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方面的护理岗位,根本就不缺人
【本文来自《8月不含在校生16-24岁失业率达18.9%》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fo逝心尘
这有好的一面,一方面社会上有大量的工作其实是缺人的,比如护理,好多50/60岁的护理80/90岁的,我自己观察,工地里最近几年一线民工的年纪越来越大了,这都说明年轻人不愿去干某些活,说明还有的选,可以躺,说明家庭还养的起年轻人,这是生活水平高的表现。
医疗卫生方面的护理岗位,根本就不缺人。你评论中所说的,大概是非医疗部门的工作人员,俗称“陪护”或护工,这一类的工作人员。
即便是你说的这类工作人员,也是不缺人的。因为,这个工作的收费对于一般工薪家庭来说,实在是太高了,并非一般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一般一个护工日薪最少都是在400元上下,高的收费达到了600到800元/天。一个月的费用也是在万元以上,高的要达到两三万元每月。所以,别看大部分三甲医院的住院部人满为患,但真正雇佣得起护工的,还真的不多,绝大部分都是患者家属或子女在医院陪护。
去年上半年,岳母肺癌晚期住在临终关怀医院,雇佣过一段时间护工。护工间竞争还是很厉害的,整个护工“市场”,是一个完全的“买方市场”,大量护工找不到服务对象,也是常态。别看名义收费达到400元以上,但也不是全年都能找到服务对象的,甚至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待工状态。并且虽然收费价格很高,但护工拿到手的,每月的收入并不高。其中有医院抽成;灰色支出的医护人员“中介费”。因为没有医护人员的推荐,护工自己根本找不到工作机会;其中三线以上城市还有“劳动派遣公司”的抽成等等。
同时,护工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第一,对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必须身强体壮。否则患者翻个身,护工一个人根本翻不动;第二,精神方面的承压能力要非常强,能够面对患者的挑剔和无缘无故的呵斥和指责,还要每天24小时的面对“重患”所表现出来的痛苦和病痛折磨而精神不垮;第三,长期用“碎片化”的休息时间,维持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几乎完全失去了深度睡眠的机会,无论何时,必须患者一叫就到,甚至在患者生存的最后时间段里,经常性的24小时看护;第四,与以上三条相比,这是最容易的,也是最轻松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护理知识,还能长期忍受重病患者的各种异味,伺候患者吃喝拉撒,而且还要与医护维持良好关系。
做到以上四点,你觉得你能做到吗?你觉得有多好骚年轻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