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是怎么成为主力机的?
一个手机屏幕能够折叠几次?
第一次展开,从手机变成迷你平板;再一次展开,从平板变成笔记本屏幕。同时,其轻薄程度与直板机无异、搭载四千万像素镜头和新一代麒麟9020芯片,兼具多屏共用的特点。
2025年9月,华为发布非凡大师XTs,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手机形态的认知。
那个笨重、凹痕深、老是黑屏的折叠时代好像已经成为历史。
但就在七年前,围绕折叠屏的质疑还此起彼伏。大众普遍认为,这不过是噱头大于实际的科技半成品。就连最乐观的预测也称其至少要二十年才能走向大众市场。
那么,折叠屏如何突破技术难题从概念走向现实?曾经昂贵的极客玩具又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实用的主流机型?
回溯到21世纪之前,手机从奢侈品逐步走向平民化,经历了直板、翻盖、滑盖等多种形态的变迁。2007年初代iPhone的问世,让“触屏+直板”成为主流。此后,随着处理器、摄像头、内存等技术的迭代逐渐趋近瓶颈,手机厂商们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屏幕。
“如果手机可以像纸一样弯曲,屏幕是不是就可以更大了?”
这个问号开启了柔性OLED技术的探索,也为折叠屏的问世埋下伏笔。
早在上世纪末,科研机构就开始研究柔性显示技术,但真正让屏幕变形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视野的,是三星在2011年推出的Youm柔性原型机。Youm亮相于CES展会,可弯曲、扭转的特性让世界看到了“手机变形”的可能性,但困于技术并没有引起折叠的浪潮。
2018年,柔宇科技的出现打破了僵局。当年10月,柔宇正式发布全球首款量产折叠屏手机FlexPai,将折叠屏从概念变成了可购买的商品。然而,FlexPai厚重、折痕深、软件体验不佳,更像一个急于证明概念的半成品,远远达不到让消费者心动的成熟度。
真正将折叠屏带入主流视野的,是2019年三星与华为的双雄对决,这一年也被业界称为折叠屏元年。
2019年2月,三星发布GalaxyFold,采用内折设计将7.3英寸大屏藏在机身内部,折叠后外部保留一块4.6英寸小屏,既解决了外折屏易受损的问题,又能在不展开大屏时查看通知、接听电话,奠定了内折叠的设计理念,但GalaxyFold上市后不久就爆发了“屏幕门”事件。
多位科技媒体评测时发现,只要撕掉屏幕顶部的保护膜,屏幕就会出现黑屏、触控失灵;即便不撕膜,也有用户反馈“内屏折痕处出现漏液”。面对大面积投诉,三星不得不紧急召回所有已售出的GalaxyFold,推迟上市时间,重新优化屏幕结构。
同年,华为发布的MateX选择了与三星相反的外折路线。MateX展开后屏幕达8英寸。视觉冲击力极强,但外折设计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屏幕暴露在外,日常使用中很容易被钥匙、硬币划伤;折叠后机身缝隙较大,灰尘容易进入内部。重量达300g、厚度11mm的MateX更像是一次技术实力的肌肉秀,而非走量的商业产品。
2019年的折叠屏元年奠定了折叠屏的主要技术路线,让其从小众话题变成行业热点,却也集中暴露了实用性的问题。
1.屏幕的耐用性:如何让屏幕在反复弯折数十万次后依然完好无损,且不留下永久性的折痕?2.铰链的设计:作为连接与折叠的机械核心,铰链如何在保持精密、坚固的同时控制机身厚度?3.整机的整合:电池、主板等其他元器件如何适应这种非传统的形态?软件交互又该如何重新设计?
不难看出,折叠屏仍处于技术发展初期,屏幕易损坏、功能不适配、主流的软件应用都难以下载。这时的产品更像是一个“技术Demo”,但远非实用的日常设备。动辄一万五六千元的售价劝退了绝大多数用户,用户群体仅限于追求尖端科技、不计成本的科技发烧友和数码博主。
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折叠屏仍是一个遥远而昂贵的故事。
元年的喧嚣与挫败过后,折叠屏市场并未陷入停滞,反而迅速转入一场围绕形态可行性的技术深耕战。
“屏幕究竟能不能折叠?怎么折叠才能在形态上更实用?”
