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陆战学院报告《关于攻击核电站的探讨》将中国相关设施列为有价值的军事目标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近期刊发了一篇报告《军事比例原则案例:关于攻击核电站的探讨》,探讨如何攻击核电站。这份报告的核心,是在玩一个“偷换概念”的把戏。他们把战争法里一条叫“比例原则”的规矩拿出来重新包装。这条规矩的本意是给战争划定一条底线,要求军队不能为了一个小目标去伤害大量平民,是一道“刹车”。但现在,美国人想把它变成“油门”。他们宣称,凭借精确打击,可以只打断核电站的电线、水管,让它“瘫痪”(Disable),但不“摧毁”(Destroy),这样就符合了“比例原则”。
这套说辞非常危险,实际上是在为攻击他国关键基础设施的行为,寻找一个合法的理由。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报告毫不避讳地将中国列为了潜在目标。
一、美国如何为“精确打击”披上“合法外衣”
美国正在巧妙地利用一个本意是保护平民的法律原则,反过来为自己的攻击行为寻找借口。
过程是这样的:
“比例原则”的初衷,是“不能为了一个很小的军事目标,而造成巨大的平民伤亡,”给战争划定一条道义底线,防止滥杀无辜。而“精确打击”的特点是“损伤小、效果准”。美国把这两者嫁接在一起,包装出一套精确打击的理由:“你看,我的打击很精确,只造成微小损伤,却能瘫痪你整个国家的战争潜力,这个军事利益巨大。用微小代价换取巨大战果,这完全‘划算’,也符合‘比例原则’!”
通过这套逻辑,一个极具争议的侵略行为,就被包装成了一次“克制的”、“符合国际法”的军事行动。
表面看:他们似乎遵守了战争法,做到了伤害最小化。
实质上:他们发动了一场瘫痪对手国家的战争,还大大降低了来自盟友和国际社会的政治阻力。
二、“外科手术”式打击,只瘫痪,不摧毁
这种战术的核心,是一种冷酷的成本效益计算得出的结果:瘫痪(Disable),而非摧毁(Destroy)。
报告拿俄乌冲突中的扎波罗热核电站举例,分析俄军的打法。俄军没有直接炸反应堆,而是反复打击周边的变压器、输电线和冷却水系统。在美军看来,这种“聪明”的打法能“一石三鸟”:
强制关停:在不造成核泄漏的前提下,干净利落地让核电站因安全风险而关闭。
保留威慑:随时可以升级打击,这种潜在威胁远比直接摧毁更有效。
便于接管:为战后治理留了后路,俄军声称可在数月内重启电站,为占领区供电。
这就是美军未来的作战构想:利用高精度弹药,像一个外科医生,用手术刀精确切断目标的血管和神经,让它丧失功能,但可以保留躯体。
三、包装“比例原则”背后的政治和战略算计
美军之所以热衷于这套新战法,背后是深层的政治和战略算计:
一笔是“政治账”,为了绕开盟友的束缚。很多欧洲盟友都批准了严格限制攻击核电站的国际法,但美国没有。如果美军用“瘫痪”这种模糊的说法,就能在联盟内部减少很多法律和政治上的麻烦。
另一笔是“经济账”,着眼于战后的成本。暂时瘫痪民用设施,方便自己后续接管利用,能大大降低占领和重建的费用。
四、我国被列为潜在目标
报告中最刺眼的一句话在第11页:
“一些国家利用部分民用核项目来制造核武器材料——例如,中国、印度和朝鲜。瘫痪用于制造核武器材料的设施将是一个有价值的军事目标。”
这句话从美国陆军官方的学术平台说出来,释放了两个明确的信号:
中国已被锁定:在美国军方的沙盘上,我们的关键设施已经被标记成了“高价值目标”。
打击的门槛在降低:“瘫痪”理论让攻击高敏感目标听起来似乎“代价小”、“风险可控”,这会大大降低美国决策层发动攻击的政治门槛。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意味着针对我国关键基础设施的打击预案,正在美军内部被一步步“精细化”和“合理化”。
报告虽然提到了,我们的关键设施已经被标记为有价值的目标,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具体的设施类型或地点。
然而,在第7-8页,报告以俄乌冲突中的扎波罗热核电站为例,详细描述了俄罗斯的“瘫痪”战术具体做法,并认为这是一次有效、成功的案例,能够被美国当作范本,套用在其他国家上。
俄军打击的目标包括:
厂区内外的变压器
进出厂区的高压输电线
冷却水供应系统
为核电站供水的一座重要大坝
厂区外的主要发电厂
“瘫痪战”不打反应堆,而是打配套的电力、水源设施。
五、我们的思考与应对
面对这种新威胁,我们的防御思路需要升级。
防护网要扩大。防护重点不能只限于反应堆本身,更要覆盖为它供电、供水的整个配套体系。这些环节分布范围广,容易成为防御的薄弱环节。
系统要足够“皮实”。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必须具备强大的韧性,要确保即使局部受损,整体功能也不会中断。或者说,要有足够多的备份方案和备用系统。
要将对手的“软肋”也纳入视野。战争是相互的。一个国家越现代化,对电网、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依赖就越深。这种高效连接虽然平时是优势,但战时就可能成为我们反制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