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顶级人才的天价薪酬,大厂都挖不起了
文源:源Byte
作者:柯基的柯
一则谣言,刚被鹅厂辟谣了。
9月12日上午,腾讯官方公众号“鹅厂黑板报”,给一则“前OpenAI姚顺雨上亿薪资入职腾讯”的传闻,打上了红色的“谣言”标签。
姚顺雨,27岁,清华姚班毕业,普林斯顿博士,OpenAI智能体产品的核心贡献者,一个标准的、天才般的人物。
不管这则消息真实与否,从硅谷刮来的天价挖人之风,怕是要吹过来了。要知道,“亿元薪酬”这个曾经只属于硅谷神话的词汇,第一次如此真实地与一家中国公司联系在一起。
对于AI人才的争夺,似乎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令人不安的阶段。
01
Meta点燃硅谷
这股砸钱抢人的始作俑者,就是Meta的掌门人——扎克伯格。
由于元宇宙泡沫被戳破,让AI不再是扎克伯格的一个新选项,而是他挽救个人声誉和公司未来的唯一赌注。他的动机不再是引领,而是源于对被时代彻底抛弃的恐惧。
扎克伯格旗下的Reality Labs部门在几年间烧掉了近300亿美元,换来的旗舰产品Horizon Worlds,月活跃用户还不足20万。
于是,他开始用他最懂的方式战斗:砸钱,非常的简单粗暴。
苹果AI核心高管彭若明,被Meta开出超过2亿美元的总包挖走,这个数字几乎超过了除库克外的所有苹果高管。为挖角OpenAI的核心成员,Meta不惜开出“4年3亿美元”级别的“大包”,第一年就能行权变现1亿美元。
在Meta的野蛮挖角下,拥有顶级AI模型的OpenAI几乎变成了“AI人才超市”。一位高管形容,这就像“有人闯入我们家偷了东西”。
OpenAI的奥特曼当然也感觉到了情况不妙,但他只能用“文化”和“愿景”来留人。
“Meta开始给我们团队里的很多人开出巨额合同,”奥特曼在播客节目里说,“比如每年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比这还多的薪水…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我们最好的员工里,没有任何人决定接受他的条件。”
话虽如此,OpenAI还是被迫给一些关键员工开出100万至2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止血”。
Meta的疯狂,迫使整个硅谷跟注。谷歌为AI岗位将行权期限从4年缩短为3年。甚至连一向高冷的苹果,也不得不放松保密文化,鼓励研究员发表论文以吸引人才。
这场战争的氛围,是癫狂的。
一些offer据称带有“爆炸期限”,24小时内签字,否则作废。
一张将华人AI研究员余嘉辉(Jiahui Yu)与足球巨星C罗并排、对比签约身价的图片,甚至成为科技圈流传的热梗。
就在扎克伯格挥舞着钞票满世界挖人的同时,另一个巨头马斯克,却正在为“人”的问题焦头烂额。
他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近日向加州北区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前华人员工Xuechen Li在离职前窃取公司完整代码库及核心商业机密,随后加入竞争对手OpenAI。
诉状称,Li同学在离职前三天,将xAI包括代码库、训练日志、模型权重等41.7GB核心数据上传至个人iCloud账户,并通过删除浏览器历史记录、重命名压缩文件等方式掩盖行为。
马斯克本人在X平台上愤怒地证实:“他盗走的是整个xAI代码库,而非仅Grok部分”。
截图来源于X
02
从千万到亿
去年今日,国内AI人才市场还是“千万时代”。
字节跳动为挖来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技术负责人周畅,开出了“高达8位数的年包工资”和连跳两级的职级,其团队的核心成员也一同转投。
“雷军千万年薪挖角95后AI天才少女罗福莉”的话题,在当时足以引爆热搜。
罗福莉的前东家便是幻方量化,就是DeepSeek的母公司,彼时,距离DeepSeek R1模型的爆火还不到2个月的时间,雷军眼光之独到,可见一斑。
2024年5月,在DeepSeek-V2模型发布后,罗福莉还在知乎上回答了如何看待该模型的问题,她称DeepSeek-V2与GPT4的价格相比,是“性价比之王”。
这些在去年还被视为“天价”的案例,在今天硅谷“亿元”报价的映衬下,已经显得有些“朴实”。
去年的国内人才战升级,导致阿里沦为了“黄埔军校”。
像周畅,这位原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技术关键人物,从复旦毕业后在北大取得博士学位加入阿里,一路晋升至P9。他的出走,不仅让阿里大模型发展受阻,更重要的是,它为友商“挖角阿里”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DeepSeek R2模型没有问世之前,周畅麾下的豆包大模型是国产大模型的当红炸子鸡,截至2024年11月底,基于字节跳动大模型开发的豆包APP用户规模已突破1.6亿,每日平均新增用户下载量稳定维持在80万,增长率超过15%,在全球月活跃排行榜上位列第二,成为全球排名第二、国内排名第一的AI APP。
截图来源于App Store
陈雪松,曾任阿里云副总裁,离职;陈俊波,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离职创业;吴清翰,离开阿里投身大模型创业。
倘若上述这些关键人物没有出走,阿里的AI开发进度会更快。9月5日晚,阿里通义千问首个参数量超1万亿的大模型Qwen3-Max-Preview上线。阿里称其为通义千问系列中最强大的语言模型。
