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加沙來勢洶洶 風暴潮需超前部署

作者:楊荃荃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

500

大自然是用来敬畏的,应急预案和防灾能力得按照能力和科技不断更新和适配。

500

極端天氣頻發,今年香港不僅打破了1946年以來1月至9月懸掛風球次數的最多紀錄,更可能出現第二個十號風球——今年7月首掛了10號風球「韋帕」,本周超强颱風「樺加沙」更是來勢洶洶,預測與2018年超强颱風「山竹」威力相似。

當年「山竹」造成的破壞仍然歷歷在目,當時「山竹」先登陸呂宋,令最高風速從每小時250公里降低到每小時175公里,但仍造成至少458人受傷、6萬宗塌樹報告和500宗玻璃窗損毀報告。而今次「樺加沙」預計直穿巴士海峽,周三其中心風力可達時速195公里,破壞力和「山竹」相若。

香港年年遇上颱風,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市民,都已經有充足的經驗,對狂風大雨以及次生災害如塌樹、水浸、山泥傾瀉等破壞的應對素來行之有效。但是,天文台預測還有一句話更要引起重視——預計「樺加沙」受顯著風暴潮影響,屆時沿岸水位可能與2017年的「天鴿」及2018年的「山竹」相若。

「風暴潮」是熱帶氣旋的風力和低氣壓作用下把海水整個抬升並衝上岸。

500

風暴潮造成的大水漫灌,不同於暴雨傾盆而疏泄不及造成的水浸,也不同於大風吹上岸的越堤浪(即海浪沖擊岸邊時越過海堤所形成的大浪),而是短時間內鋪天蓋地的海水不斷衝擊上岸,其產生的原理雖然與海嘯不同,但產生的後果卻是與海嘯無異,可能出現嚴重人命傷亡和財產損失。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與香港科技大學今年(2025年)1月完成《極端天氣頻發背景下香港在未來20年面臨的嚴重風暴潮風險》研究,以2018年超强颱風「山竹」為基準,利用氣象模型預測,如果三種造成嚴重破壞的風暴因素叠加出現,香港可能面對的最嚴重的風暴潮災害情景(worst scenario)。這三種因素分別是:

一、如果「山竹」未如2018年實際襲港前在呂宋島登陸而被削弱,而是直接經過巴士海峽,並採取類似路徑近距離吹襲香港;

二、颱風襲港日遇上天文大潮(即當日為新月或滿月),而今次「樺加沙」預計最接近本港的 9月24日雖不是新月(新月為9月22日),但預計水位仍相當高,如港島鰂魚涌觀測站預計23-24號的最高潮汐水位達2米(主基準面以上),若果時間配合,加上山竹的增水2.35米,最高水位可達4.35米(主基準面以上),比山竹的實際最高水位(主基準面以上)3.734米更高;

三、考慮未來二十年的香港預測海平面上升幅度,在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很高排放(SSP5-8.5)情景下,香港平均海平面將上升約0.22米。

如出現上述三個因素叠加下的超强颱風,最壞情況可能造成維多利亞港(港島)、后海灣(對開深圳前海)和吐露港(新界主要內港)最高水位分別達到主水平基準面之上6.0米、7.5米和8.2米,對比香港各區地勢,這意味著,香港大約12.5% 的私人住宅地區、12.9% 的公共住宅和 10.2% 的鄉村地區將面臨 0.5 米或更高的淹浸,地勢低窪地區(如新界大埔的地勢只有約4至6米)可能出現2米以上的水浸。

上述研究還對不同風暴路徑進行模擬,發現如果香港遇到從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接近並經過(或繞過)香港南部的最强勁颱風,將出現上述最嚴重風暴潮。

雖然上述情景屬於最壞情況,但根據香港天文台預測,今次「樺加沙」已經符合部分假設條件(包括直接經過巴士海峽,採取類似山竹的路徑吹襲香港;颱風襲港日遇上接近天文大潮),説明最壞情況這並非遙不可及。

在香港過去150年間,有4次帶來嚴重破壞的颱風(甲戌風災(1874年)、丁丑風災(1937年)、超强颱風溫黛(1962年)、超强颱風山竹(2018年)),在維多利亞港都出現接近或超過4米的最高潮位。

隨著極端天氣頻發,其危害程度之高更不容有僥幸心理,急需超前部署!

