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观后感 —— 恶魔看守的地狱与刑场

@树语treetalk:

电影《731》观后感

—— 恶魔看守的地狱与刑场

在二刷之前,这些是我迫切想告诉你的:

1,这是一部非凡的影片,无愧于历史。

2,这部电影是历史的敬畏,也是历史的凝炼和升华,更是对殉难者的告慰和祭奠。

3,未来我们一定还会拍更多“731”题材影片,但赵林山导演的《731》将一直屹立。

4,日本人不敢面对这部《731》。他们的任何轻佻嘲讽和诋毁,将证明他们是“731”的后代,和“731”一起群魔乱舞。

5,不要相信那些轻率的风评,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请做好一定心理建设,打开自己的心扉,随着剧情的展开,影像空间的延伸,与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优秀演员一起揭露人间炼狱的全貌。这样的呈现,丝毫没有损害历史的严肃性,反而加深了历史的丰富性和记忆刻度。

6,这是一部值得你用心和灵魂去融入的电影。深入恶梦,反而不会做恶梦,因为那是我们历史的脉络,真实如自己在记忆中亲历。真实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实体还原,电影做到了,一个是记忆还原,电影也做到了。但后者更需要观众的情绪和审美互动。

7,一些介于梦景与真实,充满质感和历史宿命意味的构图,耐人寻味,印象深刻。当然,宿命是恶魔的必然毁灭,正义和人性的必胜。

8,千万不要和那些自作聪明的评论一样,在开头三十分钟嘲笑。我想那是导演为建立剧情层次感挖下的坑,是电影节奏感铺设,让你的灵魂和潜意识在松弛中缴械,不知不觉滑入电影空间,包括后面“人体纸飞机”的欢快镜头,都有剧情呼应,非常严肃。是的,这或许不是一部边吃爆米花边喝可乐观赏的电影,它需要观众更多的审美投入和精神付出。为了“731”和历史的严肃性,这当然值得。

9,这是一部看似粗犷,实则细腻的电影,看得出导演和主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姜武贯穿始终,展现了立体的“实演”,王志文出场不多,每帧都丰满,贡献了“神演”,林子烨代表着成长和希望,注入了“成长电影”因素。

下面是一些观影随感:

一,和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比较

同样严肃而震撼,有着直击心脏的力量。前者诉诸感官,一句台词,一个镜头,催人泪下;后者诉诸意识,在银幕上营造出一个名叫“731”的恶梦空间,让灵魂返回80多年前,与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地狱重生者共处同一时空,与最不可描述,但又无比真实的历史同在。历史,以最真实,但又最梦幻的形式呈现。梦幻和记忆,有时比现实更真实,这是人类和个体的共同体验。

二,关于剧中日本形象元素

导演对电影中日本元素都进行了夸张颠倒处理,使所有华丽表象成为地狱的门面。艺妓、和服、屏风、拉门、日本刀、提灯、山车、社祭、樱花意象、三味线音效……所有这些,曾经是所谓“神国”,实则“邪国”和军国的旗幌,也是现代日本形象建构中被利用的元素。导演的手法,揭露了这些“国家神话构件”的虚构性:一袭华丽的外衣,岂能遮蔽地狱重重的罪恶。

三,关于血腥场面

血腥场面几乎都是一晃而过,或做了一定的镜头虚化,符合心理建设预期,又不会给成人留下心理阴影。各种活体实验的真实再现,付与恶梦以质感,呈现的是遗物,文字和影像记录层面的真实。

四,“天堂里怎么会有日本人呢?”

剧中对话中多次出现的“天堂里没有日本人”,点出了“731”就是人间地狱的真实,也点出被“731”永久关押的不是一心脱逃的中国人,而是兽化日本人的灵魂。这种“倒置”意味深刻,也向现代日本人发出灵魂拷问:八十年后,日本人如果继续拒绝历史,无异于承认自己是不知悔改的恶魔后代,将自己再次锁入地狱之门。

五,关于历史呈现的丰富性

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而是对历史的艺术呈现。它以恶梦的形式重建,并真实呈现了那段比所有恶梦都更加黑暗恐怖的历史。显然,历史不仅停留在冷冰冰的数字和褪色黑白相片中。历史同样可以深入意识和潜意识,将对历史的敬畏写入文明的深层记忆。其实,这是我们传承历史的常态。我们听那些满面沧桑的亲历者讲述,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事实”的再现,也是灵魂的唤起。历史不等于历史书,不等于遗物和数据。历史也是有温度有态度的叙述。历史无比丰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庞大根系。

题外的感慨:国产电影不仅工业化程度突飞猛进,而且风格也多样丰富,创作空间其实更加拓宽了。期待市场接受的层次感为各类优秀的影片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多类似《731》的独特体验,也看到更多个人十分期待的作品。

另,期待《731》的电影语言在国际市场赢得广泛共鸣和反响。

电影将日本的表里二元结构表现得很好。“表”除了和服艺伎社祭等大家熟知的日本形象元素,也包括“健康换自由”“大东亚秩序”等冠冕堂皇的说辞,以及与罪恶实验室完全隔离的清洁“病室”,还包括所有参与“731”的日本人的“无知”:他们在执行一项意义重大且“神圣”的使命,对眼前人类有史以来最反人类的罪行毫无自觉。“里”则是一个邪教国家犯下的史上最邪恶与最反人类的罪行。表对里的遮掩,贯穿战前战后,直到今天。在此意义上,此前将内心挣扎的日本兵作为屠杀电影主角是一种终极的洗白行为。(就事论事,不是大批判)

这应该是认识日本的最基本模式,是日本社会文化的ABC。如果不懂“建前”和“本音”,表与里的分别,在日本社会寸步难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篡改历史和美化历史,除了各个层面的政治意图,也是日本社会的内在要求。在他们而言,美化历史是十分自然而然的事。用“进出”替代“侵略”,用“终战”替代“战败”,用“添麻烦”替代“严重伤害”等等,不胜枚举。说得学术点:将“能指”肆意工具化,对“所指”进行无底线相对化和虚无化。孔子早就警惕到这一点,提出“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周公也面斥田中使用“添麻烦”严重不当。事实证明,日方使用“添麻烦”是经过反复推敲,处心积虑事先准备好的措辞。所以,不论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不要被日本的各种形象操弄欺骗。同样利用《731》里的文化形象元素(能指),战后将日本几乎“无害化”了,至今某国大使馆卖萌卖得比所有国家都努力。道理就在此。

大使馆卖萌和二次元之类本身不是关键,这些是“能指”,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在利用“能指”,对“所指”进行偷梁换柱,脱罪洗白。显然,利用创意形象进行“无害化”宣传,和篡改拒绝反省历史的“有害”行为之间,存在不可弥合的撕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