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短视频《我是谁》系列作品的背景与意义| 文 曹喜蛙

浅说短视频《我是谁》系列作品的背景与意义

文、曹喜蛙

近几个月里,足不出户,包括作者老婆跟几个伙伴到大西北旅游一周的时间在内,这是多么宝贝安静的一周时间啊,他自己却迷上了组合拼装短视频《我是谁》系列作品的制作发布,每天一个短视频作品,把计划中作者的自传体小说修改都扔在一边不管,每天除了把狗儿子放出几次楼门,让它自己去溜自己,他自己却还是足不出户,这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短视频作品这么迷人?

《我是谁》是互联网时代当代艺术意义上的短视频作品,是一部类似叙事性、非绘画性、非摄影性、非雕塑性、非诗性的呈现为短视频的观念实验作品,材料撷取自网络新闻素材,主要是互联网上的过期新闻照片、朋友圈的素材,包括对音乐、诗歌、新闻人物等引用,重新拼装剪辑改变了这些过去式的旧新闻视觉时间的用途,从这些过期的旧新闻图片中对素材进行了二次艺术创作,简直是沙里淘金的工程,也完全是当代艺术在短视频时代的创作观念的再升级或再扭曲视频电子的途径意义,一般的电子时间跨度大约有三十年,更覆盖以长诗《操》的短视频逆流量生命的有机碎片化,就像电子灰尘再聚成大地的泥土,再组合捏成团塑形延展再历史化赋予现实人物以鲜活的生命雕塑。

作者并不知道这个行为算不算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琢磨了有一个多月,开始并没有觉得能弄成形这个样子,在找作者自己的旧图片材料时,觉得这些旧图片似乎可以开发如垃圾再利用,于是就做了精细认真的采集剪辑,把图片上的人一个个都剪辑出来,像动画片那样重新剪辑成叙事视频,笨拙的把静画面变成动画面,但特点依然是绘画静的精神,有点像旧电影或断臂维纳斯岁月笔触的特写,时间一开始就限制在15秒,这15秒就像一张宣纸或油画布,因为是手机环境作品,也就限定手机空间为标准发布。

500

                                                                                                                 艺术家基兰 马南达尔

看早期的一些欧美电影,发现常常有剧间休息,整个画面除了不变的静止,就是放送音乐,还有一部是电影歌剧,中间也有非常突兀的静止画面,就像剧间休息插播了一幅油画作品,而后来的电影把这些似乎不专业的爱好都抛掉了一样极简化,但缺少了那种艺术毛边童真幼稚的现场感、实验感、忽略感,就像有的艺术家也迷恋小小的可以忽略的飞白或痕迹笔触。有个画面是早市,就来了一个静止凝结的画面,像断了电短路或把事故当特别的故事一样,观众就跟着一个一个欣赏那些早市门口匆匆忙忙的人们,很有意思的意外的命名一样,真的有个旁观者,譬如摄影家,不停的抓怕这些精确的匆忙瞬间,这里有生活、生命、艺术或灵魂的味道、细节、笔触,尤其手工耗时的处理保证了画面的非AI软件非机械自动非一键特写。

关注这一小撮的底层人群的瞬间或历史横切面,譬如一个大型活动的合影照,或某张合影上人们的某个动作,有几个人互相之间根本并互联不认识或真的熟悉,自然悠然生出冒出一堆问题这些人都是谁啊的问题,他们这些人都从哪里来的,后来又都去了哪里,于是慢慢演变为这一个个活人到底都是谁,这是个核心问题,也就觉得那就从认识的人开始,从一个个还知道名字的人开始,给这一历史事件来抓拍审问吧,因此就有了作者从熟悉或并不太熟悉的人物开始,不辞辛苦的一个个上网查资料,随手就都慢慢剪辑成片,实际作者病后就开始隐居在北京西郊,几乎早跟所有的人都不打交道了,好长时间作者早已经开始与世隔绝,孤独寂寞就是隐形写作的我或曰最真诚的写照。

