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这是美国战略界第一次有人说美国干不过中国
1)最近几天,美国《纽约时报》发了不少关于中国的文章。除了袁莉那种充满了陈词滥调、一贯唱衰中国的“烂文”外,也有不少质量不错的文章。2025年9月7日,美国民主党政府资深外交官和战略分析人士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与人合作在《纽约时报》评论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单打独斗干不过中国,但是,美国如果跟盟友一起,中国就不是对手了”。
2)坎贝尔生于1957年,今年已经68岁了,他有着非常丰富的政府工作经历,也曾经在美国知名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任职,自己还曾创办过一家智库。1993年,他就在克林顿政府中担任职务。此后,他长期在智库工作。在奥巴马执政期间,他担任过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被广泛认为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在拜登执政期间,他曾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因此一度被外界称为美国政府的“印太政策沙皇”。在拜登执政末期,他还曾出任美国副国务卿一职,这相当于是美国国务院的“二把手”。坎贝尔属于“专家型”官员,他对中美关系、美国印太地区政策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虽然他长期在民主党政府任职,但他与一些共和党政府官员和战略分析人士也有比较多的交流。我自己在YouTube上看过很多他的视频,他说话时语气柔和,语速不紧不慢,逻辑性很强,并不是那种充满了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政客作风。
3)在特朗普“二进宫”后,坎贝尔再次退回到学术界,他曾对于特朗普政府贸然发动贸易战且严重低估中国的反抗能力和反抗决心表达过“震惊”。整体来说,他个人在涉华问题上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美国既要对内“办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对外做好盟友的工作,然后跟盟友联手对付中国。常言道,“两国交战,各为其主。”对于坎贝尔的这些言论,我本身并不反感。他觉得他是在为美国的国家利益而努力,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会把中国利益放在首位。
4)坎贝尔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评论文章,没有脱离他一贯的对华认知。他并不反对遏制和打压中国,他主要关心的是,美国政府要怎么做才能成功遏制和打压中国,或者说,美国政府要怎么做才能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中获胜。他的建议还是一如既往,即强调美国政府必须处理好跟盟友之间的关系。
5)也许是为了故意“刺激”特朗普政府,他在文章中公然宣称,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用很多标准来衡量,美国已经输给了中国。他提到,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大约是美国的130%;中国的制造产能是美国的两倍,生产的汽车、船舶、钢铁和太阳能电池板远远超过美国,全世界70%以上的电池、电动汽车和关键矿物都是中国生产的;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的有效专利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超过美国;在军事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军舰队,造船能力估计是美国的230倍以上,并正在迅速确立自己在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和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坎贝尔认为,虽然中国有自己的问题,比如人口萎缩和老龄化等,但任何严肃的美国对华战略都必须考虑到那句冷战格言——“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
6)2018年,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中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挑起中美战略竞争,我当时就坚信,“中国必胜,美国必败”。我作为中国人,当然要唱响“中国前景光明论”,同时,我也要努力暴露美国存在的问题。我这么做既是为了让国内民众增强信心,同时,也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在我印象中,坎贝尔的评论文章,是美国战略界第一次有人明确提出,“美国不是中国的对手”,虽然坎贝尔在说这句话时,加了一个限制性条件——如果美国单打独斗,美国不是中国的对手,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大的转变。多少年来,我们什么时候听美国战略界人士说过,美国干不过中国?美国干不过某个国家?这真的是破天荒头一遭。
7)坎贝尔为什么要“耸人听闻”地说美国单打独斗干不过中国?我觉得,他有两层意思。第一,他作为一个“专家型”官员和战略分析人士,他是相信事实、相信逻辑的,而他从事实和逻辑出发,确实看到,美国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被中国超越了。他确实认为,美国单凭自己的实力已经干不过中国了。同时,他提出这样一个有刺激性的观点,也能更吸引人的注意力,让大家关注他接下来要说的“正事儿”。第二,他要说的“正事儿”,其实就是呼吁特朗普政府不要跟美国的传统盟友“闹掰”,而是要千方百计团结美国传统盟友,一起来遏制和打压中国。这才是他的真实目的。换句话说,坎贝尔在文章中一上来就说美国已经在很多方面被中国超越,不过是一个“引子”、一个“前奏”而已,他最重要的是说出后面的观点。用中国网民的话来说,坎贝尔也是为了这一碟子醋才要包这一份饺子的。
