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有多难?民间资本砸钱百万,只为留住“90后”科学家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近日在深圳落幕,50位青年科学家捧获殊荣,其中6位“90后”的入选尤为引人关注。他们深耕人工视网膜修复、火星生命标识探寻等科技“无人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一奖项背后,是民间资本助力基础科研的持续探索。
作为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已走过7年历程,累计资助347位科学家。如今,越来越多年轻面孔的出现,得益于今年新增的“新星名额”——每个资助领域预留1个席位,为35周岁及以下男性、38周岁及以下女性科学家提供机会。正如“90后”获奖者毛亚飞所言,这笔资助能让青年科研人员减少“煎熬”,更专注于有趣的探索。
这些资助正结出硕果:7年间,11位获奖者的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超40篇论文登上《细胞》《自然》等顶刊。而这并非个例,在腾讯之外,阿里“达摩院青橙奖”已发掘170余名35岁以下新锐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达720万元,小米更是以1亿元捐赠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位社会捐赠者,形成了民间资本支持科研的矩阵。
民间资本的入局,恰好弥补了我国基础科研投入的结构性短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但资金主要依赖中央财政,社会投入占比偏低。而基础研究“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性,与民间资本的宽容度、灵活性高度契合。腾讯高管奚丹直言,此举旨在探索民间资金资助基础科研的新路,为青年科学家的“黄金创新期”保驾护航。
这种探索已形成“企业实践+顶层设计”的双轮驱动。政策层面,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可享税前100%加计扣除,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更明确鼓励社会力量联合资助。从马化腾被颜宁建议发动电竞玩家参与生命模拟研究,到潘建伟强调年轻科学家创新活力的重要性,民间资本正以独特方式链接科研需求与社会资源。
从灵长类演化医学研究到植物生长素调控新发现,青年科学家的探索既关乎原始创新,也呼应国家粮食安全、医疗健康等重大需求。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叠加政策红利,民间资本正成为基础科研的“隐形翅膀”,让更多“坐冷板凳”的探索者拥有前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