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疗法巨头首撤稿!哈佛教授700篇论文的“唯一污点”,竟暴露长寿科学致命伤?
引言
基因疗法“塌房”了?!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宣布撤回一篇由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George Church共同署名的使用基因疗法抗衰的论文。作为基因组学先驱,George Church教授一共发表过700多篇论文,而这是他学术生涯的首次撤稿。
图注:撤稿观察网站报道[1]
虽然Church本人同意了撤稿的决定,但参与此项研究的作者中有7位都反对撤回。其中,主导这项研究的BioViva公司CEO,以在自己身上做基因疗法人体抗衰试验而闻名的Elizabeth Parrish更是称之为“阻止真正的长寿科学走向公众”。
让我们走进这场撤稿风波,看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疑问,是科学的偶然失误,还是长寿神话崩塌的开始?
撤稿风波:学术质疑的连锁反应
这篇论文在预印之时就引起了“抗衰教父”大卫·辛克莱的注意,因为数据太亮眼了——只要每月用鼻腔吸入的方式接受一次基因疗法,小鼠的寿命就可延长40%。
根据论文,美国抗衰老公司BioViva主导开发了一种用巨细胞病毒(CM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抗衰手段,通过递送专注延长端粒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和主要强化肌肉的卵泡抑素基因(FST),不仅使小鼠寿命大幅延长,还不会增加癌症风险。
图注:该论文撤稿页面
然而,这项突破性研究的可靠性自发布时便持续受到多方面的争议。
在被称为“科研人员钟爱的学术打假平台”PubPeer上,专注学术监督十余年的Elisabeth Bik教授早在2023年就对这篇文章的图像提出过质疑。她说,黄色框中显示的样本图像似乎显示的是相同的样本,只是放大倍数不同而已。
图注:Elisabeth Bik发布的存疑图像[2]
同时,推特上也有人对文中其他的图像提出了质疑,包括论文一些图片中的印记看起来过于饱和,结果面板的呈现色谱不同,以及统计图中的误差线过小等问题——可以理解为,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果“进行过一些修饰”。
于是,作者不得不在2023年7月对文章进行了更正。他们承认使用了重复的图像,但是表示结果样本有很多个,不影响实验结果。对于其他质疑,则没有给出任何回复。
图注:更正后的图像[3]
“打假人员”当然不买账,Bik追问说,新给出的图片分辨率和原来不同,这些图像是来自原始实验呢?还是作者重新做了新的实验呢?没有得到解答。
这篇文章的作者除了BioViva的Parrish、该公司的其他研究人员,以及作为BioVIva科学顾问的Church之外,还包括来自罗格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团队。
发起此次撤回的正是罗格斯大学。他们给出的说法是“对图1和图3中的数据差异进行了内部审查”——正是被质疑的那两张图像,区别是图3在2023年更正过,图1则未被理会。
Church对这个结果犹豫不决,他告诉记者,“这很可能只是疏忽,而不是错误”。虽然他最终同意了撤回的意见,但他仍然表示“尊重”该论文的主张,认为这些数字的问题很小,不会影响结论。
图注:PNAS发布的撤稿声明,包括Parrish在内的7位共同作者不同意撤回
但是主导这项研究的BioViva对此反应激烈,其CEO Parrish在最初被质疑时就在PubPeer回复说“审稿人需要具备审稿领域的专业知识”,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撤稿消息出现后,她和其他6名研究人员保持了明确的反对态度,她坚称,被质疑的图像已经更正了,而且对论文结果没有实质性影响。
Parrish要求罗格斯大学提供调查文件,否则就要“诉诸法庭”。
然而,截至发稿时,罗格斯大学没有做出回复。
虽然学术部分的调查就此“不明不白地”告一段落,但其他传言和质疑并未停止。
隐秘共生:科学家与企业的旋转门现象
该论文发表之初,网络上就有多个来源的质疑声称,这篇文章是因为没有别的期刊接收,不得不借助Church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成员身份“内部贡献”给了PNAS,于是得以绕过严格的评审轻易发表。
图注:PNAS的两种投稿途径,其中NAS成员供稿由成员自行邀请审稿人[4]
本文下的“Contributed by”正说明该文章由NAS院士George Church直接推荐发表,并自行邀请2名同行专家审稿。
图注:该文章下的标注显示了供稿方式及审稿人信息
自然地,Church以及他邀请的两位审稿人Willam Andrews和Noam Maoz,与开发本文基因疗法的BioViva的关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创者,Church一直在产学研领域积极发挥自己的能量,他和他的实验室已经帮助创立了5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他本人更是从十年前就开始对BioViva提供技术支持[5]。
这是无法绕开的利益关联:Church曾是该公司的股东,虽然他没有说明现在是否仍然是股东,但直到今天为止,仍然以科学顾问的身份展示在BioViva的官方网站上。
图注:BioViva官网页面[6]
类似地,审稿人之一William Andrews同样是BioViva科学顾问的一员。
Andrews和Parrish从2016年就考虑过一起办一个长寿诊所Bioviva fiji,并持续为Parrish过去几年的抗衰实验提供技术支持,2024年还一起接受采访,并且至今保持着BioViva科学顾问的身份。
图注:2016年Parrish和Andrews共同出席演讲
以这样的合作关系,Andrews做论文审稿人不会被诟病吗?
