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酒李渡“万商联盟”:寒冬下的破局棋,还是未知的冒险?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周期中,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加剧的挑战,纷纷开始“求变”。

500

9月7日,珍酒李渡宣布启动“万商联盟计划”第二季,明确提出招募上万家联盟商的目标,并通过建立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管控体系等举措,着力与联盟商构建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值得关注的是,该计划首季仅用100余天,便已完成2418家联盟商的签约合作。

对于这一战略布局,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特别强调:“万商联盟拟招募上万个联盟商,且做好市场布局后不增加新商,确保市场资源的稀缺性和稳定性。”这一表态凸显了企业对渠道质量的精准把控。

那么,珍酒李渡能否在逆境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血路?

短期困境与长期难题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与近期白酒消费政策的调整,共同造成了市场需求收缩,白酒行业步入整体下行周期。

从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白酒规上企业数量同比减少100家,缩至887家,白酒产量191.59万千升,同比下降5.8%。销售收入3304.2亿元,同比微增0.19%。利润876.87亿元,同比下降10.93%。

在此背景下,珍酒李渡上半年业绩明显承压。

据财报显示,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1.33亿元减少16.36亿元,同比降幅39.6%。归母净利润5.7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7.52亿元减少1.77亿元,同比下滑23.5%。经调整净利润6.1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0.18亿元减少4.05亿元,同比跌幅更深至39.8%。

从表面看,珍酒李渡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禁酒令”等政策带来的短期冲击,导致消费场景受限、需求萎缩。然而,行业的深层问题远不止于此,白酒行业正面临结构性挑战。

一是,年轻消费群体对传统白酒的价值认同弱化,代际消费断层趋势显现;二是,传统社交宴请、节日送礼等核心消费场景持续收缩;三是,供需结构失衡导致价格倒挂现象常态化。这三重矛盾不仅构成珍酒李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掣肘,更成为整个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障碍。

更为严峻的是,白酒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正在不断提升,马太效应日益加剧。

网络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22家上市白酒企业营收总额约为2424亿元,净利润总额约为951亿元。其中,营收超百亿元的6家头部公司营收总计约2113亿元,占总体比例超过八成;净利润总计约891亿元,占比更是高达九成以上。

未来,头部企业凭借品牌、渠道与资本优势持续挤压其他小酒企的生存空间,行业分化格局不断强化。而面对短期压力与长期挑战交织的复杂局面,珍酒李渡想要突破重围,也并非易事。

四大品牌承压,新品难破局

创始人吴向东是珍酒李渡的灵魂人物。

自2019年起,白酒教父吴向东通过收购贵州珍酒、江西李渡等地方酒厂,于2021年整合创建珍酒李渡公司;2023年,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白酒第一股”和“中国酱酒第二股”,一时风光无两。

如今,白酒教父吴向东更是从幕后走向台前,亲自打造个人IP。他个人视频号短时间内点赞量超千万,“怕老婆的男人才能干大事”“男人喝酒吹点牛很正常”等言论为珍酒李渡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

然而,从2025上半年的销售表现来看,珍酒李渡旗下珍酒、李渡、湘窖、开口笑四大核心品牌均陷入增长困境,全系承压态势显著。这既折射出企业在行业调整期的战略考验,也对集团掌舵人吴向东的市场破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作为公司核心支柱的珍酒品牌,销量已连续四年下滑。

据财报数据,2021年至2024年,珍酒的销量分别为14761吨、12856吨、12630吨和12284吨,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此外,2025年上半年,珍酒贡献约6成收入,但收入同比下滑44.8%至14.9亿元。

其次,被当成“第二增长曲线”的李渡品牌,上半年营收降幅最小,但这是以价换量的结果。据财报数据,今年上半年,李渡实现收入6.11亿元,同比减少9.4%;平均售价仅为34.8万元/吨,与去年同期的49.2万元/吨相比下滑超29%。

再有,两个区域性品牌湘窖和开口笑,营收基数相对较小,但今年上半年仍然未能避免收缩命运。财报数据显示,湘窖营收减少38.7%至2.77亿元,开口笑收入更是大幅减少63.9%至0.81亿元。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珍酒李渡于今年6月推出了新品“大珍·珍酒”,试图寻找突破之道。

作为集团重点培育的战略级大单品,“大珍·珍酒”定位高端市场,电商渠道终端到手价888元/瓶,精准卡位“珍十五”与“珍三十”之间的价格带空白。创始人吴向东对其寄予厚望,明确提出,要将其打造为“第二个飞天茅台”,锚定百亿级乃至千亿级销售规模的长期目标。

在白酒行业整体下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这款新品能否成为第二个飞天茅台,帮助公司扭转颓势,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500

穿越寒冬的关键密码

2025年,白酒市场需求的收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白酒行业正式步入寒冬……

作为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应对政策调整带来的市场波动,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如何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拓展新的消费场景,并在头部企业挤压下找到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被动等待回暖并非良策,珍酒李渡需要找到穿越寒冬的关键密码。

其一,通过差异化叙事在消费者心中建立清晰的品牌矩阵认知,避免内部品牌相互蚕食,实现协同发展。

对于珍酒品牌,应深挖其历史底蕴与酿造工艺,强调岁月沉淀的价值理念;对于李渡品牌,则可突出其兼香型特色,打造融合创新的品牌标签;而对于湘窖和开口笑这两个区域品牌,则应当强化地域文化认同,打造湖湘文化载体的独特定位。

其二,面对传统白酒消费场景的收缩,珍酒李渡必须积极开拓增量市场。

一方面可拓展佐餐场景,开发与中餐、西餐搭配的专属产品线;另一方面可探索低度化、利口化产品创新,迎合年轻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可尝试跨界联名,与茶饮、巧克力、冰淇淋等品类合作,打破白酒传统消费边界。

其三,建立系统化的产品创新机制,持续推出符合不同消费场景、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系列。比如:针对高端市场,可推出限量版、纪念版产品,提升品牌价值高度;针对大众市场,开发性价比更高的日常饮用产品;针对新兴市场,则创新推出低度潮饮、调味白酒等创新型产品。

白酒行业的寒冬或许将持续不短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破局的可能。对于珍酒李渡而言,穿越寒冬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唯有主动求变者,才能在这场行业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迎来下一个增长春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