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健康、便宜”是不可能三角吗?如果必须舍弃一个,你会放弃哪个?为什么?
来源: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营养师顾中一
昨天拿“中央厨房”当关键词搜自己的微博,翻到了我2011年发的一条内容,当时是在宣传华西医院的中央厨房。我一直很感恩,十几年前的那段时光,中央厨房让我吃上了既便宜又营养的饭。
2008年那会儿,我还是个刚进入实习的穷医学生,之前每个月大概要花1000多块钱在食堂或者学校外面吃饭,食堂的饭菜质量真的是一言难尽。
转折发生在我去医院实习以后,我发现员工餐 5.5元一份的盒饭,有肉、有菜,有足量的主食,蛋白质有,而且味道还挺香的。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发现了新大陆,真的是性价比之王,每个月的餐费顿时省下了不少。
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食堂能推出这样的盒饭,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黑科技”呢?
后来我去了营养科才发现,华西医院的营养科有一整栋独立的楼,里边并没有上百个厨师忙碌的景象,而是井井有条、非常干净的大量不锈钢、像机器人一样的自动化炒锅,在不知疲倦地炒菜做饭。
有的区域是由人工进行大量的原材料初加工,像馒头之类的主食是经过了先进的速冻技术处理后运到冷库,当需要的时候进行简单加工即可快速供餐。
在那个时候,我还了解了很多诸如食品安全HACCP的一些规范、食品厂的安全认证……
工业化这真的是在标准化方面有着巨大优势,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保证了出餐速度、品质和稳定。我作为一名营养师,工作也变得更高效了,可能各种糖尿病餐或者不同的治疗餐,也是只要精确地调配食谱或者投料的比例,就能够保证每一份餐的营养素都比较标准且符合要求。
甚至在菜肴的品相上,虽然没有“锅气”或者所谓的“灵魂”,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它这份价廉物美的盒饭确实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灵抚慰。
让我我个人觉得,从集体餐饮供应的角度,中央厨房和冷链技术绝对是非常伟大的发明。
从2008年到现在已有快20年的时间。
我上周在美国加州参加苹果发布会时,晚宴所吃的是正宗的“白人饭”——一堆又一堆生的西兰花和花椰菜 等蔬菜。
我当时的感慨是,这顿晚宴真的太健康了,可是成本也真的挺高的,换算成人民币,每个人至少也得有200元以上。
生的西兰花也可能是因为它品质比较好吧,吃起来还是挺甜和脆爽,味道不错,而且营养成分自然保留得也比较多。
很多人都会担心的速冻蔬菜,我之前也讲过了,但实际上里边的维生素C会比从菜市场买回来、在冰箱里放了好几天才吃的蔬菜要高得多,因为这些速冻蔬菜可以在最新鲜的时候通过低温锁住营养。
要说新鲜蔬菜和冷冻蔬菜哪个品质更好、营养更多,那肯定是最优质的新鲜食材,但问题是它的成本有的时候反而可能会更高。
所以,不能说推荐都去吃新鲜蔬菜就是一种“政治正确”,还是得在可及的成本之下实现最佳的健康、保证食品安全,这才是作为一名营养师应该提供的解决方案。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很多年前在知乎上的一篇爆款文章,当时我讲的是如何在每天5.5元的预算下保证营养,其中吃上维生素C药片也是这场景下最合理不过的方案之一。
以上说的是集体餐饮方面的一些我的感受,更广阔场景是社会餐饮。
在这个方面,多数时候最高效的调节恐怕是交给市场竞争,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
这些年有很多餐饮品牌来找我,说是要开发一些营养套餐,但是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同时做到好吃、健康还便宜,非常困难。比如,你要想把油盐控制在健康范围内,那又想做到好吃,对厨师和食材的要求就会很高,成本就容易下不来;如果想便宜,可能就得在食材或者口味上做妥协;如果想要再推出很多个SKU,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和消费者的尝新需求,那整体标准化管理的成本更是会指数级上升。
所以说实话,我一般的经验是,最好搭配的就是那些主要的高蛋白食材(比如鸡肉或鱼肉)做得很好、供应链很到位,又能方便地吃到一些低油、足量蔬菜的品牌。基于此,一份营养又符合其品牌特征的套餐就容易搭配出来,否则真的很难。
这种拉扯,实际上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年前,我发起过一个公益项目,当时是想看看能不能更好地帮助到外卖骑手,比如在非高峰时段,在餐厅里为他们提供一餐平价又营养均衡的“骑手套餐”。结果我在做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骑手当初选择的价格都是在10元以下——说实话,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最后那个项目,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家连锁餐饮品牌嘉和一品。它是所有合作方中最积极、最配合的,而且也真的是唯一让这份套餐至少在短时间内落地了的品牌。
那一家的套餐就大多是从中央厨房配送来的。
因为那一次接触,让我对他们有了更多的认可。后来这几年,当我在火车站、机场不知道吃什么时,只要有这家店,我都会优先选择它。
老实说,它的套餐真的没有多好,甚至卫生环境各方面也只能是说过得去,但是我从他们品牌的接触中,真的不缺一种尽力而为的真诚,和一份难得的人文关怀。他们背后的挣扎和努力,也是值得被看见的。
又回到开头那个问题:怎么能够吃到便宜、好吃又健康的饭菜?
这背后是食品工业、物流冷链、社会成本、大众消费习惯等一个综合性的博弈。比较好的一个选择,就是大家日常充分了解信息,包括各种营养知识,自己根据情况进行一个取舍,做自己的营养师。
而且每个人都要理解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系统里。在点一份外卖或者在餐厅吃饭时,除了评价好不好吃,还可以多想一层:这背后有多少人付出了努力?多一份理解,可能就会对自己的生活、对食物多一份从容。
“好吃、健康、便宜”,你觉得这真的是个不可能三角吗?如果必须舍弃一个,你会放弃哪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