战火,已从高管蔓延至校园,BAT等国内大厂对基层人才的激烈争夺,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薪酬体系,为“亿元”薪酬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土壤。
近期,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京东等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已相继启动2026届秋招。
阿里巴巴今年秋招计划发出7000多个offer,AI相关岗位比例进一步扩大,占比超六成。
字节跳动提供超5000个岗位,与去年相比,研发类岗位招聘数量增长23%,算法、前端和客户端岗位增幅尤为显著。
京东更早,7月就启动秋招,开放1.8万个核心岗位。
有猎头透露,顶尖高校的AI博士应届生年薪已逼近200万元,远超普通技术岗位。部分人工智能实习生的日薪,甚至高达4000元。
03
两种世界:被争夺的与被抛弃的
这场全球人才战中,华人面孔,成了“香饽饽”。
如果你留意那些天价合同主角的名字,或者姓氏,可以发现不少华人。
比如,前文提到的余嘉辉,中科大少年班出身,曾在谷歌DeepMind工作,后加入OpenAI参与GPT-4o等模型的开发,然后才被Meta重金挖走。
苹果被Meta挖走的彭若明,也是一名华人。
Meta的华人挖角名单里,还有好几位前OpenAI、谷歌华人研究员,他们之前参与的,是GPT-4、Gemini、o-series等最前沿的大模型版本开发。
马斯克对华人工程师的倾向也很明显,其团队合照总有很多华人面孔,甚至xAI创立时,12位创始研究员里有5位是华人。
还有那位坑了马斯克一把的Li同学,标准的中国姓氏,他是一位拥有斯坦福博士学位的顶尖华人工程师,曾是羊驼(Alpaca)开源大模型的核心贡献者。
在AI圈,已经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AI大战就是在美国的中国人VS在中国的中国人”。
当然,同样是顶尖的华人天才,命运也可能截然不同。
有人被天价合同奉为座上宾,有人却因涉嫌窃密而身败名裂。在这场疯狂的人才流动中,个人选择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与机遇。
与此同时,巨头们“边裁边挖”的现实,更为残酷与真实。
一边是AI大牛享受九位数待遇,另一边则是普通工程师担心被裁,价值被边缘化。
Meta这几年起码裁了几万人,尤其是非AI项目的员工,实行“末位淘汰制”,今年被硅谷华人码农圈戏称为“鱿鱼厂”。
在Meta内部,随着这些天价被挖来的活水到来,老员工心态基本崩了,新员工也感受到了敌意,整个团队的氛围,从“我们一起改变世界”变成了“你们凭什么比我们值钱”。
谷歌同样持续优化,甚至启动“自愿离职补偿计划”,将资源投向AI项目。
2025年7月,微软宣布再次裁员数千人,主要集中在工程师岗位,部分理由是AI提高了生产效率。
AI生成的概念图 | 源Byte制
据外媒Business Insider报道,相关人士透露,马斯克旗下xAI于当地时间上个星期五晚间或已经裁了数据标注团队至少500名员工,约占该团队的1/3。
这些硅谷科技巨头也有自己的苦衷,毕竟行业内卷状况已经超出想象。
微软CEO纳德拉在2025年公开表示,微软内部已有20%至30%的代码由AI生成。
Salesforce高管也称,公司内部约20%的代码由AI生成,AI让工程团队生产力提升超过30%,因此减少了程序员招聘。
一些硅谷软件工程师认为,随着AI Coding效率提高,普通软件工程师的生存反而“越来越难”。有人还认为,目前99%的钱流向了1%的顶尖AI人才,AI本身岗位不多,程序员开发的 AI 取代了很多岗位,最后可能会革了自己的命。
一个在硅谷码农聚集的论坛上的帖子,或许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一边是看着各路LLM大牛拿大包,一边是普通牛马整天担心被裁。”
放眼国内AI圈,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虽然背靠着AI风口,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着天价挖人的高光表现。
自ChatGPT发布至2024年7月,国内78612家新注册AI企业已消失,占同期新增总量的8.9%,近十年间“死亡名单”更扩大至35.3万家。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注册AI企业超23.7万家,同时超8万家陷入倒闭或破产困境。
上述经营出现困境的企业,可并不全是那些草台班子,细说起来还有不少是行业的知名企业。例如,创始人曾顶着“李开复关门弟子”和“ACM世界冠军”光环的澜码科技,曾受到IDG资本、联新资本等投资机构的青睐。
根据IT桔子的统计,彼时国内总数为34家的AI上市公司中,有19家在2024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累计净亏损为62.4亿元。大多数AI公司并未实现盈利,大多数创业企业面临着资金链随时断裂的考验。
在这个比拼绝对智力的行当里,就是大量的钱、更多的钱,最终流向金字塔尖那1%的天才。
成为那1%的天才,似乎又与天赋直接挂钩,与个人努力无缘。有点无解。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