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根本吗?不,那只是工具

我们前两篇介绍了国产哲学,以及儒家的思想。这一篇在具体聊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了。我们经常说儒家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那么“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核心吗?不是,那只是工具,就跟建一栋大楼,需要使用锤子和扳手。大楼才是核心目的,“仁义礼智信”大概跟锤子,扳手差不多的工具。

那么,儒家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得从孔子的故事说起了。鲁国的国君被三个大夫欺负,因而把孔子找过来帮忙改革。那么,孔子干了啥呢?

国家的困境

鲁国国君有什么困境呢?鲁国的三大贵族以下犯上,三大贵族是鲁国历史上某个国君的儿子,或者兄弟。国君把儿子或者喜欢的兄弟封到了周边城市,或者国都里面的某个大区。这些儿子,兄弟累积的大量的财富,养了大量的私兵,慢慢的变得强大了,也就是我们说的贵族,或者叫封君。

封君,向上截留税款,向下压榨百姓。封君的租金+税收,往往是这块地产物的1/3~1/2。而直属国家的土地,只收税,税大概土地收成的1/10。税收不上来,国君就加税,一般也加到1/3~1/2,甚至会加到2/3。

那么人民的生活情况如何呢?

税款上面说了,可能不够直观。不理解这段历史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税收有什么后果。春秋贵族的寿命是平均55以上,大贵族的公族和王族是65以上。但是野人平均只有28-32左右,奴隶大概是22-25左右。

这里的野人是指农民。农民+奴隶的占比,在整个国家里面大概是80%的人口。当时的农民和奴隶是有严格的身份区分,他们永远没法转换自己的身份,成为城市人。即使有个别的人可以转换,其实意义也不大。因为粮食产量低,所以依然需要这么多人去生产。这里把国人(城市人)的寿命也列上来参考一下,国人的寿命大概是35-40左右。

总的来说,占全国人口1%左右的王族,贵族的寿命大概是65以上。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小贵族,平均寿命是55以上。剩余的95%,大概寿命是22-40左右。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孔子就去改革了。那么孔子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呢?

孔子核心政策:恢复旧制

孔子改革的核心,是恢复旧制。旧制是什么?国君就该永远做国君;相国就该永远做相国;城市人就该永远是城市人;野人别想太多,永远做野人去;贵族就只限于给你的地,不要搞土地兼并。

那么问题来了。恢复旧制的话,野人,奴隶的年龄是否有机会也去到跟贵族一样呢?

不好意思,孔子考虑改革的内容跟国人,野人,奴隶其实都无关。他只是考虑国君,甚至考虑的不是国家,是周天子。他关心的只是周天子是否可以每顿饭吃三头牛,十只鸡,二十只鸭。出门是否可以有几百人簇拥而行,马匹是否有三十匹。其他的问题,不在考虑范围之外。

我们是否对孔子的政策有误解?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耳熟能详的的故事到底是在说什么?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故事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大概意思是:

鲁国的权臣季康子(季氏)准备出兵攻打鲁国境内的附庸小国颛臾。孔子(和他的弟子)知道后,强烈反对这件事。孔子认为,颛臾是先王分封、有合法地位的国家(且在鲁国境内),季氏去打它既没有正当理由,也不符合礼法规矩。孔子批评季氏,说鲁国内部的麻烦(比如财富分配不均、臣属不安分)才是问题的根源,不去治理好内部,反而去攻打颛臾,是非常错误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与民众是无关的。孔子明确的说明,鲁国内部不合礼,没有不按阶级规矩分配权力和利益,导致内部混乱。

500

 孔子认为,鲁国(乃至天下)的祸乱根源,在于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不遵守礼制,僭越本分,争权夺利(“患不均”),而不是物质财富的绝对多少(“不患寡”)。季氏伐颛臾,正是这种贵族阶层内部“不守规矩、以下犯上”风气的直接表现和恶果。与普通人是没有一分钱关系的。

孔子的,不是指平民的物质匮乏。是指鲁国的境内,人口稀少。鲁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的耕地面积本来就比较少,历代君王也不怎么注重生产力,贵族更是破坏生产力,所以鲁国的人口一直是不多的。

孔子的,不是说全国的粮食,财富平均分配。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按阶级分配。周天子每顿饭吃三头牛,十只鸡,二十只鸭,这个礼仪必须保持。至于人民有没有的吃,不在讨论范围。周天子可以一顿饭吃三头牛,一级封君吃两头牛,二级封君吃一头牛,这叫。人民吃多少周天子没有规定,你们自己随意。有没有的吃从来不在的范围。

孔子的核心在于,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天子的标准。这不仅仅是孔子的标准,也是历代儒家的行为准则,不要忽略的最核心的目的。所有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讨论,并且延伸的。先有了阶级固化,才有“仁义礼智信”。

还有一个更核心的内容。“刑不上大夫”是儒家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是要求周天子的王族,大贵族以下的人去遵守,并不是要求王族和大贵族也去遵守。这个核心不要搞混了,要不小心孔子爬起来揍人。

孔子能否克己复礼

我们不讨论孔子的这个理念。退一步来说,即使孔子为了周天子去实现自己的礼,那么效果如何呢?