记忆中有些朋友的面貌其实已开始变得很抽象,恐怕他们每个人连自己到底在别人心目中现在到底长成什么样已经搞不清或不在乎,正如刚游过的那条河再游回去早就彻底变了,剪辑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人的眼睛原来怎么就是那么小,他的鼻子原来那么大,他竟然老了这么多,彻底都要不认识,想想这时间我自己虽然十年不出门,但世界十年早变新颜,已彻底没有见过一面再拥抱过,大部分新闻照片像素本来就很小,并不能剪出一张独立人物的照片,更不要说局部的像素,乍一看还算清晰,等再一放大就彻底虚化看不见,像旧油画、旧宣纸的中国画、旧照片、旧电影的声音刺啦啦、色彩发黄、红的变蓝,本来很清澈的眼眸却成了一个黑洞,也就是剪了一堆勉强能用的其实早都已经一地鸡毛,个别人物新闻素材实在不够,就只好固定在虚化的画面就停了下来让它彻底飞白化,好在是这些都是数码剪辑,不然这样的耗费材料作者是根本经受不起的奢侈浪费,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更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真的是虚无无边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白洞,要知道大部分人那时都还不是什么传媒的新闻人物,好在现在进入了传媒时代,艺术此刻的界线也就是新闻里的人物还能不能捡选出个起哄美,要给一个人剪出个极简的片子那也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动脑子在数据库里你也找到他个数字影子,完全就是个隔离屏蔽隐形的自媒体的新闻人物,这连警探破案也无从下手,不信都化妆成AI自己搜下你自己,浩瀚的互联网数据库里,很多时候是没有你这一号人物的,一个普通人没有命名是没有起哄权自动拥有一张自己的靓照的。

500

                                                                                                              艺术家  马建军

作者曹喜蛙《我是谁》的短视频主题人物,都是作者北漂以来接触到的文化人物,包括诗人、作家、艺术家、画家、策展人、批评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大学教授、媒体人等,可以说是一部20世纪末、21世纪初前后大概30年之间的北京文化艺术界的一部人物史诗,也是波澜壮阔,而且作者的长诗《操》也被有意有机的碎片化,时代就是一个大车间,或短视频大时代的实验场,第一阶段作者计划制作一百位人物,每日发布一部,分别会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现在发了不到五十位人物,不管如何,都会自然呈现为时间、漂泊、精神、灵魂、超越的变化,这就造成或揭示了一个社会现实的现象:一边在重新组装剪辑发生的事实,而另一边却同时发生的事实是作者自己有意把一首长诗分拆开成许多节小诗,这就是后现代碎片化的社会隔离屏蔽分裂的新趋势。

《我是谁》的创作环境既有传统的当代艺术核心部分,也有互联网的新闻、自媒体、短视频等,完全是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化艺术生活的一种表现,在这样媒体日常化手机化的每日眼花缭乱纷彩异呈的社会人类普遍的更加容易迷失或找不到方向的后现代自我。一方面媒体技术非常发达信息爆炸,但另一方面人类却更加孤独无所适从,每个词语却更加靠近形容词化亲密化同时也隔离化,僵化的生活更加寂寞,好像越来越不自由、变得焦虑,人们天天在朋友圈假装见面,却越来越陌生化连一句真正有用的话也没有,每个人都十分熟悉十分不陌生,却又都真切感到寂寞,一个个眼看都要断亲、断交际、断接触,每个人开始连自己都变得彻底不认识,生活的意义好像就是要异化、延异、不断质疑、什么都不在相信,好想马上彻底换掉这张脸、这幅面庞,别人可以不知道,但你自己要认识你自己,越来越多的信仰、哲学都突然与每个人都有了关系。

2500年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三个核心问题,就是从“我是谁”开始的,另两个问题是“我从哪来” “我要到哪去”,作者并不是非要把这几个问题假模假式再问一遍,显得作者也非常热爱哲学,而是生活逼得作者非要回答这个问题,几乎生活中的每个人也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只是有的人会把这个问题遮掩过去,但也遮掩遮蔽不了几天。

哲学是抽象的,更是智慧的,作者除了是个哲学家,不幸还是个诗人、作家、媒体人、艺术评论家,诗人只要关注自己或几个短句子就够了,作家却要研究别人关照人性,更要换位思维练达礼仪练达人情才行,而艺术评论家更要研究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家本人,而作者体内的那个哲学家还要从这些所有的还有抽离出来才能思考,没有人知道作者有多纠结。