8)坎贝尔认为,特朗普过度关注美国的贸易赤字,过度重视贸易战能给美国带来的关税收入增加,这反而让美国的盟友与美国渐行渐远,还让美国在全球的好感度下降,包括美国国际形象在很多国家被中国超越。他的建议是,美国应该联合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和墨西哥一起对付中国。他还专门计算了一下,如果把美国跟这些所谓的盟友算在一起,他们的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和技术影响力都会大大超过中国。他认为,到了那个时候,就像他说的那样,中国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
9)坎贝尔的观点,也是拜登政府乃至民主党政府的传统观点。拜登在执政期间,提出与中国竞争的战略分为两个方面,在美国国内,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增强美国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社会,美国与欧盟建立了“贸易和技术委员会”,组建了由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还在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之间组建了“AUKUS”,共享核潜艇等。如果我是一个严肃的美国战略分析人士,我也认为拜登政府采取的战略大致正确。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美国无论是要办好自己的事情,还是要夯实跟盟友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长期去做,没有十年、十五年,根本显不出效果来。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盟友跟中国也有各自的双边关系,他们并不见得就愿意被美国绑上跟中国竞争的“战车”。更何况,中国也没有闲着,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也一直在做欧盟、日本、韩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工作。
10)因此,坎贝尔的观点看起来似乎“靠谱”,实际上也“不靠谱”,听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缺乏可操作性。拜登政府用四年时间,也没搞出什么名堂来。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政府非要把中美关系定义为竞争关系,甚至定义为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这本来就是错的。与此同时,美国非要在国力衰退之际,绑架盟友一起对付中国,这本来也是一种消极的思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自私的对抗性思维。美国也好,中国也好,其他国家也好,大家同在一个地球上,好好说话,好好做生意,难道不好吗?非得要争霸?非得要斗个你死我活?说到底,还是美国政府和战略界人士在对华认知上出了大问题,在对世界大局和世界大势的理解上出了大问题。
与此同时,特朗普一意孤行,看起来是单打独斗,但实际上,这可能反映了他更在乎美国的实际利益,而不是联合盟友来对付中国。他也许仍希望美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获胜,但是,他更在乎让美国在短期内从各国获得让步和投资承诺。他认为,这对于重振美国制造业非常重要,对提高美国关税收入有意义,而这些从长远看也有利于美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政客,特朗普迫切需要一些实际的“成果”,来证明他的执政非常成功,来帮助共和党避免在2026年的中期选举中输得太多。
对于中美博弈,我的观点一直非常明确,“中国必胜,美国必败”。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挑起中美博弈的着眼点在于“争霸”,而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14亿多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同时,美国现在越来越像是一个“流氓国家”,任性妄为,必然失道寡助;而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必然得道多助。
在我看来,在中美博弈中,特朗普打“王八拳”会输,坎贝尔提出让美国跟盟友一起,在面对中国时“打群架”,照样会输。中美博弈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再过三五年,长则8到10年,美国如果不改变对华战略,它输的迹象会越来越明显。美国政客和战略界人士越是早一点醒悟,越是早一点跟中国建立起“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关系,越能避免美国输得太惨,越能有效管理美国霸权的衰落。美国的衰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参考英国的例子,即便未来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强国,但是,只要美国不折腾,尤其是不要跟中国死磕、不要在跟中国的争斗中做无谓的消耗,美国仍能保持强国地位,美国甚至还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美国需要一些真正的“明白人”,特朗普不是,拜登不是,坎贝尔也不是。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