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一部被严重低估的杰作

500

  我一直认为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杰作。这本描写明末农民起义的三百三十万字的长篇巨制,可以说是明末的百科全书。在许多年轻人看来《李自成》过于政治化,其实那些说把李自成写成八路军的最多看了开头,根本没看完整部小说。第一卷、第二卷对李自成虽有所美化,但仍瑕不掩瑜。到后三卷更为写实,尤其是开封、北京两场围城战,从开封城中的平头百姓再到紫禁城中的帝王,均有细致描写,可以作野史来读。五卷本和九卷本我都读过多遍,特别是读到崇祯和闯王之死,每每为之掩卷叹息。

  我最关心的是,到底李自成为什么失败?我们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先要明白明朝为什么灭亡,李自成是怎么样起来的。姚老曾经撰文反驳李自成失败的谣言,文章就写得很中肯。

  文中李自成的兴起开始于崇祯十三年进入河南。当时河南地区明朝的军队都调走去对付张献忠了。后方空虚,又值河南一带灾荒连年。李自成提出跟随他可以不向官府纳粮。明朝财政枯竭,除地丁粮赋之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负担重极了。“随闯王,不纳粮”对号召农民,号召中小地主,非常有效。中小地主对纳粮负担,感到特别痛苦,现在来这么个人物,替老百姓着想,自然希望他成功。到了崇祯十四年就破了洛阳,不是用武力打开的,而是内部叛变,没有经过激烈战争就进了洛阳,然后杀了当时最富的福王,用福王的钱来赈济饥民,来扩建部队。

  所以,李自成是这样起来的。不完全是他个人的英明神武。事实上明朝的军队并不弱,至少孙传庭就活捉杀害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后来把李自成打得只剩18骑。可是明朝在一开始就两面作战。许多精兵都要对付满族,而常常打败仗。而且对农民起义武装作战,决不仅仅李自成一个,事实上张献忠的威胁更大。这样搞了十几年,搞得明朝财源枯竭,兵源枯竭,一点办法没有了。而李自成趁这个机会进入河南扩大力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明朝被动了。这是李自成的黄金时代。

  但是,任何事物在胜利中常常滋长着失败的因素,李自成悲剧的因素也从他胜利中产生了。主席曾经批评李自成是流寇,就是说他每占一个地方,却没有设官理民,所以生产继续破坏。开始老百姓是欢迎的,但过了两年,没有恢复其生产,负担继续加重,看起来不直接向农民要钱要粮,但每到一地,向豪绅地主下令,限期给多少骡马,给多少粮食,给多少钱,实际上豪绅地主的粮食,还是农民生产出来的。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反因战争一年年继续,农民继续痛苦。原来农民把他看成救星,日子久了,不能满足农民的愿望,只依靠战争胜利一步步前进。老百姓就不高兴了,只是因为还在打胜仗,所以暂时不敢反对。这是他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

  有些人以为,我是农民起义英雄,老百姓就一定拥护,没有那回事。主席一贯重视经济建设工作。早在井冈山时期就说,“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都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老百姓是很现实的,而李自成就没有满足农民这些现实的要求。在战略上犯了很大的错误。他急于占领北京,登基当皇帝,然后才去建立政权。有人说,都怪在牛金星当了丞相,别的好事不作,尽劝李自成登基,劝李自成赶快做皇帝。坏就坏在牛金星,这事也不合理。当皇帝是李自成打了十几年的最终目的。有没有牛金星,他都要当皇帝。不能把做皇帝的主谋推到牛金星身上。在西安,李自成已经是皇帝气派了,每三天也出来到教场观察练兵,这个时候他穿着黄衣服,前头没有仪仗队,但是有把黄伞,这是皇帝的标志。老百姓一看见黄伞,就赶快躲起来,如果躲不及,就跪在街两边,头低下去,这是皇帝身份了。