500

                                                                                                                策展人 何宇红

记得作者还在山西的乡下时,家里有一张全家福,那时他应该有七、八岁,家里那张全家福让他一直觉得有个小小的他,后来岁数大一点才看清,上边根本没有他,那个最小的小男孩是他而是二哥喜旺,他很郁闷,不过他二哥小的时候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等大了他才开始有他自己有了真正的我,兄弟俩根本就是两个人,完全彻底的不一样。

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家里也拍过一次照,忘了是从什么地方拿来的相机,想拍张全家福,但照相的时候,他母亲就是有点不配合,总把她的脸遮住,说是照一次像会吸一次血,不知是从哪里听得。自从他病后,经常在医院检查,几乎每次检查医院都要抽好几管管的血,不知他母亲该怎么说。不要说血了,即使气他也根本不够,以前总说人是个臭皮囊,就是一口气,一松口把气放了人也就没了,先不说那气是不是臭气是不是怨气是不是香气,总之气少一口人就变矮一截,那口气分明是跑掉了不少,赶紧把口袋死死绑紧。

作者记得给诗人策展人牧野剪辑的时候,发现牧野有一张照片,脸上有点浮肿,就想起他那也是病了,那是他康复后参加一个活动,显然是刚刚病好就参加活动,作者想了想还是把那张照片特意保留在里面。要是有条件,作者会争取找一张人物的青年照,但往往不能让作者遂愿找到,峥嵘岁月,当初当初都是一个生瓜蛋子,傻傻的照片那是很多年前。有很多照片,都是大合影,当今的主角都是在不断往上靠拢,希望跟顶端有名望的人合张影,但作者剪辑的时候,却总是把那个名人剥离减去唯留下那个孤立的自己,这也是如今的这个工作的意义寻找现代人的每个自己,而每个现代人这个时候,如果还能把你自己列进作者的名单,那都是找到了原初的你自己,假如找不到你自己作者就可能把你忽略过去,这就是很残酷的实现,柿子会拣软的捏,软的红柿子那才能吃。

500

                                                                                                              艺术家 徐进

每个社会人一开始,都是尽量往身上披挂一些家伙,但到最后却会一件一件扔掉,金钱,名气,权威,名刊,朋友圈,拍卖场,地方人物,国家级别,世界级别,水下的冰山,最后谁都会回归到一个名字,越是名声大,越是功成名就,但凡出圈的,越是就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物,那才是响当当的他自己,或者最后就剩的一口真气,那一点就是最后可以传承的精神,这大概就是舞台上大唱特唱,哲学家尼采说的那种悲剧精神,一种宁静的虚无、一种酒神精神,或那种明目张胆的寂寞。

《我是谁》这些人物作者并没有什么规划,用这个或用那个,都是随机的,今天想起这个事就想起这个人,就开始查资料,作者基本上是以他自己为中心,以他的北漂生活为核心,北漂群体人物也是时代的中心,其次他更是以他的工作、旅游、休闲、游戏、艺术、研究中接触的老师、朋友,他的工作就是围绕媒体,一开始是党媒,再后来是旅游媒体,再后来是中式生活、当代艺术的媒体,他这一辈子即使工作也都是自己玩,也都是自由的起哄他自己。

作者在媒体都是负责策划、品牌,策划主任、策划总监、品牌总监,品牌主编,后来才是编辑部主任、主编、总编,一开始就是高级编辑,没有当过老实的编辑记者,作者年轻的那个时候是没有机会进媒体内部的,一直没有机会当正经的记者,但大家都叫他是记者,连他自己也有点汗颜,那会他一直没有个所谓的记者证,不然就会被人说成招摇撞骗。

500

                                                                                                               艺术家李铁军 

但他还是坚持起哄,还恬不知耻的管着一帮年轻记者,那都是上层建筑、形而上学的事,文学、诗歌、哲学、艺术、旅游这么一路下来,再后来那个地方不给钱,作者都是懒得去旅游的,别人旅游都是花钱消费,而作者却是旅游挣钱,收藏家马未说过一个特例,大部分人去影院是花钱看电影,而确实有人电影完了是去捡钱,确实有人是不一样的人,作者创立了起哄哲学、起哄美学,尤其有了互联网,作者更忽然发现这个互联网系统不就是一个起哄的大机器吗,如今的短视频上面哪个人不也是在津津乐道的去起哄?

