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缓和看美国对华战略的制度化系统化

  最近,中美关系出现缓和。

  中国媒体和专家使用“转折”、“积极互动”等词汇描述。

  现在出现的进展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关键时刻阻止了双边关系的继续下滑,把局势拉回到风险可控的线内。

  但互动改善在本质上仍是战术调整,是阶段性的松动,而非战略转变。

  评估美国对华政策,需要考察华盛顿的政策调整是否触及核心目标,即将中国确定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的目标。

  华盛顿对华战略实施的重心看上去有所偏移,其动因主要在于美国国内因素。

  特朗普上任后逐步将政策重点转向优先国内治理。

  这是因为选举周期加剧了选票压力,需要加大对票舱的拉升,特别是在高通胀、移民和社会稳定等问题上,要优先国内议程,以进一步强化“特朗普色彩”,巩固基本盘、争取摇摆选民。

  但是,中国被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已不是“纸面文章”。

  从2017年特朗普开始第一任期至今,已近九年。许多法案和政策规定已制度化、系统化,并在落实后进入执行阶段。

  这些机制难以通过个别调整逆转,它们已经嵌入国家安全和经济框架中,形成了跨部门协调强化执行的系统联动。

  对芯片出口管制是典型例证。

  2018年的《出口管制改革法》(ECRA)是美国国防授权法案的一部分,主要改革了出口管制体系。它将出口管制从临时性框架转变为永久性法定授权。

  相关管控至今已多次升级、调整,这其实就是在不断加强执行的力度,使执行成为一种动态的、持续性的运作。

  该法案的要点在于,它结束了出口管制的“临时性”时代,转为一种制度化工具,旨在长期维护美国技术优势。

  再如,华盛顿针对新疆棉的禁令同样也已经制度化,并不断加强执行的力度。

  美国海关使用先进检测设备,包括同位素分析和溯源,使检查覆盖供应链的全链条。

  又如,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对中国国籍入境者实施严格盘查,近期就有多名中国留学人员入境美国时遭到无端盘查、滋扰,甚至被无理遣返。

  可见这些措施已落实到了执行层面的官员和工作人员,嵌入了日常运作。

  系统化还体现在多领域联动。比如,贸易壁垒、金融限制、人才流动管制和大学交流收缩的相互协调。十余项核心法案,跨多部门协调执行。

  华盛顿对华保持战略竞争态势的长期性不会变,压力还会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技术领域。

  不过,目前的缓和提供了战术调整的空间,有利于稳定预期,降低摩擦度。

  未来关键还要看能否在元首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对话机制的常态化,更多地解决类似于TikTok这样的具体问题,并将议题不断扩展到更多领域,就有希望增加缓和的深度和广度。

  the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