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初体验:吐槽与抢购齐飞

500

苹果最新旗舰机在一片争议声中开启了一场品质与创新的压力测试。

2025年9月19日,iPhone 17系列正式开售,苹果官网与线下门店瞬间被挤爆。然而,“顶级旗舰”的光环尚未褪去,首批用户的吐槽声已席卷全网。

500

从机身划痕到镜头起雾,从系统卡顿到“智商检测”配色,iPhone 17的品控危机与设计争议,让“果粉”与“路人”集体破防。

iPhone 17究竟是突破性升级,还是“挤牙膏”创新的终章?让我们从首批用户的体验中一探究竟。

品控坍塌与用户抱怨

iPhone 17 系列最大的设计变化——从钛金属回归铝金属边框,但这竟成为用户吐槽的焦点。

铝合金材质虽然使整机变得更轻盈,散热效果也有所提升,但莫氏硬度仅 2.5-3,相比上代钛金属的 6 级硬度堪称 "降维打击",这也是很容易被刮花的主要原因。

500

有用户吐槽仅仅用贴膜工具轻轻触碰,边框就留下明显划痕,更有人开箱即见凹陷。

这种情况,深色机型(蓝色/橙色)尤为明显,网友更是调侃 "建议改名叫 ' 忧郁蓝 ' 和' 心痛橙 '"。

500

对划痕情况,苹果客服的回应略显轻描淡写:“铝材质偏轻软,所以容易划痕凹陷,建议用户日常注意保护。”

也有用户反映,苹果客服直接建议其使用保护套,但散热的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更尴尬的剧情发生在海外市场。iPhone Air虽未在国内上市,但其海外用户已率先“中招”。

海外博主晒出照片显示,新机摄像头内部出现雾状水汽,苹果承认“非正常现象”,却归咎于“温度骤变或潮湿环境”。

500

网友戏称这是“液态玻璃”黑科技,实则质疑苹果为追求轻薄牺牲密封性。更令人担忧的是,苹果建议“自然干燥”,但用户担忧长期水汽会腐蚀镜头。

专业分析指出,这种冷凝现象源于机身散热结构缺陷,印证了 "薄如蝉翼,脆如玻璃" 的调侃。有趣的是,苹果官网仍将 "突破性轻薄设计" 列为核心卖点,形成鲜明反差。

抢购狂潮与升级真相:噱头还是突破?

与质量吐槽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iPhone 17 的市场热度。

尽管争议不断,iPhone 17 Pro Max橙色版仍成黄牛“硬通货”。济南、北京等地黄牛加价500-1000元收购,256GB版本转手利润超千元。

相比之下,标准版遇冷,加价仅150元,印证“高端靠配色,中端靠抢”的畸形市场。

分析师指出,苹果“饥饿营销”与用户从众心理,共同催生了这场抢购盛宴。

这场抢购潮的背后,是苹果 "加量不加价" 的精准策略。标准版 256GB 起售价维持 5999 元,相比前代同存储版本实际降价 14%,相当于 "买屏幕送手机"。

全系标配 120Hz 高刷屏和 A19 芯片,Pro 系列新增 VC 均热板散热系统,游戏帧率稳定性提升 60%。影像系统的升级更具诚意,标准版 4800 万主摄夜景噪点减少 72%,Pro Max 的 8 倍光学变焦能拍清百米外的路牌细节。

与竞品相比,iPhone 17 的性价比优势明显。起售价较华为 Mate 70 低 500 元,比三星 Galaxy S25 低 1000 元,却实现了存储翻倍和屏幕升级。

美中不足的是,Phone 17快充仍停留40W,对比安卓百瓦级快充差距显著。

可见,iPhone 17的升级绝非“噱头大于实际”:高刷屏、散热、影像系统的进步切实提升了体验,但快充滞后、材质降级等问题暴露苹果在“取舍”中的矛盾。

对比iPhone 16,其进步明显;但若对标安卓旗舰,苹果需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的平衡上继续突破。

在高端手机市场,消费者既为创新买单,也对品控较真。首批用户的初体验暂告一段路,接下来能否赢回口碑,我们继续跟踪观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