这个时代大家都在互联网上起哄,作者却开始烦人家每日在网上叨逼叨比,于是开始研究起隐形写作,开始迷上互联网上隐形写作的事情,短视频作品《我是谁》的诞生就有这么一个复杂的背景。起哄哲学的根源是自由主义的,起哄的对象主要是威权主义的,作者维护每个人的起哄权,但并不支持每个叨逼叨比的胡说八道。当代艺术让我欣赏的核心就是起哄美,既然有一个美字在那儿,就得提炼出不一样的说法,不然怎么好意思称为美?

曹喜蛙的短视频作品《我是谁》,乍一看也很普通,能有什么起哄美?

首先,它的素材的非同一般,也都是过期废材,也是对媒体过期的新闻在网上的素材考古,一不留神就会消失的,很多网站早都突然消失了,在如此发展如猛虎迅猛的时代,就像强拆了人家曾经的家一样形成个揪心的疼或伤疤,作者还是尽量找大一点像素的图片,重新给这些图片剪辑拼装一下成短视频,努力给某个人物混成剪出一个还有生命呼吸的灵魂。

其次,在剪辑混成短视频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它的岁月沧桑感,通过时间的累计,这些不同时期的图片自然有生命不一样的记述痕迹,在剪辑拼装的过程突然就有了艺术二次创作复活的不一样的历史感、另一种生命的仪式感。

第三,剪辑拼装完后,前后的次序排列有了艺术叙述的音乐节奏,尤其音乐更是自然通古今的,通过互联网的记述技术增加了主题的鲜活节奏编排,主要通过色彩、细节的变化增加了新的暗示方向,比如黄色会让人想到阳光的变化,也就有了走向未来史诗金色年华的表达。

第四,每个短视频剪辑拼装完后,都会有考古档案般的人物身份的一再鉴定的学术研讨,是诗人,还是艺术家、策展人等等,最关键的人物的名字,看能不能最后抽象或简化成一个名字那样的伟大基础,观者人群的共识度就是所谓大众迷信的知名度传播度的仿佛永垂不朽。

第五,音乐都是来自网上,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音乐与灵魂是亘古相通的诗歌之舞,能制造短视频自己的生态环境,看能不能与叨逼叨比大决战,音乐的主旋律也是关键的一环,这个短视频作品最后能不能成功,就看最后归于宁静或虚无的那一剑封喉。

第六,最后这些短视频成品基本完了,就像一幅画完了,中国人的习惯还要签上名字盖上玉印或钢印,一开始作者还觉得没有那么自信,灵机一动就决定盖一个他自己的诗章,只是这个神章是作者从他的长诗《操》里面随机选的那一小段诗句,这也重新赋予了自己的哲学精神,选哪一段,他都会慢慢琢磨,尽量保持一个诗歌章节的语言节气。

第七,最后依然是神的命名,这也是灵魂,就像《西游记》里那个情节,孙悟空叫一声谁的名字,就会被收到收魂的宝袋中,取定这个短视频《我是谁》系列的有哲学意味的名字,每天作者都发一个作品,第一阶段他计划先做100个人物,估计至少要发三个月,100多个人不就100多天吗。

乙巳年发布的这个《操》的版本,跟三十年前那个自然有点不一样,原来计划发在作者的自传体小说里,但小说太长,一直就改不完,赶上乙巳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决定先发出来这个部分,就写了两篇背景文章说了它的意义,这个系列短视频作品完全是意外的产物,它是这部长诗的碎片化有机的构成部分,是短视频时代的独有的变化,也是自然的一个呼应,这个时代彻底的信息爆炸了,连意识形态都开始分崩离析,也许是新环境下的自我重塑,新世界新变化,却有很多少不了的痛苦,人都是脆弱的,人性都是自私的。

