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天目湖动物王国文旅项目终止实施应汲取哪些教训?
作者:刘敦楼
投资35.5亿元、占地1800亩、顶着“江苏省重点文旅项目”光环的天目湖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开工不足一年便宣告终止实施,令人唏嘘。9月17日,溧阳市委常委会正式决定终止该项目,并启动全面调查。此前,该项目已因停工、环评缺失、用地违规等问题被媒体广泛曝光。一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标杆项目”,最终沦为“半拉子工程”,其背后折射出的决策机制、审批监管与地方发展观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首先,重大项目的决策必须科学审慎,杜绝“政绩冲动”和“形象工程”思维。该项目自2024年8月开工以来,地方政府多次召开推进会,强调“打造标识性项目”,足见其在地方政绩考核中的分量。然而,正是在这种“快上项目、大干快上”的氛围下,程序合规、生态红线、市场规律等关键因素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一个位于天目湖重要保护区的大型文旅综合体,本应面临极为严格的环评和用地审批,却在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环评文件缺失的情况下擅自开工,暴露出“先上车后补票”甚至“边跑边造车”的严重问题。这种“以项目倒逼审批”的做法,本质是权力对规则的僭越,最终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政府公信力。
其次,环评制度必须刚性执行,生态红线不容突破。根据《天目湖保护规划(2024-2035年)》草案,项目所在区域属于重要保护区,明确禁止新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而该项目试图通过“化整为零”、拆分环评的方式规避监管,反映出部分企业与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侥幸心理。环评不是“走过场”,而是生态保护的“防火墙”。一旦这道防线失守,再宏大的项目规划都将成为生态系统的负担。天目湖是溧阳的“母亲湖”,其水质与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一个文旅项目牺牲生态底线,无异于杀鸡取卵。
再次,资金链断裂暴露了文旅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的通病。该项目由地方国企、村集体和上市公司共同持股,本意或是整合资源、共担风险。但高达35.5亿元的投资,仅靠地方资本显然难以为继。项目方坦言“正在引进社会资本”,恰恰说明其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许多文旅项目在规划时过于乐观,忽视了后期运营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一旦客流不及预期、回报周期拉长,资金链便极易断裂。从恒大童世界到海花岛,再到如今的天目湖动物王国,类似教训屡见不鲜。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不能只看投资额和开工仪式的热闹,更应评估投资方的实力、项目的可持续性与市场竞争力。
最后,必须建立重大项目终身追责机制。项目终止后,不仅要“妥善处理后续工作”,更要彻查决策过程、审批漏洞与资金使用情况。是谁批准了未通过环评的项目开工?是谁默许了“拆分报批”的违规操作?这些责任必须有人承担。唯有如此,才能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恶性循环。
天目湖动物王国的戛然而止,是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高质量发展不是口号,而是对规律的敬畏、对规则的遵守、对长远的担当。在文旅热潮中,我们更需冷静:真正的“诗与远方”,不应建立在生态破坏与制度失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