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戳破科研“痛点”:别困在论文里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健康: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抛出关键议题:科技创新不应止步于论文,唯有落地应用,才能跨越全球健康鸿沟。这场论坛上,中国首家聚焦全球健康的新型研发转化机构——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正式亮相,为破解健康资源分配不均难题注入新动力。
该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为中低收入国家打通健康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这一转化阶段向来面临资金需求大、风险高的困境,而研究院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起独特的支持体系:上海市与盖茨基金会共同提供首期五年研发经费,前者输出本土资源与资金,后者则带来项目赠款与技术支持。更关键的是,它并非单一推进产品开发,而是搭建起“国内研发+国际验证”的桥梁,将中国的生产能力与全球临床、田野验证资源对接,为创新成果走向世界铺路。
当前,全球健康仍受传染病威胁,结核病便是典型代表。中国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2023年新发患者数居全球第三,其中耐药结核治疗周期长达18-20个月,费用超15万元,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但张文宏直言,若治疗成本居高不下,这一目标恐难实现。为此,他的团队已在国内结核高发地区展开实践,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将短程治疗费用降低90%以上,同时将耐多药结核病治愈率提升至80%以上,为低成本防控提供了“中国方案”。
科研转化之路并非坦途,许多创新成果因资源错配卡在落地环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提出“容败机制”的重要性——转化失败未必是技术问题,更多是资源不足所致。而研究院的价值正在于此,通过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为有潜力的健康产品扫清市场化障碍。WHO驻华代表处技术官也强调,临床试验不是终点,唯有持续推动有效方案的推广应用,才能真正释放科研价值。
上海的健康科创实力,为研究院提供了坚实支撑。多年来,上海已形成涵盖科学家、公共卫生专家与国际合作人才的人才集群,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成熟。此前,上海企业研发的皮下埋植避孕产品已通过WHO预认证,五年间为全球交付超600万套,避免500多万例意外怀孕,节省2.5亿美元医疗费用;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与盖茨基金会合作的“中-坦疟疾控制示范项目”,也在坦桑尼亚成功降低疟疾患病率,相关模式正被WHO推广至更多非洲国家。
随着全球对健康公平的关注度提升,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的启动恰逢其时。它不仅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健康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更将中国的科创能力与全球健康需求深度绑定,在推动全球健康平等的进程中,书写“科技向善”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