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小红卡”的小红书,如何避免再踩红线?

500

作者:王星 

编辑:308

以本地生活为目标,小红书在商业化方面又迈了一步。

近日,小红书在其APP端悄悄上线了一个名为“小红卡”的新功能,入口设于用户个人主页内,与电商板块“市集”并列显示。

该功能定位为本地生活类会员服务,主打“到店消费打9折”,类似于淘宝的88VIP或者京东PLUS。

现在用户对各类电商会员、视频会员早就习以为常,但专门做本地生活的付费会员,“小红卡”可能是头一个。

我们发现,部分“小红卡”精选门店已拿到专属的“碰一碰”设备,用户只要解锁手机,出示“小红卡”碰一碰,就能享受至少9折的优惠。

500

(图源小红书用户citymacro)

目前,“小红卡”功能还在试水阶段,首期仅面向上海、杭州和广州三个城市开放。

但小红书的这一动作,也引发了诸多讨论:为什么突然用会员制来做本地生活?这张卡真能带动它之前一直不温不火的团购业务吗?而最关键的还是:用户会不会买账,商家又认不认这种合作方式?

与此同时,小红卡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小红书推进商业化的最新动作——而小红书在持续走向商业化的道路上,又该如何守住内容生态的底线?

以 0 佣金为饵,奔袭本地生活

从用户参与的角度来看,如今的“小红卡”,正在尝试复制小红书那套有名的“漂亮饭”循环。

此前,小红书营销实验室负责人圣香曾表示,以晒漂亮饭为起点,小红书希望激发用户的购买和分享,再由分享引发其他用户的购买和分享,创造“晒-看-买-晒”的循环。

而如今,已有不少此类契合“漂亮饭”调性的商家,加入了“小红卡”体系。

在上海,很多加入“小红卡”的店,比如Arabica咖啡、一尺花园、香蕉攀岩、Highline西餐等等,基本都是面向年轻人、风格偏小资的甜品、咖啡、轻食、攀岩馆,还有一些看展、演出类的休闲场所。

500

500

(小红书APP截图)

高颜值餐饮、攀岩这类新奇活动,是能够激发用户分享与晒图欲望的消费体验。“小红卡”希望借此吸引用户点击笔记,帮助商家引流。

除此之外,“小红卡”还通过全面的免费策略,增强用户粘性。

用户只要去线下门店签到,就能免费领取一张90天的小红卡体验卡。领了卡之后,就能在个人主页找到入口,扫码享受至少9折的通用优惠。

这样一来,用户打卡领了卡,转身就能消费,形成一个“打卡-领卡-折扣”的小循环。

和抖音类似,小红书也非常依赖“探店”来带热度。

它正在鼓励用户消费后发笔记分享,比如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吸引大家为店家“种草”,从而引来新客人。

不过“小红卡”现在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它提供的折扣一般是9折或8.5折,跟大众点评、抖音这些平台比起来,价格优势并不明显。

500

(小红书APP截图)

而靠发笔记赢奖品的玩法,流程稍显复杂,可能不少人没那个耐心去操作。

另一边,吸引商家入驻也是个问题。相比抖音、美团这些已经跑通的平台,小红书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

小红书目前拿出了一些常见的平台策略——降服务费、零佣金。

例如,自2025年9月1日起,小红书推出“百万免佣计划”,对同一商家前100万元交易额仅收取0.6%的基础技术服务费。

针对“小红卡”商家,小红书还承诺提供流量扶持、博主探店等资源,并实行0抽佣,仅收取0.6% 的支付手续费。

其实,自今年5月与有赞合作推出本地生活解决方案以来,小红书就把公域流量与商家经营系统打通了。

有赞作为“小红卡”业务的独家服务商,意味着入驻商家需先成为有赞商城会员。

目前,小红书更擅长吸引的是调性偏小众、时尚的商家,而像一些更加大众的连锁品牌,覆盖还不太多。

加之拓展本地团购业务需依赖强大的地推团队,长期聚焦线上运营的小红书在该方面的积累相对有限。

为控制成本,其并未自建地推团队,而是通过与有赞合作以扩展规模,但这种方式可能在拓展速度和商户资源上,制约其与成熟平台的竞争。

怎么吸引更多商家、提升价格竞争力、简化用户参与流程,这些都是小红书接下来做本地团购必须正视的问题。

本地生活,小红书不想硬刚

一直以来,小红书在本地生活市场的探索步伐并不急促。

早在2018年,抖音便高调进军这一领域,不仅迅速搅动市场格局、对美团形成直接竞争,也促使大量餐饮企业将抖音作为营销主阵地,双方战火蔓延。

可小红书,一直没怎么掺和这场“热战”。

其实那时候,已经有不少商家自发在小红书上发内容引流,一些网红店甚至把它当作“流量密码”。

但直到2023年5月,小红书才初步试水团购业务,于上海、广州等五座城市推出以咖啡和茶饮为主的套餐试点。

这被普遍视为其正式踏入本地生活赛道的起点。

之后,小红书开始慢慢补课,搭基建、完善功能。

例如,完善餐厅、景区和热门打卡地的POI信息页,展示地址、人均消费和联系方式,方便用户实地体验。

在搜索“火锅”“西餐”等关键词时,小红书新增“附近”标签,使用户可一键查看周边门店及其距离。

500

(小红书APP截图)