500

                                                                                          本文作者  曹喜蛙

都说这个世界要爆炸,但就还没有爆炸,那就迟疑一下,还没有爆炸,那就再起哄一下,没准真弄出个起哄美,也许没有什么会真的就没有一点意义,就连北漂它也有自己的精神和意义。

《我是谁》系列人物已有这些人物:赵夫瀛、王行水、无哲、张弓惊、黄纪苏、傅泽南、刘亚明、杭法基、陈醉、荣剑、贾廷峰、杨帆、苏丹、岛子、王琪延、吴鸿、苍鑫、俞心樵、王泓、申树斌、丁秋发、野雪、小鱼儿、王秋人、高强、华继明、郭桢、江海、梁生智

曹乃谦、任小颖、谭天圳、沈敬东、吕宗平、刘智峰、爱若干、萨子、牧野、李铁军、顿子斌、黄以明、吉兰·马南达尔、王永生、马建刚、姚兴文、武少宁、徐进、何宇红、雷森明、李云枫、唐城、北塔、邢昊、吕春梅、唐城、齐友昌、曹喜蛙……有待进一步制作完成。

第一个人物做的是《中式生活》杂志的总编赵夫瀛,当然前面还有几个人,一开始连他们的姓名都避免出现,像赵总编当时觉得做的红木行业人物,表现的人群体人物,也并没有具体到一个人物身上。第二个人物是诗人王行水,他刚出了一本诗集,是做的诗集出版消息,并不是专做人物。第三个做的是诗人无哲,虽然做的是人物,但把人物固定在特定的区域。第四个人物做的是导演张弓惊,但做的稍微前卫,结果平台没有通过,又做了一个保守的版本就通过了,后来决定就保留这种版本,现有环境下能比较正常的出来,后来还经过十几个人物的制作,才固定到现有的通行版本,各个平台都能接受。

人物选择主要还限定在男性人物,女性人物只做了几个,而且基本限定在国内人物,因偶尔的配合一下新闻时事也选择性做了个别的居住在国外的人物,同时也计划选择几何纯粹外国人。另外,也主要限定在活着的人物,而岛子教授那个片子,是在他逝世前十多天就发布的,这也是一个特例。而艺术家马建刚那个,作者专门找的更生活化的素材,有关他的素材多是他自己艺术处理过的,而保留了生活原汁原味的素材比较少,但还是找到几张素材,不过仔细观察还是有他自己的艺术特色的痕迹,他的艺术与生活已经很难剥离了。

现代中国人大多没有完成现代人格的确立,大部分人的人格都还停留在现代以前,以致现代都是后现代社会了,都还没有完成现代常识的普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怎么办?只有靠自己努力,但首先还得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才行,所以依然还得回到你是谁的问题。

不过,在现代文化及当代艺术的发展上,作者不完全认为中国完全是追随在西方后面,实际上东西方文明是完全的两极,甚至是一正一负,未来在中间某个交叉点上会统一融合,但在大部分历史时间上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文明,至少自己的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各自文明的生命点是不可能一样的,要真正理解对方也是非常难的,一个人要理解另一个人都是很难的,不要说能称之为世界一极大文化的互相理解了,再说即使能互相理解但要完全照对方的样子做那是很难的,所以才会有战争的极端化现象发生,而艺术家的存在其中就是要处理这一重大问题,当然艺术要处理的问题多了,艺术存在的意义这一方面与科学一样极为重要,这也就是我是谁这一问题在哲学上的根本性。

当然,我是谁是重要,但你又是谁,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么多废话,你张扬的是什么起哄哲学、起哄美……这都是当下现代国人的人格培养的重要问题,与现代化大厦、现代化机场、高铁、激光武器、洲际导弹都有剥离不开的关系,但也都没有什么关系,自由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自我的羁绊依然是内在精神的两极对话和自洽,同时这也强调了起哄哲学的起哄对象关键就是要起哄这个我的问题,我是谁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我美了这个世界就彻底美了,这也回到我的观念的核心问题。

2025年9月9-16日于北京月牙殿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