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发布!近百万条涉未成年人不良短视频被查处 如何“净网”?

央视网消息: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各类直播、短视频等内容成了他们认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却也潜藏着风险。近期,北京市网信办启动了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整治工作,指导属地各平台清理了近百万条涉及未成年人的违法违规短视频,并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

重点整治的有4类问题,第一是网络侵害,第二是隐蔽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第三是诱导未成年人线下从事危险的活动。第四就是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

这条短视频的画面是孩子们熟悉喜爱的《小猪佩奇》,但是配音却被篡改了,其中充斥着暴力与低俗的语言。北京市网信办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类视频隐蔽传播违法不良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500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处工作人员宁洁称:“这种二次创作的漫画通过加入一些不良元素,完全解构了原来正向的价值观,如果未成年人长期观看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对他的三观形成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还有一类违规违法情况,为了博取眼球,一些短视频拍摄者或是MCN机构将未成年人推到镜头前,通过摆拍、低俗表演制造虚假的童言无忌,把未成年人当作流量工具,从而达到牟利目的。

500

在这条短视频中,一名未成年男孩用电话手表到卫生间偷拍女性,并说出“我是小孩不犯法”的言论,身旁的成年男子更是公然宣称“未成年人没有法律责任”“新手保护期随便看”。尽管视频左上角标注了“影视效果”,但这种将违法行为与未成年人身份挂钩并加以美化和宣扬的内容,极易对未成年人形成错误的价值引导,模糊他们对法律和道德的认知边界。

500

在查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类短视频,不光在线上“带歪”孩子,还有可能诱导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去模仿高风险动作,甚至直接对未成年人实施侵害。

500

这条短视频标题赫然写着:“10秒教会你制作可以发射的狙击枪,指哪打哪,轻松远距离穿水果、破气球”。视频内容详细演示了如何用签字笔等日常文具组装成可发射的“笔枪”。

500

这条短视频画面中展示着大量明星周边礼品,打着“免费赠送”的旗号,诱导未成年人添加私信。北京市网信办工作人员介绍,一旦孩子脱离平台监管,进入私域空间与对方联系,后续可能遭遇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甚至隔空猥亵等多重侵害。

500

对于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法学专家认为,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审核上应该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同时,平台也应积极鼓励和扶持优质内容创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