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的豆子只能搅碎,联合国投票只能搅局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时隔多年,美国政治舞台上又上演了一出熟悉的戏码。9月中旬,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场景同时进入国际视野: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142个国家代表举手支持巴勒斯坦两国方案,只有10个国家反对。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中西部农场,大豆堆积如山,农民们绝望地看着特朗普时期开始的关税政策让他们的产品失去最大买家,最终只能将大豆搅碎当饲料。
这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相:在国际舞台上奉行“双标主义”,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联合国投票142:10——国际社会的照妖镜
9月12日,第80届联合国大会以142票赞成、10票反对、12票弃权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明确支持实施巴勒斯坦两国方案。
相比142枚赞成票,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票显得格外突兀。不禁让人想起班级里142个同学通过了春游计划,只有两个小胖子坚持反对,因为他们想自己决定去哪玩。
这种“我们例外”的思维模式,正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的立场——规则只有在符合自己利益时才值得遵守。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辩解称,这项决议“无助于实现两国方案”,好比有人说“我支持健康,但反对锻炼和控制饮食”。支持目标却反对实现这一目标的立场难免让人怀疑其诚意。
关税大棒——挥起来容易放下难
在联合国投票的同一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团赴西班牙,就美国单边关税措施、滥用出口管制及TikTok等经贸问题与美方展开会谈。
这些话题背后是特朗普滥施关税的后遗症,本想打击中国经济,结果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大豆。
中国曾经是美国大豆的最大出口国,每年采购量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0%以上。贸易战开始后,中国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其他国家购买大豆,美国顷刻间失去了最大市场。
如今,美国中西部农场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大豆,甚至任其腐烂。曾经支持特朗普的农民现却绝望喊话:“我们需要中国市场回来!”但市场一旦失去,要想重新夺回谈何容易。
自食其果——霸权行为的反噬
美国的行为不仅给世界带来困扰,最终也反噬自身。
在国际政治上,142:10的投票结果暗示着:不是国际社会疯了,而是美国孤立了自己。这种孤立不仅体现在巴以问题上,也体现在气候变化、伊朗核协议等多个国际议题上。
在经济上,关税政策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让美国失去了超过25万个就业机会,让农民和消费者付出了沉重代价。
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测算:若全面实施“对等关税”政策,未来可能损失30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相当于美国每个四口家庭损失30万美元。
更糟糕的是,这些政策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推高了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美国消费者不得不为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支付更高价格,而这些额外成本最终都由普通美国家庭承担。
多边主义——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
与美国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选择了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的道路。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支持多边贸易体系,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何立峰副总理赴西班牙与美方会谈,本身就是中国愿意通过对话解决经贸分歧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一以贯之: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支持两国方案实现巴以和平共处;支持多边贸易体系,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这种立场不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霸权终将过去,合作才是未来
回望历史,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从来没有长久成功过。从古罗马到大英帝国,那些曾经试图独霸世界的强权最终都走向了衰落。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任何国家想要独自主导世界事务,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
相反,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这种理念强调各国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正是对单边主义和霸权行为的最好回应。
在这个变乱交织的世界里,各国面临的选择越来越清晰:是坚持过时的霸权思维,还是拥抱合作共赢的未来?是维护单边制裁和关税大棒,还是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
答案似乎已经写在联合国142国的投票中,藏在美国农民卖不出去的大豆里。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