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关东之路

作者|  汪浩

来源|  地缘看世界

500

通往关东之路

辽西辽东地区,是一片古代华夏帝国的边区,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不可与中原江南相比,然而,那些因“武化”而生的城市,那些由军事堡垒要塞演化而成的城市,如今日之辽阳(战国燕国至晋之辽东郡郡治)、朝阳(两汉之柳城县,慕容氏燕国之都城龙城,南北朝至唐朝之营州)之类,也有自己的一番故事的。

  辽河流域地理结构图(横屏观看)  

500

记得还是翦伯赞先生曾言,滦河流域,是民族融合与冲突发生的一个主要场所,其实,大凌河流域与辽河流域也是如此,而且,从历史上看,中原人民奔赴东北,也绝非清朝那一次,而是几乎在东北地区稍微安定时都会发生的事情。

“闯关东”的历史,如果不客气一点的话,甚至可以追溯到秦开东征乃至更早的商人封建孤竹。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路上交通孔道,有太行八陉,京杭运河之类,实际上,通往东北的道路,总结起来,也无非五条,当然,五条路也多少互有支线相连。有趣的是,这五条道路,也大致与今天的铁路通道相合。

  辽西古道示意图(横屏观看)  

500

从北至南分别为:

1 、草原道,从河套地区穿过内蒙古高原南缘,到达西辽河平原,或者跨过努鲁儿虎山,进入朝阳地区,或者继续向北,到达嫩江流域。这一带多是低山丘陵,实际上算不上险峻。这条道路的开辟时间(或者说引起中原人注意的时间)可能是在秦汉时期,大约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就是走的这条道路,不过由于多数时间不在中原王朝控制之下,道路条件算不得太好。

500

但这条道路也有特殊的意义:这是一条能从东北地区连接到丝绸之路的道路,古代东北西部的游牧民族,也有走这条道路迁徙到西北的,譬如慕容氏部落分裂所造成的吐谷浑大迁徙,可能他的好兄弟奕洛珪(汉名慕容廆)也只能望着他的阿干(鲜卑语“兄长”之意)远去而伤怀吧。契丹辽国的龙兴之地上京临潢府,也是在这条道路上,也可见辽国龙兴之时,阿保机欲统率草原诸部之野心。这条道路在今日,大约可以对应集通铁路

2 奚关道,其实也可以叫古北口道(平冈道),奚关是古北口在唐朝的称呼,因关外所居多为奚人,这条道路开辟的要晚一些,大约要等到北齐时期了。这条道路大约是从北京向东北出古北口,再沿着潮河、伊逊河河谷北上,可以到达赤峰或者宁城一带,相对而言比较险峻,因为要穿越燕山中的数个隘口,但在辽朝,这条道路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中京大定府与南京析津府之间的联络,可以通过此道。这条道路在今日,大约可以对于京通铁路

3、 凌河道(无终道),大约是从北京附近出发,向东出喜峰口到达宽城一带,或者走偏南的通道,经由蓟州到达遵化一带,最后两条通道在凌源或者宁城一带会合,继续向东,沿着大凌河河谷,到达义县一带,继而向南到达锦州一带,或者沿着医巫闾山南麓,到达辽沈地区。

其实在辽金以前,这条道路的重要性要超过滨海道很多,到了辽金时期两条道路才可以等量齐观,至于被滨海道超过,要等到元朝以后了。凌河道,对于中原地区而来的开拓者们,可能是最早熟悉的一条道路,商代所封之孤竹,以及周代初年燕国的东部经营要点,都在这条道路上(都在大凌河上游地区)。

汉代对抗匈奴、乌桓、鲜卑,在这条道路上也多有战事发生,譬如李广射虎所在之“右北平郡”,就离这条通道不远。齐桓公讨伐山戎与曹操东征乌桓,也大致上都是进攻沿凌河道,归程沿滨海道。

