员国产生分歧。
巴西作为地区领导者,对阿根廷日益密切的美阿关系不会无动于衷。
这一看似无条件而又充满政治考虑的援助,势必将加剧拉美地区的政治极化,按美国的标准撕裂为亲美与反美两大阵营。
从国际金融层面看,美国通过外汇稳定基金等工具的直接介入,实际上是在IMF体系之外构建新的金融援助机制。
这种做法可能会鼓励其他面临债务困难的拉美国家寻求双边而非多边援助,从而增强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国家影响力,以及对美元的信任。
同时,这可能会削弱以IMF为代表的多边金融机构在全球的作用。
最终,这场援助对拉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际效果。
如果米莱成功稳定经济并赢得中期选举,美国的影响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但如果援助失败,不仅会浪费美国的政治资本,还可能让拉美国家对华盛顿的承诺产生更深的怀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美国试图重新确立其在拉美"后院"主导地位的关键一步。其成败不仅将决定阿根廷的政治走向,可能影响整个拉美的政治生态和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