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再“挖”用户信息,“扫街榜”数据安全存疑?
点击高德,你是为了什么?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导航。
曾几何时,高德正是凭借精准、高效的导航体验,成为亿万用户出行时的首选。截至2025年9月,高德地图的每日活跃用户数(DAU)约2亿,月活跃用户数(MAU)约8.73亿。
天眼查显示,高德地图入选2025企业智能服务企业TOP50。
但不知从何时起,事情起了变化,从交通出行到本地生活,从加油充电到景区门票,从买房、租房、洗牙到电影、医美,以及借钱、车抵贷等金融服务,高德俨然变成一个入口众多、体态臃肿的“万能杂货铺”。
▲图源:高德APP
近日,高德又给自己的扩张之路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宣布推出“高德扫街榜”,号称融合AI技术,是全球首个基于用户真实导航和出行行为产生的榜单,并公开承诺“永不商业化”。
同时,发布“烟火好店支持计划”,通过发放超10亿补贴劵,鼓励用户到店消费,助力线下客流。
官方披露,“高德扫街榜”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60万商家(含87万家餐厅、23万家酒店),评分聚焦四大维度——导航到店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频次、人群地域宽度,叠加支付宝芝麻信用加权与AI风控过滤虚假行为,动态日更。
据悉,“高德扫街榜”上线当天(9月10日),用户使用量突破4000万人次,超过QuestMobile统计的大众点评8月份日平均活跃峰值用户数3260万人。
在柒财经看来,“高德扫街榜”从源头捕捉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过程,极大提高了作弊刷榜的门槛,杜绝赠送小礼物、返佣、兑奖等利益诱惑,有助于构建一个更抗操纵,更反映实际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信用体系。
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高调举动在提升榜单抗欺诈能力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诸多数据合规的隐患,并引发不少人担忧:我们的个人信息会不会被过度采集?甚至滥用?
“高德扫街榜”凸显的优势是“基于用户真实导航和出行行为”,这本身就存在值得警惕的风险,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数据使用的合法性与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行踪轨迹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滥用,极易侵害用户人格尊严与人身财产安全,并强调“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也指出,地图导航类App的“必要个人信息”仅包括:位置信息、出发地、到达地。
而“高德扫街榜”的底层逻辑,恰恰是采集用户在日常导航中产生的真实行为数据——你去过哪里、搜索过什么、常走什么路线、停留了多久、交易习惯(复购过几次)……进而提纯、分析,得出结论。这些数据是否已经超过“必要范围”?其合法性基础存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德还将芝麻信用体系引入评价机制,用“信用分”为“用户评价”加权。这是否属于“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用户是否被充分告知并自主同意?信用数据的使用是否与用户使用导航服务的初始预期一致?
比如,“高德扫街榜”的两大亮点:“轮胎磨损榜”和"回头客榜"。前者关注有消费者专程远距离前往某家小店,用餐后离开,其行为会纳入“轮胎磨损榜”,成为商家的评分因子之一,后者则统计有多少消费者会在短期内多次重复消费。
这些内容,平台是否以清晰无误的方式告知给用户,其行为数据将被用于此类榜单计算?用户能否通过便捷的渠道查询到自己有没有被纳入统计?
最重要的是,用户能否一键选择退出这种数据收集和使用,而不影响使用基本的导航功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用户的个人信息自决权就已经受到了实质性的侵害。
针对上述问题,期待高德给予积极且透明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