彼时,没有哪家厂商能笃定哪种折叠方式会成为主流,于是内折、外折、小折叠三条路径并行,各自在技术迷雾中摸索突破,也共同搭建起折叠屏的早期形态框架。
在这一阶段,内折形态凭借屏幕保护性强的天然优势,成为多数厂商的主攻方向,其中三星、华为的突破最具代表性。2020年推出的GalaxyZFold2,首次引入隐形铰链设计,通过将铰链结构与机身边框巧妙融合,让机身厚度减少;UTG(超薄柔性玻璃)屏幕取代了早期的PET塑料膜,缓解了塑料膜易刮花、显示发虚的痛点,打字、滑动时的卡顿大幅减少。此后的ZFold3/4/5系列更加入了IPX8防水、SPen手写支持等功能。实用性的升级让GalaxyZFold系列首次突破百万销量,让折叠屏手机走进市场。
华为则在2021年完成了弃外转内的关键转型。此前华为MateX系列采用外折设计,虽视觉冲击力强,但屏幕暴露在外易受损。而MateX2果断切换至内折形态,并带来独创的双旋水滴铰链。与传统铰链的单一轴体转动不同,它通过两个旋转轴协同工作,让屏幕在折叠时形成类似水滴的弧形过渡,消除了内折屏常见的中间折痕,防尘防水能力大幅提升。这一设计后来被众多厂商借鉴和发扬,成为主流的铰链形态。
与内折的主流突围不同,不少厂商如柔宇、小米仍在坚持内折路线。2020年9月发布的柔宇科技FlexPai2搭载了第三代蝉翼全柔性屏,具有20万次以上的折叠耐久性,并通过了中国计量科学院的180万次弯折测试。FlexPai2初期吸引了大量科技迷的关注,首销1.8秒售罄。但由于系统落后、外折屏幕易划损,后期表现平平。
而就在内折、外折激烈博弈时,摩托罗拉Razr系列悄然带火了小折叠形态,为折叠屏市场注入新活力。与传统大屏折叠不同,小折叠采用竖折设计,展开后6.2英寸的常规直板屏尺寸,折叠后仅掌心大小,能轻松揣进牛仔裤口袋。这种轻量化设计既保留了折叠屏的形态新鲜感,又避免了大屏折叠的厚重不便,精准击中了女性用户、通勤族的需求。
这一阶段的折叠屏手机初步完成实用性功能的适配,解决了“能不能折叠”的问题,技术上各有突破、玩法也越来越多,离爆款机仍有这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价格。
三星GalaxyZFold2国行起售价16999元,华为MateX2起售价17999元,即便价格最低的柔宇FlexPai2也需9988元。
在手机平板都能被打到千元级的时代,很少有人会为了尝鲜入手一款动辄几万元的手机。
折叠屏要真正开启自己的大众化旅程、成为全民认可的主流机型,除了技术可行、功能多样、还要价格下探。
折叠屏价格平民化的转折点,始于2021年。
2021年,小米MIXFold首次在兼顾实用性的同时将价格下探至一万元以内,折叠屏第一次有了街机的特质。
此后,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多。2022年,vivo推出首款折叠屏vivoXFold起售价8999元,比小米再降1000元。2023年,价格下探的速度进一步加快,OPPOFindN2起售价7999元,摩托罗拉motorazr40Ultra定价5699元。短短两年,折叠屏的起售价从万元以上跌至五千元,降幅超过50%。
市场的回应也愈发激烈。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从19.8万台增长至560万台,2022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以1420万的成绩首次破千万。2023年后,销量稳步增长。IDC预计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为1983万台。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厂商们在卷价格的同时也没忘记卷技术。
而他们此时的竞争焦点已经从“能不能折叠”转向“能不能更好用”。
最直观的变化是机身更轻更薄了。2019年三星GalaxyFold折叠状态下厚度为17.1mm,重量276g。而现在,通过采用钛合金铰链、碳纤维支撑结构等轻量化材料,以及更紧凑的主板堆叠工艺,横向折叠屏重量已普遍降至240g,小折叠则下探至200g以下;折叠屏厚度大多控制在8~12mm,便携性显著提升。
同时,划痕更少了。U型铰链因弯折半径小,易产生明显折痕。当前主流的水滴型铰链通过增大弯折半径,让屏幕在折叠时形成一个类似水滴的弧度,极大地缓解了折叠区域的应力,从而显著减轻了折痕,并实现了无缝闭合。屏幕从最初一划就伤的CPI塑料薄膜、到三星主导研发的UTG、再到国产供应链的更新优化,耐用性、透光率和触感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最后,软件生态趋于完善、应用更丰富多样了。谷歌从Android12L开始提供对大屏设备的原生支持,中国厂商们基于安卓底层进行的深度定制,实现了分屏、平行视窗、悬停模式等交互功能。主流应用已完成大屏适配,折叠屏手机从最初的可用进化到好用、再到如今的智慧易用。
不断增大的外屏和更强的性能让实用性与可玩性与日俱增,供应链成熟和规模效应显现让价格不断下探,折叠屏逐渐从一个小众昂贵的科技潮玩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主流机型。
至此,折叠屏走过了一条由昂贵、脆弱、小众到亲民、可靠、主流的蜕变之路。
那么,折叠之后,还有什么?