  公元1644年,孙传庭被崇祯强令出兵,中了李自成的埋伏,壮烈战死。从此明朝再无与农民军抗衡的军事力量。在汝州决战一举打垮“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九边精锐悉隶麾下”的孙传庭,是决定明顺国运的战略决战:崇祯妄图毕其功于一役的赌徒心态,孙传庭出潼关的无奈和侥幸心理及屠杀宝丰唐县农民军家属的狠辣,明军陕西兵与河南兵的矛盾,李自成面对明军大兵压境的沉着,面对诸将浮现怯意时“无畏!我杀王焚陵,罪大矣,姑决一死战。不胜,则杀我而降未晚也”的坚定,闯军结成三堵墙骑兵战阵冲击明军阵营的壮观和惨烈,描写出来必然十分精彩。可惜书中未写,直接写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亡。此前崇祯皇帝在朝中也向皇亲和勋旧募捐,甚至不惜把皇亲关进大狱迫其自杀,但结果皇亲勋旧集体抗命,甚至买通宫女害死崇祯的皇子作为警告,结果崇祯非但一钱银子也没拿到,反而得罪了皇勋和官僚,他自杀之前敲钟求救,但满朝文武各自避难,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陪在身边。姚雪垠笔下的朱由检和历史上的形象贴合度极高,既写了他孜孜求治的勤勉,面对国事糜烂的丧气,对魏清慧和费珍娥的禁欲,又写了他怒斥群臣和得知洪承畴降清时的暴躁,面对皇五子之死的软弱,对薛国观和陈新甲卸磨杀驴的无情,面对大顺军大兵压境欲逃不敢逃的死要面子。

  又有人说,是因为进北京之后,这个刘宗敏抓了许多做官的人要钱,拷打要钱,追赃。这是一个失策。刘宗敏是有责任的,他作为陕西人,又是武将之首,居功自傲,没有带好头。但李自成也不是一个昏庸之辈。刘宗敏敢这么胆大包天,抓那么多人要钱,道理在什么地方?当时大顺朝的政权构成主要为陕西人,李自成受陕西将领影响不想定都北京,把明朝官吏、贵族抓了很多拷打要钱。这个作法很不好。一进北京马上就搞得人人自危,包括北京周围的许多地方,人人害怕,自古以来没有这个搞法。你看汉刘邦进入咸阳,约法三章,首先是安定局面,唐朝进入长安也是缓和矛盾,缓和斗争。朱元璋进入南京的时候,也是缓和斗争,把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请来作客,而李自成不像建天下的模样。这时候许多人对他害怕,吴三桂当然听说了。有人说,李自成失败,是因为到北京之后,刘宗敏夺了陈圆圆,恼了吴三桂,投降了清朝,造成李自成的失败。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当李自成进北京时候,陈圆圆已经不在北京,在宁远。但是吴三桂的父母和家里的人(大概有三十几人)还在北京。难道吴三桂不为父母生命着想,不为全家生命着想?难道吴三桂以一个汉族人,为一个妓女被刘宗敏霸去了,竟然不顾其父母,不顾其三十口亲人被杀害,也不管千秋名节,落一个汉奸之名,你们想他到底肯不肯?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把这么大一个生死斗争归结到一个姨太太身上,这个道理站不住,何况陈圆圆此时根本不在北京。

  李自成被吴三桂勾结满清打败,逃回北京停留一天,匆匆忙忙在武英殿搞了个登基大典就退走,进入山西后根本就站不住脚。撤到山西时,老百姓闭城拒绝大顺军入城,差点没往井里投毒,以至于李自成火冒三丈派兵屠城,发出“为何百姓如此可恶”的疑问有说法是,由于李自成错杀了李岩,所以他站不住脚了。这个说法也不可靠。李岩并不重要,李岩是制将军,相当于中将,而且每次重大战役,什么人带兵去打仗,大概都清楚。还没有查到哪一次打胜仗,是李岩带兵打的。所以不要把李岩估计那么高,没有证据。退一步说,纵然李岩不死,也不会起重要作用。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胜败,军事上的胜败决定于历史的形势,而不决定于某一个人。杀李岩的时候是崇祯十七年,甲申年六月间,可能是六月下旬。这个时候,李自成已从山海关溃败,退出北京。以后又在正定一带打了两个败仗,他自己也受了伤,精锐部队差不多光了,河南到处反对大顺政权。在这个局面之下,就算给李岩两万人马到河南,茫茫中原,到处叛乱,能起多大作用?千万不要唯心主义,认为李自成是起义的,老百姓就拥护,不见得。老百姓只看现实,你对他有好处,就拥护你。对他没有好处,就不拥护你。何况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在保皇主义者的农民看来,李自成不过是个流贼。在这种情况下,李岩回河南,两万人马,不能扭转河南的局势。所以说因为杀李岩造成李自成的最后失败,这话是没有估计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

