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一个土炉子的真实故事
【本文来自《当然大学时代最忘不了的就是方便面的味道》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说到这里,我讲一个土炉子的真实故事。
那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村里学校是复式班,是一、三年级一个班,二、四年级一个班。
到了冬天,冀蒙交界的山村,白毛雪呼呼的,教室里冷。遇到最冷或下雪太大时,就放一、两天假。因为还有周边几个村的孩子们是跑校念书。
学校提前为取暖费尽了心思。先是盘土炉子。在教室的中间选好位置,用脱好的土坯一层一层垒,炉底加几根铁条,盘的时候炉膛留得稍大些,老师看了炉膛,怕费煤坯,让套炉子。
套炉子就是在炉膛里再抹一层泥,并抹光溜了。要找好黄土或旧炕板砸碎,加些短头发,加水和匀了,用手抓泥在炉膛里抹。套炉子的时候,天已经凉了,手冻得通红。
当时学校烧不起块炭,是煤坯。在秋后用面煤加带胶性的红胶泥和好,用砖模子一块一块脱出来,晒干,整整齐齐放到遮雨雪的地方,待冬天用。为了保暖,还要用报纸把教室的墙和玻璃缝从里边整个糊裱一次。
冬天来了,土炉子悠悠的小火,抗不住刺骨的寒风,教室里虽然冻不出大毛病,但同学们的手脚都肿着,冻疮很普遍,到了夏天才好,天一冷,就又犯了。尽管这样,学校还是全村冬天最暖和的公共场所。学生下课后,村里搞活学活用会或学唱样板戏,都在学校里。
还有个忘不了的插曲,总有学生在土炉子下边的热灰里埋着土豆或大葱,不等烤熟,便被同学们抢了。烤大葱的那个香呀,现在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