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了这部电影,没想到扑这么惨烈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九月的电影院,太冷了。
冷到工作日全国票房还过不了2000万。
而愿意在的9月上映的新片,大多也都是小成本,想靠口碑博一个位。
但今天要说的这部,双女主,大影后,热话题,最终惨惨烈烈的扑了。
猫眼预测票房甚至还没有2000万——
《轻于鸿毛》
故事始于一场意外的死亡。
一个男人在与老友饮酒后跳海自尽,这个消息同时传到了他的前妻李榆(宋佳 饰)与现任妻子沈飞鸿(佟丽娅 饰)耳中。
两人此前素不相识,却因同一个男人的葬礼,在殡仪馆初次相遇。
初见时,她们对这个男人的评价截然不同:沈飞鸿始终觉得丈夫强大可靠,无法相信他会选择自杀;而在李榆眼中,前夫是个“装模作样”“脆弱逃避”的人,连喜欢艺术都被她视作“故作姿态”。
葬礼上的合作成了两人关系的起点——按照习俗,她们需要亲手为逝者穿衣服。
这个充满仪式感又略带尴尬的环节,让原本彼此警惕的两人不得不放下防备,在笨拙的配合中,流露出女性之间天然的共情。
但这份短暂的默契很快被现实打破:男人留下的一套房产成了争议焦点。
离婚时,男人曾口头约定将房子留给李榆,只是未办过户手续;如今男人离世,持有房产证的沈飞鸿认为这是遗产,理应归自己所有。
更复杂的是,李榆早已将这套房子改造成养老院,若交出房子,养老院将面临关停危机;而沈飞鸿这边,不仅要应对丈夫留下的债务纠纷,还要面对生活突然失衡的迷茫。
为了厘清房产归属,也为了确认男人母亲的身份——李榆一直照顾着这位老太太,沈飞鸿却从未听丈夫提及过她,甚至怀疑她并非亲妈——两人决定开车带老太太返回老家。
这段公路旅程成了故事的主要载体,途中不断穿插着新的情节与议题:在饭馆拼桌时,遇到一位即将结婚的男路人,几人围绕“婚姻中钱重要还是情绪价值重要”展开讨论;
轮渡上,她们互相追问彼此的过往,李榆坦诚自己曾因丧子之痛与前夫离婚,沈飞鸿也说起自己曾被老板剽窃作品的经历;
到了老家,面对老太太性格乖张的侄子与孙子,话题又转向子女教育与原生家庭的影响。
旅程中,两人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从最初为房产争执的“对手”,逐渐变成彼此支撑的伙伴:
李榆帮沈飞鸿应对债务催讨者,教她学会“强硬”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沈飞鸿则在李榆因养老院合规问题焦虑时,默默陪伴在她身边,还假装前夫的身份给李榆写信,认可她独自支撑生活的勇气。
当她们终于确认老太太是男人的亲妈,准备返程协商房产归属时,老太太却因年事已高突然离世,临终前留下一句“丧门星、害人精、一辈子孤苦伶仃”,没人能确定这句话是在说自己,还是在隐喻女性在传统观念中常被归咎为“不幸根源”的处境。
回到七侠镇后,故事迎来了一个不算清晰的收尾:沈飞鸿在李榆的鼓励下,找到曾经剽窃她作品的老板,第一次勇敢地索要说法;李榆的养老院也暂时度过了查封危机。
两人最终没有为房产彻底撕破脸,而是选择各退一步,以一种模糊的方式达成和解。
影片的最后,她们一起坐在海边看烟花,没有台词,只有海风与绚烂的烟火,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争执与烦恼都暂时被放下,只剩下两个女性对生活的短暂释然。
平心而论,《轻于鸿毛》并非一部“烂片”,它的闪光点足够让人记住——宋佳与佟丽娅的表演为影片注入了灵魂。
佟丽娅将沈飞鸿的柔弱与韧性诠释得恰到好处,从最初面对债务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为自己维权时的坚定,角色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宋佳则用细节撑起了李榆的复杂性格,尤其是开篇她与沈飞鸿发生摩擦后,小声嘀咕“我也疼着呢”的片段,既演出了角色的自尊与别扭,又藏着不易察觉的愧疚,五个字就让人物变得血肉丰满。
此外,影片的镜头美学也值得称道,公路旅程中的自然风光、海边烟花的浪漫画面,甚至两位演员的特写镜头,都充满了视觉美感,足以成为华语电影混剪的优质素材。
但这些闪光,终究没能掩盖故事的核心问题:叙事过于散乱,主题贪多嚼不烂。
影片试图探讨的议题太多——女性互助、遗产纠纷、债务危机、原生家庭、婚姻困境、职场霸凌……每一个议题都只是浅尝辄止,像一个个碎片化的“口号”,没有真正融入剧情。
比如养老院的合规危机、沈飞鸿的债务问题,都是通过“过家家式”的情节快速解决,既缺乏现实逻辑,也没能让观众感受到女性面对困境时的真实挣扎;而男路人抱怨“前任让戒烟、现任让抽烟”的桥段,更是将男性的困境简单归咎于女性“需求多变”,反而消解了影片本想表达的女性主义立场。
更关键的是,影片对“女性关系”的刻画缺乏说服力。
李榆与沈飞鸿从敌对到互助的转变,没有足够的细节支撑,更像是为了完成“女性同盟”的设定而刻意推进;影片反复用台词强调“反对父权”“女性要硬起来”,却没有通过具体的情节展现女性如何在现实中打破困境——
男人始终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既没有扎实的形象塑造,也没能让观众看到他对两位女性的真实影响,导致“女性走出男性阴影”的主题显得空洞。
对比《好东西》中对女性关系、男女关系、女性与自我关系的细腻处理,《轻于鸿毛》的遗憾更显突出。
《好东西》没有靠口号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互动,让观众感受到女性在父权结构下的共同困境,以及彼此支撑的力量;而《轻于鸿毛》则陷入了“为表达而表达”的误区,想要承载的东西太多,最终却什么都没讲透。
如今的影视市场,从不缺聚焦女性议题的作品,但真正能做到“举重若轻”的却寥寥无几。
《轻于鸿毛》本有机会成为一部优秀的女性题材电影——它有好的演员、好的设定,也有对女性情感的细腻捕捉。
可惜的是,它没能把这些元素拧成一股绳,最终让故事像海边的烟花,绚烂过后便迅速消散,只留下观众一声轻飘飘的叹息。
如果创作者能学会做减法,让叙事更聚焦、主题更清晰,或许这部电影就能真正配得上“轻于鸿毛”这个片名——不是内容的浅薄,而是以轻盈的方式,讲透沉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