  李自成在战场一失败,刚刚建立的政权,就被人推翻了,因他的政权建立才几个月,只晓得像大顺军一样,要骡子要马,要钱要粮,甚至要女人。所以新建立的政权,并没有获得人民的拥护。一看李自成打败仗,北京丢了,就哗变了,都反了。按道理讲,清兵进入中原以后,为什么李自成不号召汉人跟这胡人斗争?那时称满人为胡人。这是多么有力的号召啊!但是号召不起来,南方许多人自发地和满族人斗争,而李自成号召不起来,原因何在?可见李自成已经失去民心了。已经没有号召力了。

  李自成回到西安,停留几天,又匆匆忙忙逃走,一路从邓州到襄阳,到武昌,打一仗败一仗。包括他叔父、他的妃子都被捉去杀掉了。牛金星逃走,宋献策、刘宗敏被捉去杀掉了。这么败到通山一带,他最后孤家寡人,一个人死了。他为什么一个离开部队?因为他看到历史上失败的农民战争往往是内部把首领杀了,黄巢死时,是他外甥把他杀了,李自成不但失去民心还失去了军心,所以他带很少人马离开部队,害怕部队叛变。

  是不是地主把李自成打死了?因为那个时候李自成既失去了政权,李自成南方老百姓只把他看作流贼,不看成是大顺皇帝。哪个老百姓看到,都想把他杀掉。老百姓杀这些人,是为了要保家,安居守业。

  造成明末这个悲剧,是由当时阶级斗争形势、民族斗争形势、还有军事方面和战略方面的错误。跟李自成或者崇祯个人品质好坏没有根本的关系。明亡300年后即1944年时,中国第一次开展关于明亡之经验教训的大讨论,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的这场大讨论,是意味深长的。这场讨论的核心和归结点,其实也就是围绕着如何建设新中国,以及建设怎样一个新中国而展开的。

  国民党首先揭开了这场讨论的序幕。蒋介石最先下场抛出《中国之命运》(据说还曾由陶希圣捉笔修订)一书,仅仅是简单地将明亡归咎于“外寇”与“流寇”,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外寇”和“流寇”显然是指日本帝国主义和共产党,蒋介石甚至还认为,明不是亡于“外寇”,而是亡于“流寇”。这是他一贯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论,也是保守派学者们所总结出来的所谓“明亡之教训”。例如,1940年钱穆的《国史大纲》就说:“其时对流寇常以抚议而误兵机,对满洲又因格于廷议而不得言和,遂至亡国。若先和满,一意剿寇,尚可救”,而这明显不过的微言大义,无异于公然主张投降日寇而镇压共产党。而与其观点相同者,更有傅斯年《论建州与流寇相因亡明》之论。

  崇祯如果和清朝议和能挽救危局吗?满清不是傻子,到嘴的肥肉,怎么会轻易就放弃。今天看来,蒋介石对于中华民族500年不断走向衰亡的诊断,虽出自仍被时人所追捧的“大儒”和“国学大师”之手笔,但实际上对于历史学研究而言,这却是十足的道学见识,它不但没有涉及到500年来“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封建主义社会结构,没有涉及到不事生产的商人势力在漫长历史上的消极作用,更没有涉及到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垄断问题,这种对于明亡教训的总结,即使在当时也没有经得住学术界的驳斥。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柳亚子先生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和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

