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评论黄以明的书法文章进高考试卷

曹喜蛙评论黄以明的书法文章进高考试卷

——兼谈兴趣、文凭及艺术家个人品牌塑造

文、曹喜蛙

偶尔,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发现以前写的一篇评论书法家黄以明的文章,进入了《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语文试题》,而且已经收录在百度题库,现在阅读还要收费的。

评论黄以明的书法,我先后正式写过三篇文章,最早一篇是在北京大学搞黄以明书法节时发在《环球游报》,后一篇是洛阳龙门博物馆搞黄以明书法展时写的,发在《中国信息报》和《名人传记》,最后一篇发在《澳门导报》,这篇文章原是给日本一家媒体写的,后来却辗转在澳门的报刊发了,文章各大新闻网站都转载过,尤其前两篇文章当时大网站都转了,那时自媒体还没有。

500

黄以明 书法《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前自媒体时代,作者写明星的文章各大网站转载的更多,毕竟都是一些演艺明星,那时我们报纸每周有固定的版面,也是我们报纸的名牌栏目,由我跟同事王振辉一起主持。我是主编,分管报社自身的品牌、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的品牌,而振辉是我的助理、兼策划总监,具体到这个栏目他要辛苦一些,要与明星的代理公司具体联络,即使下了班他还跟那些明星的助理不停的在网上泡。采访的时候,大多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去采,有时是一个去,有时活动一天要采访好几个明星,甚至一个人采访十几个明星,但一周只能发刊一个明星的专访文章。

500

曹喜蛙跟同事王振辉、图书责编李一梅在北京图书交易会广告前留影

对明星我其实没有兴趣就是工作需要,但振辉对娱乐明星有兴趣,因此后来人家自己专门弄了一档电视明星节目,尤其还做了网络的明星节目,后来他移民澳洲,我们好多年也没有见过面。我主要还是对文字有兴趣,对哲学、艺术更比旅游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业余时间大都用在哲学、艺术研究上,即使到电视台也还是对艺术和艺术家有兴趣。

我写文章跟一般评论家和记者写的文章出发点都不一样,尽管我是党报出身,但即使在党报也是在服务政府或企业的品牌部门,后来就转到文旅行业的媒体。我是学哲学的,写任何文章都能抓核心问题,不管是政府部门企业品牌还是娱乐明星、艺术家个人品牌,对我都是一个样。现在的个人品牌,其实就是大家经常听的所谓的人设,人设就是品牌塑造的意思。人设崩塌,就是个人品牌倒了的意思,并不单纯或完全是道德出问题的意思,只能说他的个人品牌设计砸了,明星和艺术家的个性、道德其实是一贯的,不可能今天是好人,明天就突然变成坏人,他那个人始终还就是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变样。

500

曹喜蛙做《环球游报》总编时留影

在艺术圈,以前的艺术评论家能算个大咖,但现在评论家普遍都变成了策展人,这是适应商业时代和消费文化的自然转化,当然策展人的档次要比评论家低了许多,但策展人比评论家的服务意识强很多,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要成为评论家确实有很高的门槛,评论家对学术有更多要求毕竟还是少数,但策展人只要有个基本知识面的修养就可以上岗,而且策展人往往能提供免费的评论,尽管策展人的评论是没法跟评论家比,但人家的评论不提钱的事啊,统统也都在策展人的费用里大包干了,毕竟大部分的艺术家还都是差钱,能省点就省点。

大多艺术家更主要缺收藏家,但年轻艺术家要被收藏家看上,那都是缺两个核心的东西,就是个人品牌和机构品牌,个人品牌包括个人的天性和艺术品牌的塑造,机构品牌主要是画廊经营的实力,艺术家的个人天性主要是靠天赋,而个人品牌的塑造却是需要品牌专业的艺术智囊帮助,有了个人的品牌后机构自然会找上门来,当然这个事情其实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这纯粹是上帝的秘密。

现在有了自媒体,写了评论文章大多就发在自媒体,我尤其喜欢自媒体,我写的文章大多有原创理论做基础,特别强调独家的创造性,但这样的文章在主流媒体往往会被删减掉独创的那一部分,甚至把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抹掉,干巴巴基本没啥意思,现在艺术的整体理论没有创新就是这个根本原因。另外,自媒体也有自媒体的缺陷,还不能完全代替主流媒体,但大家都图省事,也省预算,就这现在大家都还不把主流媒体看在眼里了,其实最后定音的一锤子还是离不开主流媒体的,毕竟主流媒体掌握着最后的话语权。

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语文试题》中,用的那篇文章是《黄以明:大梦归来的“悠然”者》,要求考生把整篇文章读完,然后完成这道题目的几个问题:

1.黄以明为什么独尊中锋为中国书法的正宗?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2.请简要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诸多方面值得借鉴,请列出三点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考题确认这篇文章是传记,实际是一篇评论文章,不过有传记的成分而已。我的文字,以前有诗歌编入中学的辅导书,也有研究生、博士生写到论文里,其实我自己当年考大学第一波就被学校刷下去了,与李白一样我这个人也是没有考运的,但我这个人一辈子还就是只能搞文字工作,这就是命,到了我这个年纪不可能不认命。

2024年这份考卷,在河南就有200多所高中、超20万考生同步参与大联考,其他省市没有数据,这也不算多,据说全国有七、八百万的考生,但进入了百度题库后,就会有更多的考生每年借这道题复习语文熟悉这类考题。

考不考大学实际并没有那么重要,也无需迷信大学文凭,关键还是看你自己的兴趣,我就没有大学文凭,或者说我的文凭就是我的浓厚兴趣,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但依然回家看自己喜欢的书去了,我当初并没有因此觉得什么天塌下来的感觉,更从来没有焦虑过,我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因此焦虑,当然我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不过,后来北漂了几年,受我的兴趣的指引,我当时喜欢研究哲学,就到人大哲学系读了个研究生,我从来没指望靠拿个文凭去过日子。

500

曹喜蛙与黄以明、梁小斌、贾谬、爱若干在美术馆广告栏前留影

兴趣与文凭其实都很重要,这两个有一个就能让你不错的走完一生,当然有两个那更好。读高中那会一开始,我就喜欢写诗,也不知道写诗将来干个什么职业,但偶尔从书上知道唐朝的天才诗人李贺,当时在唐朝就是靠给人写墓志铭过日子,而我自己后来到媒体也是给娱乐明星写采访挣工资,这跟李贺干的也差不多,李贺的媒体是墓碑石头,我的媒体是报刊杂志,现在更多了网络自媒体,牛的人还可以做网红,不过我不热心做网红,研究哲学、研究当代艺术当网红太难,还竞争不过一帮喷子,有时给艺术家写篇评论也能糊口,但也只能是糊口,但有更多时间可以思考,上帝是会给任何人留一条活路。

2025年9月17日于北京月牙殿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