小红书最大的优势,当然是内容。“种草”是它的看家本领——用户黏性高、社区氛围浓,尤其女性用户多、消费意愿强,天生适合生活服务类推荐。

也因为小红书上面充满了真实探店、消费评价,靠着更年轻、更真实的调性,它甚至开始动摇大众点评的地位。

但问题也在这里:小红书擅长“种草”,却在“拔草”环节弱了一些。

用户被小红书的内容吸引、产生了兴趣,但真要下单,却可能跑回美团或抖音——因为那边交易心智更强、流程更顺。

小红书不想一直替别人“做嫁衣”,它希望把“种草-下单”的整个环节都留在自己这里,让用户不用跳出去就能完成消费。

2024年9月,小红书明显加快了节奏,向全国49个城市开放餐饮团购业务,覆盖范围大幅扩展。

2025年 7 月,它干脆换掉了slogan,从“你的生活指南”变成“生活兴趣社区”——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小红书这一变化,其实是想强化圈子属性和闭环交易,把兴趣直接转化为消费。

但整体来看,小红书还是走得挺谨慎的。

它一边摸着抖音、美团过河,一边又不敢太激进。

别人打法是靠低价、流量和地推铁军强攻,但这套跟小红书本身的调性不太搭。

它不愿破坏社区氛围,不敢随便开大口子给流量,连团购都没设单独入口,而是借“小红卡”这种会员服务悄悄推进——让用户感觉是在享受权益,而不是直接参与交易。

“小红卡”的入口藏得也有点深:不像“市集”放在首页一级入口,“小红卡”得仔细找才看得到。

这其实反映出小红书的一种纠结:既想推商业化,又不想显得太商业。

相较之下,其他平台攻势更为迅猛:美团当年以数万铁军一家一家磕下来;抖音流量给得大方,生态也成熟;最近阿里也通过业务整合、高德“扫街榜”和十亿补贴积极布局。

小红书没选强攻,而是用自己更擅长的方式:轻推、慢养、靠内容潜移默化。

总体来说,本地生活这场仗,小红书打得不太一样。

商业化扩张背后的红线

靠着图文内容起家的小红书,如今已经长成了一个月活跃用户超过3亿的内容社区。

跟其他规模差不多的平台比起来,小红书在赚钱这件事上,一直不算太快。

但今年以来,从本地生活、广告再到电商,小红书正以“八爪鱼”般的姿态多方探索商业化路径。

广告业务方面,今年6月,小红书向淘宝、京东开放了外链跳转;9月,又宣布向所有品牌开放“种草直达”。

这一连串“拆墙”动作,其实是小红书为了更清楚告诉商家:“在我这儿种草,是真的有效果”。

以前品牌只能通过看别的平台搜索量来猜投放效果,现在数据一打通,商家能更直观地看到投放效果。这对那些特别关注ROI的中小商家来说,小红书的吸引力大大提高。

但问题是,光靠广告赚钱,天花板太低了。

更何况,小红书目前仍然严重依赖广告——根据广发证券的数据,2023年它70%-80%的营收都来自广告。

这种收入结构单一的局面,也促使小红书不断寻求其他业务领域的突破。

500

(图源小红书微信公众号)

而电商,恰恰是那个它一直想做好、却又屡次调整方向的业务。

从早年的电商试水,到2023年主打“买手电商”,再到2024年转向“生活方式电商”……小红书的电商策略变得快,就像不停换挡试路,还没形成一套稳定的打法。

今年,小红书看起来是铁了心要在电商上再拼一把。

其中最关键的一部动作是,在最近一次的App改版中,电商以“市集”的名称重新杀回首页一级入口,紧挨着首页,取代了原先“热门”短视频的位置。

这一步无疑是想把更多流量引向交易,打造一个更直观、更醒目的卖货场。

内部架构也在同步调整。小红书将原先独立的商业部和交易部合并为“大商业板块”,由COO柯南与CMO之恒共同带队,统一推进商业化进程。

从广告到电商,小红书正在多条业务线中加速探索,而之所以这么急,可能和资本市场的期待有关。

2022年,由于消费疲软和大环境变化,以及自身在商业化方面的掣肘,小红书的估值一度跌到160亿美元。

不过,随着商业化步伐加快,2024年回升到170亿美元。而根据彭博社报道,在2025年上半年由金沙江创投主导的一笔交易中,小红书估值甚至在三个月内从260亿美元涨到了310亿美元,说明市场对它的商业化进展正在重新看好。

很明显,无论是被提升到App 一级入口的“市集”,还是如今又与线下密切联动的“小红卡”,都是小红书在资本市场获取310 美元估值的重要支撑点。

但在估值提升和商业化扩张的同时,小红书也必须面临新的难题。

那就是:在推进广告、电商与本地生活多线业务的同时,它必须精心拿捏商业化与社区氛围之间的平衡,避免破坏用户信任与内容生态。不仅如此,它更要守住内容和商业化协同发展的红线。

毕竟,就在小红书大张旗鼓走向商业化的时候,相关部门又在 9 月份对小红书平台热搜榜单管理不善问题进行约谈并采取处罚措施——这对于小红书来说,又是一个提醒: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图源小红书APP截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见 Time”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