500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旦風暴潮造成的水浸淹沒地面的供電設施,如配電站、升降機、電梯,出現長時間停電停水的情況,將直接威脅市民生命安全,對醫院和養老院等關鍵設施更加構成嚴重威脅。

其中,香港部分建築老舊,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數目超過 9,000 幢,還有超過3,100幢「三無大廈」,即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沒有任何居民組織、沒有物業管理公司的大廈,集中在油尖旺、深水埗和九龍城地區,其衛生、消防、管理、維修都存在隱患,一旦發生斷水斷電,基層市民的安全情況堪憂。

2018 年「山竹」吹襲香港期間,就有超過四萬戶電力供應中斷,當中約13,500戶停電超過24小時,而一些較偏遠地區及個別樓宇的電力供應在四日後仍未能完全恢復,停電亦引致一些地方的食水供應受到影響。

研究並發現,由於大埔滘有一個袋形的海岸線,更易將海水困住而令海平面升得更高,所以在該區出現的風暴潮會比在維多利亞港的為高。

此次研究發現,吐露港可能在風暴潮侵襲期間數小時內,因「假潮效應」(seiche effect)而經歷數次風暴潮峰值,會導致沿海侵蝕顯著加劇,對堤壩、路面等基礎設施以及後續救援構成更嚴重威脅。

那麽,除了遵循香港天文台指示,在八號或以上風球期間留在安全的室内之外,我們應該如何超前部署防災減災?

首先,應對風暴潮產生的水浸,不同於應對暴雨所採取疏導的思路,比如蓄洪池起蓄水引流作用,無法應對來自海上的大規模倒灌。

以美國2012年颶風桑迪為例,新澤西州的霍博肯市(面積約為3.3平方公里)出現的海水淹浸大約為180萬立方米,相當於18個大坑東蓄水池。

當務之急,特區政府應加緊對各區道路、隧道、地下設施(尤其靠近沿岸的地鐵站及地下停車場),以及可能出現用電安全的配電站、基建發電機、升降機、電梯,以及可能出現海水倒灌的渠務設施等進行排查,提升防護措施,比如提前安置水泵、安裝擋水板、提供沙包、應急物資。

靠近沿岸低窪的地下停車場應採取預防措施,例如安裝擋水板,以防止海水淹浸。如果地下停車場不幸出現淹浸,市民不應嘗試把車輛開走,因為這是非常危險的動作——超强颱風天鴿造成人命傷亡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澳門市民試圖從已被海水淹浸的地下停車場把車輛開走。

當風險到達某一更高等級時,配電站等關係生命安全威脅的關鍵基礎設施應自動關閉,以保護設備不被洪水破壞而阻礙後期救援,以及確保緊急情況下的供電和用電安全,制定備用電源方案。

災害來臨,市民的自我應對最為關鍵,應加强風暴潮等風險和災害應對甚至逃生的科普教育,除了專業的消防、民安隊伍,地鐵職員、物業管理人員、地區關愛隊成員等相關應急力量更需要有足夠的防災救災能力培訓。

總體而言,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無法逆轉的現實,預計香港所在區域將面臨更多、更強的超强颱風,以及伴隨而來的强風、暴雨、巨浪、風暴潮、山泥傾瀉、暴洪等多種災害伴生。

香港亟需制定全面的防災和救災應對預案,包括加快部署利用創新科技建立智能化、精細化、實時化的防災應急預警系統和災害地圖;這也是日本等海洋災害多發國家已經採取的舉措。

天氣災害預測和預防標準也需更新,建議全面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未來氣候變化預測中「高排放情景」或「很高排放情景」的可能範圍作為應對極端天氣的基礎(以目前的排放趨勢,這是非常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升防災設計標準,升級基礎設施防災措施。 

加注:「1」香港主水平基準面(HK Principal Datum)高於香港海圖基準面(HK Chart Datum)0.146米。

「2」「樺加沙」最終是否會出現最壞情況,需要視乎在接近香港時的風暴强度、風暴結構、距離以及接近香港的時間與高潮時間是否配合。「樺加沙」的預報以香港天文台為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