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相差200亿!与伊利差距越拉越大,蒙牛到底做错了什么?

蒙牛的困境,阶段性地得到了缓解。

今年年初,蒙牛对此前收购的两家公司计提了约48亿元的一次性减值。

上述操作,直接导致蒙牛2024年净利润从前一年的48.09亿元下跌至1.045亿元,同比大跌近98%。

对于这次大额计提减值,外界给出的解读是为了轻装上阵,整体来看,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从管理层的角度而言,蒙牛刚刚完成换帅,减值计提的确可以卸掉过往的重担。

500

但减值之后,轻装上阵的蒙牛却并未迎来像样的反弹,可见资本市场并未完全认可。

据此前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蒙牛乳业实现营收415.7亿元,同比下滑6.95%;实现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下滑16.37%。拉长周期来看,这已是蒙牛连续两年中报业绩负增长。

除了上半年业绩负增长之外,更糟糕的是蒙牛和伊利之间的差距正越拉越大。从营收来看,上半年伊利实现营收619.3亿元,领先蒙牛200多亿元;从市值来看,截至最新收盘,伊利的总市值约为1752亿元,而蒙牛的市值约为594亿港元,伊利的总市值已是蒙牛的三倍。

深度“调整”

从这份半年报来看,蒙牛的经营状况确实不乐观。

具体到各项业务,今年上半年蒙牛的液态奶、冰激凌、奶粉、奶酪以及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 321.9亿元、38.8亿元、16.8亿元、23.7亿元以及14.5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11.2%、15.0%、2.5%、2.3%以及16.9%,可以看到核心的液态奶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当然,蒙牛上半年液态奶业务营收下滑,也并非全是自身原因,跟大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尼尔森IQ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液态奶销售额同比下滑7.5%,6月降幅进一步扩大至9.6%。全国的液态奶都开始卖不动了,蒙牛的液态奶业务自然难免承压。

除了蒙牛之外,今年上半年伊利的液态奶业务同样也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上半年液态奶的营收为361.3亿元,增速为-2.1%。

实际上,蒙牛和伊利之间最大的差距并不在液态奶业务上,真正的差距是在奶粉业务上,而这也是导致其业绩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蒙牛的奶粉业务营收仅为16.8亿元,而伊利的奶粉业务营收高达165.8亿元,伊利奶粉业务的体量是蒙牛的接近10倍。

现在往回看,蒙牛如今在奶粉业务上的困境,其实是蒙牛自己一手造成的。在2019年之前,蒙牛的奶粉业务以君乐宝为主,2010年蒙牛集团斥资4.692亿元收购君乐宝51%的股权,成为君乐宝最大的股东。2014年,君乐宝正式进军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凭借过硬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仅3年时间君乐宝整体销售额就成功突破了100亿元。而据媒体统计,到2021年时君乐宝营收超过200亿元,一度位列中国乳业四强,仅奶粉这一品类销量就突破10万吨。

如果蒙牛能够一直持有君乐宝,其奶粉业务不但不会被伊利拉开,甚至还能压伊利一头,可惜蒙牛还是卖掉了君乐宝。

2019年,蒙牛乳业宣布出售所持有的君乐宝全部51%的股权,作价超过40亿元人民币。在出售君乐宝的公告中,蒙牛明确表示这是为了“专注于明星乳制品的发展战略”,希望将资源和精力更集中在核心业务以及高增长、高利润前景的高端乳制品品牌上。而这笔收入也给蒙牛带来了非常不错的收益,2010年蒙牛以4.692亿元收购了君乐宝51%的股权,九年后以40.11亿元的价格出售这些股权,获得了近9倍的投资回报。

不过,虽然获得了不错的财务回报,但现在往回看,卖掉君乐宝仍是蒙牛乳业这些年来最大的失误。一方面,当时的君乐宝仍在快速发展之中,发展前景良好;另一方面,君乐宝可以为蒙牛带来超过100亿元的营收,没有了君乐宝的支撑,蒙牛业绩失速难以避免。为了弥补卖掉君乐宝后在奶粉业务上的缺失,蒙牛以超过70亿元的高溢价收购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但后续贝拉米的发展却并不及预期,今年年初蒙牛对贝拉米进行了大额的计提减值。

困难才刚刚开始

卖掉君乐宝后,蒙牛开始物色能与其比肩、满足高毛利、高增长指标的品牌。

或许是迫于业务压力,蒙牛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贝拉米上。

2019年9月16日,蒙牛乳业发布公告称,拟以每股12.65澳元收购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全部股份,同时,贝拉米获准派付特别股息每股0.60澳元,总对价不超过14.6亿澳元,即约78.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

对于贝拉米,蒙牛曾寄予厚望,但这笔交易最终没能带来预期的效果。

财报显示,2018财年,贝拉米营收为3.29亿澳元,同比增长37%;贝拉米经审核纯利(税前税后)分别为6120万澳元和4280万澳元;而到了2019财年,贝拉米营收为2.6亿澳元,同比下滑19%;贝拉米经审核纯利(税前税后)分别为3140万澳元和2170万澳元。对比来看,仅一年时间贝拉米的营收就下滑19%,税后净利下滑几乎50%。

收购完成后,贝拉米不仅没有给蒙牛带来助力,反而从次年就成了“拖累”。

2021年和2022年,蒙牛对贝拉米分别计提商誉减值6.2亿元和7.42亿元,合计13.62亿元;到2024年,蒙牛对贝拉米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高达11.55亿元和34.9亿元,考虑拨回以前年度计提的与贝拉米有关的税项,最终因贝拉米商誉减值对业绩造成的影响为39.81亿元,加上之前两次的减值,蒙牛对贝拉米的减值总额已经超过5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了今年年初的大额减值计提后,贝拉后续的影响正在减小。

但从整体而言,蒙牛的困境还未结束,奶粉作为整个乳品行业中毛利率最高的业务,也是乳企切入全家功能营养赛道的重要起点,即便在贝拉米上折戟了,蒙牛依旧还是要继续“死磕”奶粉业务,对于蒙牛而言,压力不可谓不大。

目前,奶粉市场竞争激烈,且竞争对手的处境都不错,像以爱他美领熠系列为核心产品的达能市场份额实现显著增长;菲仕兰核心婴配粉品牌美素佳儿在中国市场保持双位数增长;雀巢中国婴配粉业也实现了高个位数增长。此前,蒙牛集团正式向汇丰银行与澳新银行提交书面承诺,承诺持续支持旗下澳洲有机奶粉品牌贝拉米的业务运营。由此可见,蒙牛想要业绩实现止跌回升,的确还要做更多的努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