2024年,折叠屏下探至千元级、技术趋于成熟,一部顶级折叠屏的重量、厚度、续航和影像能力,已经无限接近传统直板旗舰。价格上,甚至出现了“折叠屏比直板旗舰还便宜”的现象
这意味着,折叠屏已经成了能与直板机媲美的主流机型,消费者不再需要为“折叠”这一形态支付巨额溢价,但同时竞赛仿佛走到了山穷水尽之处,具有想象力和突破性的创新成为难点。
折叠屏形态还能从哪里创新呢?
就在行业一筹莫展之时,华为给出的两种答案分别在屏幕比例、折叠次数上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1.阔折叠:屏幕还能更大吗、体验还能升级吗?
“折叠屏的大屏,到底能用来做什么?”这是很多用户在体验过传统双折叠机型后会产生的疑问。早期的折叠屏,为了平衡折叠后的便携性,展开后的屏幕多采用接近正方形的比例(4:3或3:2),这种比例虽然能让折叠机身保持适中尺寸,却在实际使用中处处受限。
看视频时上下黑边占据近1/3屏幕,画面利用率不足;刷新闻、读文档时需要频繁上下滑动,单次显示内容有限;处理表格、编辑PPT时,甚至无法完整呈现一行数据,只能反复拖拽界面。
正是看到了这种“大屏不实用”的痛点,华为PuraX选择在屏幕比例上做文章。它将传统折叠屏的方形大屏,重塑为16:10的影院级阔屏。看似简单的比例调整恰好契合了人类视觉的舒适范围,也完美适配了主流视频、文档、网页的显示需求。
2.三折叠:在折一次的基础上,能否再折一次?
如果说阔折叠是对现有形态的优化,那么华为非凡大师XT的三折叠形态,则是对折叠逻辑的重构。在三折叠出现之前,折叠屏的核心逻辑始终是“一折变两屏”:要么是外折变大屏,要么是内折藏大屏,本质上都是两种形态切换。但用户的需求远比这复杂:出门时想要便携的小屏,通勤时想要适中的大屏刷信息,办公时又想要接近平板的巨幕处理工作。
2024年,非凡大师XT问世,首创三折叠形态。顾名思义,即两次折叠、三种形态。完全折叠时,它就像一部普通的直板旗舰手机,6.4英寸的小屏,可以单手握住;展开第一层,它变成一个接近方形的7.9英寸便携大屏,适合快速处理信息和沉浸式阅读;完全展开时,一块10.2英寸的巨幕呈现在眼前,这个尺寸接近主流平板电脑,能同时打开文档、思维导图与视频会议窗口,实现三屏并行。
时隔一年,非凡大师XTs在芯片、影像、耐用性上做了新的突破。
核心性能上,搭载新一代麒麟9020芯片内置鸿蒙5.1系统,性能提升约36%,重点优化多任务场景下的能效表现;影像系统上,镜头升级为4000万像素超广角,搭配5.5X潜望长焦,支持RYYB可变光圈主摄;耐用性方面,UTG超薄玻璃与非牛顿流体材料组合进一步提升抗冲击性能。
如果说PuraX和非凡大师XT是从零到一的创新,那么非凡大师XTs则是性能的二次增强。而在折叠屏手机诞生的七年内,不乏围绕技术的突破与再升级。
从初代产品的折痕困境、到铰链结构的数次重构、再到屏幕材料的三次迭代,每当公众觉得折叠屏的实用性已触及天花板时,它总会带来新的突破。
而这也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初期不被看好的小众极客玩具能逐渐攻坚克难成为主流机型的原因。
它的普及之路是一条典型的技术消费品成熟路径:以炫酷的概念登场,历经功能适配、体验优化、成本控制,最终褪去光环、成为融入大众生活的日常选择。
而折叠屏的故事远未结束,它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