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来写《731》的剧本,剧情会是这样的

如果我来写《731》的剧本,剧情会是这样的:

一个叫王小江的哈尔滨青年教师,于1980年代中期赴日本攻读东亚近代史学位。他从小就知道祖父王子阳是抗联战士,但1939年在平房区一带活动时突然失踪,从此再无音讯。

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天在图书馆,王小江意外地看到关于侵华日军“给水防疫部队“历史的一本书,书中提到哈尔滨平房区驻地却又语焉不详,与同类书籍事无巨细的“风格”大相径庭。王小江立即想起自己在平房失踪的祖父,一个大胆的念头从心底升起——探究祖父后来到底遭遇了什么。

于是,王小江首先去请教平时和善的教授,不料得到的不是指点而是回避,甚至是威胁——不要改变研究方向,否则对顺利毕业拿到学位会有影响;但这没有吓倒王小江,反而强化了去深入探寻的念头。

经过在两国间查找信息,王小江很快就把“给水防疫部队“与在我国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731部队画上了等号;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自己祖父很可能就是落入731部队魔窟的牺牲者之一。

于是,他想尽办法,通过自己的同窗、一位日本战争遗孤3世、带四分之一日本血统的青年,终于找到一名曾在”给水防疫部队”当生徒、16岁随战败日军回国的老人。满怀期望去拜访,对方一开始对中国青年的到来表现的挺热情,但一提到当年的事就缄默不语了。

王小江没有放弃,一次次去拜访,而且给老人很多帮助,直到老人求他不要再来,并提供了另一位当年同僚的地址。

王小江立即按地址去寻找那人,不了对方破口大骂、暴跳如雷,自然没有提供任何信息。

王小江陷入了绝望,但绝不放弃,继续经常去探望照顾前面那位日本老人。

突然有一天,王小江接到老人儿子的电话,说是父亲自杀了,留下一包遗物要交给一个“常来陪伴我的中国人”。

拿到老人遗物,王小江边看边落泪,直到浑身发抖呕吐不已......

学校教授室,日本教授一脸严肃地告诉王小江,因未能通过学位论文预审,不予答辩,而且告诉他要么重新递交开题报告,否则这样的论文很难获得答辩机会,更没有什么机会通过答辩。

王小江看着教授,平静地笑了,鞠了一躬返身离开了教授室。

电影进入尾声,画面是731部队遗址,是一批批青少年一脸肃穆地参观的场景,是一份份被揭露的731部队罪证资料......旁白:我没有获得学位,但并不觉得遗憾,因为我获得了更宝贵的东西;我也没有找到祖父的确切下落,但我知道了那么多人的悲惨结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