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益:800天长跑后,供应鹏鼎、歌尔的特种膜“小巨人”终于上会了


2025年的A股IPO市场,“专精特新”仍是滚烫的关键词。

日前,苏州市新广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广益”)的IPO进程,尤为引人注目:这家曾用800天排队、两年8版招股书“磨”上市的企业,终于站在深交所上市委的审议台前。

500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抗溢胶特种膜领域连续5年全国市占率第一的“隐形冠军”,新广益的资本故事又如何呢?

800天排队的技术底气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广益的IPO之路虽长,却并非“熬出来”的。

从2004年成立至今,这家企业用20余年时间,在欧美日韩企业垄断的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领域,撕开了一道国产替代的缺口。

所谓抗溢胶特种膜是一种用于半导体核心零部件柔性线路板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制程材料。中游优质大客户的认可验证了新广益的技术和产品实力,并使其在该细分领域的头部阵营站稳脚跟。至今,鹏鼎控股、维信电子、紫翔电子等全球前10 FPC厂商都是其供应客户。

根据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认证,2020-2024年间,新广益在抗溢胶特种膜领域连续5年保持全国市占率第一,2024年市占率达30%,绝对实力非常明显。

至于强耐受性特种膜则是一种应用于高洁净、高温、高湿、强酸碱、强外部应力等一种或多种极端恶劣生产环境下的粘性材料。据悉,在船舶领域,新广益的强耐受性特种膜可应用于深海高压-低温-腐蚀耦合环境,提升设备寿命40%以上。

除此之外,新广益也正在拓展电子产品组件材料、改性材料、光学胶膜、新能源锂电材料、光伏胶膜等新兴领域,试图构建“核心主业+新兴赛道”多元化布局。

据悉,在高端声学膜领域,凭借在流延成膜、高分子模量调节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新广益于2019年成功开发出厚度公差±1μm、模量公差±3MPa的高精度声学膜,核心指标达国际同类产品。目前,该产品已通过歌尔声学进入苹果高端耳机供应链。

截至目前,新广益已掌握PBT成膜、电极干膜制备、声学薄膜开发技术、高分子复合膜设计技术、极薄型薄膜成膜技术、精密涂布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六大类、四十余种特种功能膜材料配方储备。

这种技术实力的背后,是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专利积累。截至2024年末,新广益拥有35项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覆盖材料配方、生产工艺等全链条。其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稳增长下的韧性危机:议价权流失难掩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新广益的主营业务属于3985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领域:产品主要用于电子元器件、组件及系统制备的专用电子功能材料、互联与封装材料、工艺及辅助材料的制造,简单来说即供应半导体原材料。

而近年来,5G/AI终端普及推动印刷线路板(PCB)行业扩张,消费电子向柔性屏、多镜头升级催生高精度材料需求,船舶、新能源等领域的极端环境防护需求激增,为新广益的核心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增量市场。

资料显示,2022-2024年,新广益膜类产品销量从9243.43万㎡增至14463.17万㎡,三年增幅56.5%。

需求规模放量之下,业绩同步稳健上涨。期间其营业收入从4.55亿元增至6.57亿元,净利润从0.82亿元增至1.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0%。2025年上半年延续高增态势,营收同比增长10.24%,净利润同比增长17.45%,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4%。

从业务结构来看,总收入持续扩张的同时,公司产品结构的多元性倾向正在逐步显现。其核心产品抗溢胶特种膜和强耐受性特种膜的合计收入占比已从2022 年的 93.32% 降至 2024 年的 73.79%,仍构成绝对收入支柱,可趋势明显向好。

然而,看似勾勒出一幅良性发展的图景背后,深入分析财务数据可发现,其规模扩张背后隐藏着增长韧性不足的隐忧。

由于国产替代成效显著,国内供应相对充沛,新广益等同类原材料供应商在产业链端的话语权正在出现下滑。由于市场供给的持续攀升,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新广益核心产品的溢价能力正在被逐渐削弱,产品价格和企业毛利率持续明显承压:2022-2024年其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1.76%、32.02%、32.28%,尽管依旧显著高于行业22.4%的均值,但趋势下滑明显。

体现在其核心产品价格端,2020-2024年新广益抗溢胶特种膜平均售价分别为5.48元/平方米、5.65元/平方米、5.63元/平方米、5.36元/平方米、5.06元/平方米;强耐受性特种膜售价跌幅更为显著,从2020年的4.83元/平方米攀升至2021年的5.40元/平方米,但到了2024年已显著降低至3.06元/平方米,显示产品溢价能力显著下滑。

事实上,虽然新广益通过自主研发突破了技术封锁,但其 35 项发明专利和 41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储备规模,与国际巨头动辄数百项核心专利的技术壁垒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国际厂商在材料稳定性和工艺精度上的优势,使得新广益在全球竞争中难以获得溢价能力;

而已突破类产品又面临国内供给明显的攀升,已日渐能覆盖市场需求,产品溢价能力持续降低。

此外,与方邦股份、斯迪克等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新广益在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上存在明显短板。2024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仅为 4.72%,远低于业绩规模更大的斯迪克(8.93%)。人才结构差距也颇为悬殊:新广益50名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6%,硕士以上仅 4 人;而斯迪克硕士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达 40.7%,有105人,业务规模最小的方邦股份也有16人,达到 11.4%。这似乎与新广益"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位形成并不十分匹配的状况。

从大概率事件来说,这种研发实力的差距极可能使新广益在新兴领域的拓展速度受限。

对此新广益也做出了一定回应,称:“同行业可比公司上市后取得较大规模的融资,能大幅改善企业前期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缺状态,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也会更加灵活;部分公司还会将募集资金直接用于支付研发活动相关投入,研发投入相对较高。”

或者这也是公司为何取消了原定募投项目中的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拟将募集资金集中投向原有功能性材料项目的重要考量因素。据新广益2023年6月29日披露的招股书(申报稿),公司原计划募集资金8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功能性材料项目、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分别约为5亿元、3亿元。

而在最新披露的上会稿中,新广益取消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并对功能性材料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增加约1.38亿元。募投项目进行调整后,新广益拟首发募资金额从8亿元缩水至6.38亿元。

这种战略性收缩或许能进一步巩固并强化自身在特种功能材料行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