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大学,大学的社区——没有围墙才是真的好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开放日暨学院品牌发布会,邀请一众主流媒体参与交流,本想前来“暗中观察”的凯莉被放在了第一排C位。今天活动的主要环节是院长陆雄文发言和媒体提问。我以为院长会用大量时间讲管院的排名和成就“晒晒成绩单”,毕竟10月14号(也就是昨天)《金融时报》刚刚发布了全球MBA榜单中,它有四个参评项目全部位列全球30强 。但院长花了较长时间谈审美,谈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这让我有些吃惊,也启发了一些思考。

500

比如院长详细介绍了这栋楼,从前期在全球各地交流和调研寻找设计灵感,到全球甄选设计事务所,从整体布局到细节构造(比如外立面的陶土管,如下图),从功能设定到目标产出(比如剧院计划一年要播放200场剧,向市民开放),不一而足。能看出院长的用心:想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管院,从灵魂到实体。大学是用来干嘛的?是否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场所?打造“大学的社区”。院长说招生不想招妈宝,更不想培养妈宝。所以,新院区造出来,希望给学生提供多元体验,争取做到“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我想,要成之为完整的人,尤其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需要培养生存能力(买菜做饭)、社交能力(跟人聊天而不是跟ChatBot聊天机器人)、共情能力(体味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战争难民的悲痛)以及审美能力。建立“社区的大学”,二来给大学所在的社区和居民提供市民生活的场所。我认为,管理是科学,但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就不是科学。所以承载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孵化的这个院子,也应该是接地气的。因此学校的门不能紧闭,围墙不能高企。

500

谈到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院长说学院教师团队里,博士是海归毕业的只占50%,其他都是本土培养的。他说,凭什么就认为中国学校就不能培养好的老师呢?另外,院长提到用“管理赋能科创”,他先简要回顾了20世纪美、德、日、苏的争斗与博弈,然后问商学的价值在哪。他希望商学可以帮助更多的国家成功,在自己的领域做出突破。我想,他所指的应该是在全球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下,全球南方国家在崛起,但缺乏可复制、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但中国可以给出这个答案;同时希望商学教育能助力本土一流企业家的成长,比如校友里出一个中国的乔布斯,给母校捐款,让大众可以免费读MBA(不知道院长是开玩笑还是当真,希望不是玩笑)。

500

最后提问环节,我获得了提问机会。我介绍说,我所在的媒体观察者网是全球视野、中国关怀,在全网拥有 1.2 亿的粉丝,受到外媒高度的关注。我问院长:“在新时代和大变局下,今天的企业家应该拥有怎样的特质,您对这些管理者有什么建议呢?” 。他回答了三点,我认为是两个角度:

1、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不应该只学习传统的商科知识或管理学知识,更应该多涉猎国际政治、世界历史、宗教、多元文化等领域的知识,主动打破学科间的边界;尤其是要关注国际政治,因为对企业家来说,了解、分析国际政治背后的逻辑、演进脉络,从而判断国际政治秩序如何演变、国际经济秩序如何重构,是非常重要的。

2、管理教育者角度:要走出去办学,要跨界研究,比如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理工的专家,让管理科学赋能科创。 在回答我问题之前,他还提到本届中央委员当中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是历届委员中人数最多的。这个点有待查证,但很有意思,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社会治理还是治国理政,道与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的。

但不管怎么说,希望中国的商学院不是收智商税,也不是打造精英圈子的“小院高墙”,而真真正正是为了大众福祉,for the great good,也希望这栋倾注了心血的建筑能成为上海新地标,全球管院新地标。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