答案是:当然会。
该文的首次更正就是为此——在2022年发布的更正中,作者承认了Andrews现在是BioViva的成员,但是他们强调说,Andrews是在该文发表后才与BioViva建立联系[7]。
另一位审稿人Noam Maoz和该公司没有如此深刻的渊源,不过同样也被指责“并非完全中立”[8]:因为他同样是一位抗衰老企业家,以色列Centarix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经营着长寿诊所,并推广着和BioViva类似的端粒延长基因疗法。
行业镜像:长寿科学的“墨西哥边境”
其实在长寿行业中,科学家和企业合作并不罕见,我们也不能简单定义为“是件坏事”。
由“抗衰教父”大卫·辛克莱联合创办的Life Biosciences,近期发表了其表观遗传重编程实验的最新数据,在小鼠和灵长类动物模型中都获得了进展,有望在2026年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珀莱雅与华西医院达成合作,聚焦线粒体抗衰,打通“产学研医”全链路,推动向科学化的转型[9]。
图注:8月26日Life Bio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10]
可以说,这种合作能有效缩短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甚至成为技术转化的重要引擎。
科学家如舵手,企业如引擎,监管如灯塔,这样的关系看似严密而各司其职,但是其中一方出现失控或失能“引发海难”的事例也并不少见。
例如BioViva在2021年的墨西哥事件。他们试图招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他们进行基因治疗,但是由于打算在临床前研究缺乏的情况下直接做人体试验,以及远期风险难以评估等问题无法获得美国FDA的批准。
最终他们选择绕过FDA,用一辆面包车载着6名痴呆症患者穿过加利福尼亚州的边境,送往监管更宽松的墨西哥接受抗衰老基因治疗。BioViva把这项实验称为“海外医疗旅游业务”,不仅有助于规避监管,还能直接向患者收取费用。
图注:关于BioViva墨西哥实验的报道引起广泛争议
即便我们不愿意也难以避免,关于抗衰产业、关于基因疗法,一批又一批的人正在走向“墨西哥边境”。
一边是利用监管差异“曲线救国”,另一边是临床不顺而黯然退场。
曾经承载着无数人“逆转衰老”梦想的Unity Biotechnology在今年8月自愿退市——它曾经堪称科学界与投资界的“顶级联姻”,创始人团队包括了衰老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提出衰老分泌表型(SASP)的Judith Campisi和梅奥诊所的Jan Van Deursen教授,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Nathaniel David博士则是经验丰富的生物技术创业者。
图注:Unity Biotechnology退市公告
强大的科学背景自然吸引了最顶尖的资本,包括贝索斯在内的顶级投资者为Unity的市场信誉再度添砖加瓦,甚至在2018年成功上市,点燃了市场对“抗衰老”的无限遐想。
然而就在II期临床未显示出任何显著差异的当天,Unity股价暴跌超过60%。后续作出的其他努力也未能力挽狂澜,坚持五年后草草退场。
这两起事件共同折射出了抗衰产业的多重悖论:企业为快速落地想要绕过严格验证,而不可预知的技术前景一旦发展受挫会导致市场信任崩塌。脆弱的信任链条一旦崩裂,受伤的绝非仅仅是几个研究或是企业的“塌房”而已。
重建方舟:锚定科研初心
科学家渴望推动变革,资本要求快速回报,公众期待奇迹疗法。
唯有建立跨学科监督联盟,才能重构行业信任。科学家需以可复现的数据为基石,资本应给予验证足够的耐心,而监管机构必须筑牢安全审查的防火墙。长寿科学的真正突破,永远建立在可验证的重复实验,而非商业故事之上。
正如George Church在面对这篇撤回声明时说的:“这可能只是疏忽,而不是错误。”但当生命科学遇上万亿市场,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付出代价。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参考文献
[1]Genomics pioneer George Church earns first retraction for anti-aging gene therapy paper. (2025, August 13). Retraction Watch.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5/08/13/george-church-bioviva-rutgers-pnas-retraction/
[2]Dabbu Kumar Jaijyan, Anca Selariu, Cruz-Cosme, R., Tong, M., Yang, S., Alketa Stefa, Kekich, D., Junichi Sadoshima, Herbig, U., Tang, Q., Church, G., Parrish, E. L., & Zhu, H. (2022, May 17). New intranasal and injectable gene therapy for healthy life extension. Pubpeer.com. https://www.pubpeer.com/publications/9B76A71C2995A92B90D37AC1BE0693
[3]Correction for Jaijyan et al., New intranasal and injectable gene therapy for healthy life extension. (2023).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0(32). https://doi.org/10.1073/pnas.2311483120
[4](2016).Pnascentral.org.https://www.pnascentral.org/html/about.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5]Davis, N., & Mohammadi, D. (2016, July 24). Can this woman cure ageing with gene therapy? The Guardian;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6/jul/24/elizabeth-parrish-gene-therapy-ageing
[6]TEAM, O. (2019).BioViva USA IncTM. BioViva USA IncTM. https://bioviva-science.com/ourteam
[7]Correction for Jaijyan et al., New intranasal and injectable gene therapy for healthy life extension. (2022).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35). https://doi.org/10.1073/pnas.2212836119
[8]Schneider Shorts 22.08.2025 – Unbeatable sagacity and a strange form of love. (2025, August 22). For Better Science.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5/08/22/schneider-shorts-22-08-2025-unbeatable-sagacity-and-a-strange-form-of-love/#church
[9]珀莱雅与华西医院正式达成合作:共启线粒体抗衰“产学研医”协同创新c. (2024). Proya-Group.com. https://proya-group.com/news-info/1947
[10]Sullivan, D. (2025, August 26).Life Bio: epigenetic rejuvenation “transcends organs.” Longevity.Technology - Latest News, Opinions, Analysis and Research. https://longevity.technology/news/life-bio-epigenetic-rejuvenation-transcends-org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