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班列被卡,北极航道能否破局
图中绿色线路即为本文所讲的北极航线。
不久前,波兰以俄白军演和俄无人机越境为由,突然关闭了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直接卡住了中欧班列这条重要的陆路通道。
短短一周内,就有300多列货运火车滞留在白俄罗斯境内,原本25天就能到达欧洲的货物被迫延期,运输成本大幅上升。
这一事件清楚表明中欧运输线面临的风险在加大。
在此背景下,9月20日,中资海运公司海杰航运(Sea Legend)首次开通该公司的北极航线,立即引起国际媒体高度关注。
01
500年前,欧洲的商人们就有一个美梦,从欧洲出发,绕过冰天雪地的北极,直接到达富庶的东方。
这条"东北航道"就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许多探险者满腔热血地出发,最后却被厚厚的冰层和严酷的寒风击退 。
真正让这条梦想之路变成现实的,是苏联人。
上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投入巨资建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破冰船队,修建了沿途的气象站和港口。
不过,苏联人开发这条航道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运送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军用物资,并确保北极地区的人员生存。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开始考虑开放北极航道,以便收取过路费。
但那时全球贸易主要还是走传统航线,加上北极航道保险费贵、风险大,大部分航运公司对这条路线兴趣不大。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1世纪初,全球变暖让北极的冰层越来越薄,夏天的无冰期也越来越长。
2013年8月15日,中远海运的"永盛"轮从太仓港出发,装载着钢材和设备,沿着这条传说中的航道驶向欧洲,出现在荷兰鹿特丹港。
中国成为第一个成功利用北极航道商业航行的亚洲国家。
这次航行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货物运输,更是一个信号:北极航道真的可以用来做生意了。
相比传统的马六甲—苏伊士运河航线,北极路线缩短了2800海里,节省了9天时间。随着船舶技术改进,这个时间还可缩短。
2018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将北极航道纳入"一带一路"倡议。
这不再是偶然的冒险或商业尝试,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
从那时起,中俄两国在北极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02
如今,我们看到海杰公司的"伊斯坦布尔桥"号准备穿过北极航道,对计划中的连接亚欧大陆的“新桥梁”又多了一份期望。
"伊斯坦布尔桥"号的集装箱船,将青岛、上海、宁波与欧洲的格但斯克(波兰)、鹿特丹(荷兰)、汉堡(德国)等港口直接连通,航程只需18天。
从经济账来看,这条新航线确实划算。
一列中欧班列最多装200多个标准集装箱,而"伊斯坦布尔桥"号一次就能装4890个集装箱,相当于20多列火车的货量。
时间就是金钱。传统海运绕行苏伊士运河需要30天,北极航线能省下近一半时间。
虽然要支付俄罗斯的通行费和极地保险费等,但综合算下来,对时效要求高的货物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中欧班列理论上可以全年运行,一年365天都有班次。
北极航线目前只能在7-10月的4个月里通航,其他时间冰层太厚船过不去。
不过随着全球变暖,通航期在逐步延长,业内预计到2030年可能达到6-7个月。
当然,由于造船业的进步,尤其是中国船舶工业的进步,具备了相当强的制造技术,才能够让货轮更安全地穿过北极航路。
北极航线最大的挑战来自环保。看到白鲸在碎冰中探头的画面,就明白北极有多脆弱。所以在极地航行的船舶必须穿上最好的"环保铠甲"。
"伊斯坦布尔桥"号是一艘专门为极地航行设计的集装箱船,船体经过加固,动力系统能抗严寒,还装有先进的冰况监测设备。
传统的重油燃烧会产生大量黑碳,这些黑色颗粒落在白色冰面上就像撒胡椒粉,会加速冰雪融化。所以新一代极地船都改烧液化天然气(LNG)或者是混合动力。
中国船厂现在也在研发更先进的混合动力系统,甚至在考虑氨燃料和氢燃料技术。
这些环保要求看似给造船业增加了负担,实际上却是"倒逼出创新"。
比如,沪东中华最新下水的"郑和极地号",就集成了十几项自主创新技术。
北极的严苛环境成了中国造船业升级换代的"试验田",推动整个产业链向更高端迈进。
03
北极航线是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尝试的新布局。
此前已经有几家中国公司做过尝试,这次的航行是为北极航路的常态化走出的重要一步。
外媒还特别关注,这是一家民营航运企业,具有在远东、红海、地中海与北非市场运营的经验。该公司的网站上明确地写着"悬挂五星红旗,中国海军护航"。
近年来,全球海运严重依赖几个关键节点,比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缘政治的压力。
北极航线不可能替代现有的中欧陆路和海路连通,但至少这是一个“备胎”。尤其是在夏季,一旦能常态化运行,中欧、亚欧贸易就有了一条完全独立的新通道。
北极航线的意义远超一条货运路径。它代表着全球贸易格局的重新平衡,让更多国家有机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
韩国也在计划于2026年开展北极试航,日本也有考虑。而更多的亚太国家未来则可以通过这条航路,与欧洲在贸易上增进互联。
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强对全球贸易链的战略控制,明确地将中国视为在海运领域的遏制目标,对中国主要海运公司实施制裁,同时还对所有中国航运公司和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
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开发这一航道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网易运输网络,使之更加坚韧。
中国的着力点是“联通”,而贸易本来就是互惠。如果这条航道能够常态化运营,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就有了一条备用通道。
对比一下,美国的着力点是“分裂”,是要把中国挤出去而重构由其控制的海运网。
但是,中国不是只有庞大船队,还拥有世界最繁忙的港口、最有竞争力的航运公司,以及最强悍的造船能力。这种全产业链优势,让中国有底气应对美国“卡脖子”,也有能力通过创新,提升运输技术,建设新港口,开拓新航线。
在地缘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国海运业的“稳”和“强”保障了供应链的安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