  郭氏的文章也没有从世界经济史的背景,结合白银引进的问题,触及明国家能力衰竭的根本原因,但是郭沫若立论高远,毕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为什么难以跳出由盛而衰的历史循环,特别是在物质生产、市场经济双扩大的情况下,国家行政能力、财政能力和社会团结能力反而持续下降的问题,也正是他的文章促使我们去不断思考打破这种循环的办法。

  而在今日看来,明代辉煌的经济之所以土崩瓦解,并非因为没有实行市场经济所致,而恰恰是因市场化过度、过头了,这才造成了不可应付的粮食危机,由于把货币也交给了海外白银市场,结果1630年世界白银市场的大波动,又终于造成明王朝的货币系统之崩溃。

  我读姚雪垠《李自成》多次,确实对崇祯皇帝有所同情。让老百姓吃饱饭是需要银两的,打仗更需要银两,但崇祯皇帝最愁的就是没有银两。这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因为明朝是一个绚烂繁华的时代——GDP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环境宽松,国力远超其他国家。为什么明代辉煌的经济之所以土崩瓦解?崇祯一朝,辽饷为一百六十五万两,而剿饷、练饷共九百一十万两,他为什么会没有钱用?

  后人往往归因于崇祯皇朝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而崇祯自杀前却写书说“文臣们个个可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真正的“劫”恰恰是因在文臣们及背后的豪强地主的挟持下,自由化市场化过度、过头了,这才造成了不可应付的粮食危机,由于把货币也交给了海外白银市场,结果1630年世界白银市场的大波动,又终于造成明王朝的货币系统之崩溃。军费开支如此巨大,国库又那样空虚,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老百姓身上来。于是乎,要打仗,就要征税,即便没有贪官的盘剥,多次征战叠加的税赋也是无比沉重的负担,加上贪腐孙子们的“抽成”,也无怪乎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无产者,进而团结起来投奔到闯王的反旗之下。

  明如此迅速地瓦解,实在是跟剧烈通缩相关,无他,没钱打仗。然而果真无钱乎?剧中豪绅一两银子也不想出,但李自成进京即搜掠7000万两。主要是由于中国无信用制度无信用货币,因此白银越多,流通的白银反而越少。江浙许多家庭储藏成千上万白银。或者说,市场上的白银越是短缺,拥有白银的家庭越是倾向于收藏白银而非使之流通。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了周期性的剧烈的通货紧缩。加上1630年之后,美洲白银供给大幅度下降,加剧了通缩。明末的财政实在是困难,军队数月无饷也是普遍现象,再加上小冰期;边关危机;内乱(要说崇贞皇帝也真倒霉)。李自成的败亡,是汉民族的大劫难。从晚清直到1949年,又是约100年间,中国面向富强、现代化的改革方案可谓层出不穷,但最终也没有形成一个金融-军事工业-工商业-农业相统一的经济结构,国家经济没有财政的指导,社会又无分工交换的组织能力,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内战的不能停止、中国人自相残杀的不能停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之间的内战持续的时间越长,对于西方的金融机构放债、乃至卖军火就越有好处。可见,货币主权荡然,金融依赖海外的问题,乃是从明王朝到蒋介石政权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根本困局,这是近代中国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一部《李自成》,多少辛酸泪。多少鲜活的脸孔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美丽深情的慧梅自杀了,仗义的王铁口被饥民活活吃了,霍大婶因为帮助闯军传递消息被凌迟,善良的张秀才一家不是死于乱兵就是死于洪水,就连一代英雄李自成被乡民所杀,张献忠误中流矢,死得毫不英雄。我们读点历史,才可以理解今天的不易。新中国建立后,在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立足于基层,组织严密的社会动员机制和社会组织结构,而在此严密的社会组织的基础,建立起严格的国家预算体系,税收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通过从基层起步建立起公共积累、社会积累和国家积累。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极其有限的资本作为准备金,一举确立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发钞机构的权威性,确立起人民币主权货币的独立性权威性。这一柄千古的盛举,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