孔子最高的官职是鲁国的大司寇(跟相国同样功能)。推行“堕三都”政策,这个政策不是取消贵族特权,也没打算惩罚贵族,仅仅是贵族的城墙不得高过周礼规定。当时鲁国最大的贵族有三家,分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这三家欺负到鲁国的王室的头上了,鲁国王室选了孔子当大司寇,希望富国强兵,孔子就推行了这个政策。

其中的季孙氏、叔孙氏确实把城墙拆了(因为这两个在这个时候已经被下面的家臣给谋反了,在忙着灭家臣)。孟孙氏没有拆,继续保留。但是孔子也拿他没办法,反正也打不过。大家就这么凑合下去了。

季孙氏和叔孙氏愿意拆城墙,侧面来看国君还是有实力的。因为如果国君的实力不足,这两家是不会拆城墙的。

那么孔子拆了城墙之后,有没有其他的富国强兵的措施呢?如果这三家强大起来,要推翻鲁王那咋办呢?那总得想办法把中央兵力搞起来,到时可以跟这三家对抗吧?

没有,完全没有。孔子仅仅要求这三家听话,把兵力削减到周朝规定的程度。1级贵族是8000兵力的话,2级贵族最多不能超过3000兵力。你们三个要听话,不能违背周朝的规定哦。违背了咋办?道德谴责,专业名词叫“刑不上大夫”。说两句就是了,不要伤了和气。

没有兵力的话,要不把水利搞起来,或者提高开垦的土地吧。中央有钱了,那税收至少不会有大问题,也算富国了。也没有。土地收不回来,开垦也没政策。至于铁,盐这些要回收中央?提了,但是贵族不听。只能道德谴责了。

盐铁专卖,在公元前640年左右的时候,已经由齐国的管仲开始。作为整个被包裹在齐国里面的鲁国,也一早就实行的盐铁专卖。但是无论齐国和鲁国,盐铁专卖的结果是人民更加的贫穷,大贵族的势力更加的强大。

兵没有,钱也没增加。那要不先把贵族在中央的重要人事任免权撤了吧?好歹财政和中央的兵力能回收一点。这个孔子倒是干了点事情,他搞了个“举贤才”,理论上是推荐制,大家发现好的人才,然后放上来当中高层公务员,这些公务员做出成绩了,那么国君再进一步面试,升值加薪。

那么问题来了。“举贤才”的标准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推荐进去呢?懂礼,也就是理解西周阶级分层礼法,毕竟需要靠贤才去道德谴责,不懂法怎么谴责。让你嘴炮你都不会,那怎么做官。

所以,当官前先把阶级的礼熟悉了。周天子一顿吃几头牛,娶几个老婆,每个老婆的名分怎么叫,老婆的衣服要穿多贵的先记住了。如果发现贵族的老婆穿的衣服比天子老婆的衣服贵,马上跑过去喷,不用走流程。这很明显不懂礼节,必须喷到贵族自我反省。如果喷完贵族还是不反省呢、那就算了,毕竟已经喷过了,他应该也懂的了。

那么孔子这几年发现了那些人才呢?孔子的几个学生子路、冉求进去当官了。其余的重要职位,依然是大贵族担任。

孔子在官位上面折腾了三年。季孙氏和叔孙氏这两家把自己的家臣处理后,实力回来了,跟孟孙氏一起过来找国君麻烦了。国家没有兵,也没有钱,人才只有道德谴责型的(子路的个人武功还是可以的,带军队什么能力就不知道了。)那国君咋办呢?

孔子啊,要不你帮忙背个锅,这事就完了吧。

鲁国的国君把孔子辞退了,孔子背着锅走了,后面也没有再做过什么大官。开始周游列国来宣传自己的礼。

孔子没有完成的任务,可能是一代儒家还不够总结经验。那么,第二代的儒家孟子大概是如何理解,又是如何改进的呢?我们下一篇将继续介绍,孟子的在喷,不对,在讲道理的道路上是如何提升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