魏晋南北朝时代,在这条要道上,还产生了慕容氏燕国政权。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这条道路在文化意义上也要超过滨海道的,时至今日,辽西山区的乡亲们,还管冀东山区过来的人叫岭下来的,五六十年代时候,冀东地区的戏班子(多数是评剧或者坠子班子),也有很多沿着这条道路到辽西地区跑市场,而且,今天冀东(甚至向南到蓟县宝坻一带)的民居,也有很多和辽西山区民居相同的地方,比如有些平房有圆弧形的房顶,或者人字房正脊上两端的弧形瓦钉(其实可以视为鸱吻的简化形式)等等。此道路大约与京承-锦承铁路线路重合。

  辽西民居  

500

4、 滨海道或名傍海道,这条道路大约是从天津或者北京出发,在唐山(其实唐山兴起以前是在卢龙)会合,继续向东,经过山海关进入辽西走廊,或者经冷口进入辽西山区,再到达辽沈地区的道路。

此道路开辟也很早,秦朝置碣石塞,大约即在此道路上;曹操伐乌桓回程,也在这条道路上吟诵出了《观沧海》。无需赘言,此道路在明朝以后成为了联络东北最重要的孔道,直至今日仍是如此。此道路在古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医巫闾山之阻碍,兼沿途水害严重,宋朝奉使赴辽者都曾言此道路上河流既不利舟楫也不利徒步跋涉。

辽河这条河流之得名,也是因为“遼”字本通“潦”,意为水积聚淤塞不通之状(如《滕王阁序》所言“潦水尽而寒潭清”)。

500

战国燕国得以在辽东苟活四年,汉末公孙氏得以割据辽东,也是靠着大凌河-辽河下游地区池沼遍布泥泞不堪(即所谓“辽泽”,今日已成为半湿地化的大平原)之险阻,所以秦军、公孙瓒、袁绍、曹操的势力都难以逾越辽河,只能对公孙氏加以招抚。后来司马懿征讨辽东之时,魏军也曾因天降豪雨导致道路难行而差点退兵。这条道路沿途古迹也颇多,然而多数是明清以后者。此道路大约与京哈、沈山铁路线重合。

5、 辽东海道,辽东海道就是从胶东地区跨海到达辽东半岛南部、西部或者东部,继续向北到达辽沈地区的道路,最重要的当然是到旅大地区,再沿着辽东半岛西侧北上的道路。

这条道路其实开辟也很早,大约新石器时代,就有辽东、山东两半岛进行海上交流的迹象了。《山海经》也曾记录原来山东半岛的居民貊人为姜太公所败以后走海路北上,一直北奔到鸭绿江流域才安定下来。

汉末公孙度也曾派兵渡海占领东莱,招募中原流民走海路去开发辽东。清末山东饥民“闯关东”,也有许多人是走海路北上的。事实上,在明清时代,山东开出的海船,甚至可以沿着当时辽河在营口的河口一直北上到开原一带,明朝山东向辽宁运输军粮,以及周恩来少年时代北上铁岭,都是经由辽河航道北上的。但很可惜的是,今日辽河已经人工改道,经双台子河在盘山县入海,下游较为泥泞,难以通航,辽河航道难以恢复昔日荣耀了。此道路,大约与烟大轮渡铁路线-沈大线重合。

  通往关东之路  

500

这五条道路,就现在的用途而言,自然是第四条,傍海道意义最大,对于公路铁路都是如此,毕竟此通道最利于联络京津唐地区。而在我看来,最可惜的,也不是凌河道的沦落,毕竟自从明朝放弃大宁都司、营州、懿州诸城池以后,此道路的意义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唯独渤海-辽河航道的衰落使人扼腕叹息,但是鉴于辽河的水文状况,此航道看来也只能通达今日的大连与营口了。

作者汪浩,辽宁阜新人,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组织领导学硕士,现兼职翻译与英语教师,爱好看各地不同的风光与人文。

地缘看世界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