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九三閱兵看世界格局新變化

作者:方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500

军事实力和和平政策也会慢慢地带来中国式外交“收益”。

500

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抗戰閱兵儀式,筆者也有幸在現場觀禮。閱兵式上所展示出的各類武器,媒體已有大量報道,其中不乏奪人眼球的新裝備,但當時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壓軸出場的東風-5C導彈。

在閱兵式現場看到用3列巨型卡車分段運載的導彈,筆者還感到有些奇怪。

因為東風-5是中國最早的洲際導彈型號,早在1984年的閱兵儀式就已出現在公眾視野。東風-5C即便是東風-5系列的改進型,其重要性也不至於到壓軸出場的地位。但後來現場解說在講解東風-5C時,稱其能夠打到全球任何地方,筆者才恍然大悟,原來東風-5C就是傳說中的「部分軌道轟炸系統(FOBS, Fractional 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

實際上,東風-5C已經不是傳統的陸基戰略導彈,而是一款新的太空戰略導彈。

中國傳統的陸基戰略導彈如東風-5、東風-31、東風-41乃至最新展出的東風-61,其彈道軌跡為拋物線結構,導彈不進入近地軌道飛行,僅進行亞軌道飛行。雖然導彈下降過程中有分導式多彈頭技術,但本質上仍屬於拋物線軌跡。

FOBS與傳統洲際彈道導彈不同,其不遵循拋物線軌跡。FOBS通過火箭助推器將彈頭送入近地軌道,在抵達目標附近軌道時,彈頭可以通過反推發動機實現軌道脫離,從其他方向再入大氣層,並將攜帶的核彈頭或常規彈頭投擲於目標位置。因此,FOBS具有高度隱蔽性和突防能力。

東風-5C大幅提升反導能力

中國乃至全世界洲際導彈的射程都大約為1.2萬至1.5萬公里,要打擊美國東岸,通常需要沿接近北極圈的弧線軌跡飛行,類似飛機飛往北美的航線。然而,美國的反導系統在北方,特別是面向北冰洋一側大量部署,形成了密集的攔截網。

500

而FOBS能從任何方向發動攻擊,甚至可經拉美由南面對美國本土進行打擊,大幅提升了突破反導系統的能力,具備更強的戰略靈活性與威懾力。

雖然展示了不少新的武器裝備,但中國的九三閱兵絕不僅僅是「肌肉秀」,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那幾日進行了兩場重大的主場外交。

一場是在天津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另一場就是在北京的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慶祝大會。媒體集中報道的都是閱兵以及有哪些領導人出席,但後面特別值得注意的其實是中國在這期間達成的幾個重要外交成果。

第一個是中蒙俄跨國天然氣管道項目初步達成。

在上合峰會後的9月2日,中、俄、蒙三國元首舉行第七次三國元首會晤,三方就過境蒙古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跨國天然氣管道簽訂了具有法律意義的備忘錄。整個跨國天然氣項目將從西西伯利亞氣田經蒙古國向中國輸送每年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合同期限為30年。

這是一個建立在三國極高的戰略互信上的兼具安全、外交及經濟需求的重大國際工程。其實早在2015年,三國就已經簽署了這個項目的意向協議,但中間十分波折,直到10年之後才終於確定。中國在這個項目的最大成功之處是將價格壓到比較低的水平,以極高的性價比鞏固了能源供應。

第二個是中國的周邊外交取得成功。

在與中國有陸地相鄰的國家之中,除了印度和不丹(不丹的外交受印度控制),其餘都出席了九三閱兵式。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印尼和馬來西亞兩個國家。

印尼的情況很特殊,因其國內不久前發生了騷亂,本來已經計劃改派外長代表總統普拉博沃參加上合峰會和閱兵式,但後來普拉博沃還是在9月3日凌晨親自趕到北京出席活動。這後面不僅是外交禮儀,更重要的是其在華期間與中國達成了在爪哇島建設價值800億美元「巨型海堤」項目的合作意向。所謂「巨型海堤」是普拉博沃上任後積極推動的重大項目,核心是為了防止印尼人口最多的島嶼爪哇島北部海岸發生洪水,保護該地區免受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的影響,是關乎印尼上億人口安全的重大國家工程。

另一個國家馬來西亞,其首相安華是近年來對華最友善的馬來西亞元首。

安華與中國商討了由中國承接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延伸線的項目意向,即將現在東海岸鐵路終點站從吉蘭丹州首府哥打峇魯延伸至更靠近馬泰邊境的蘭鬥班讓。如果未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要重啟吉隆坡到新加坡的高鐵計劃,其實也將有很大機會是由中國負責承建。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合作意向其實都間接體現出近年中國在與東南亞國家開展的周邊外交中取得了積極成果。

第三個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的冤家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兩個外高加索國家,一起來中國參加了上合峰會與閱兵式。

而且亞美尼亞還與中國達成外交關係的升級,簽署了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其實這兩個國家在地理上是遠離中國的外高加索小國,而這個區域過去主要是俄羅斯和土耳其在發揮影響力。兩國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地區長期存在爭議,1991年蘇聯解體後,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圍繞納卡爆發了多年戰事。

1994年,在俄羅斯主導斡旋下,雙方簽署協議停火,納卡局勢暫時凍結。在停火後的近二十年,土耳其支持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則主要靠俄羅斯支持。後來烏克蘭戰事削弱了俄羅斯的力量,加上亞美尼亞政權變更後也不想完全依賴俄羅斯,2023年阿塞拜疆在土耳其的支持下發動閃擊戰,一天之內完全控制納卡,納卡的事實獨立終結。

外高加索國家與華搞好關係

最近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斡旋下,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簽署和平協議,一方面完成對納卡現狀的承認(即歸屬阿塞拜疆),另一方面提出建立邊界劃界機制,並開放位於亞美尼亞、沿伊朗邊境延伸的贊格祖爾走廊。

這條走廊連接阿塞拜疆本土與納希切萬飛地,不久前被更名為「特朗普國際和平與繁榮路線」(TRIPP),也被簡稱為「特朗普走廊」。現在達成的協議強調這條走廊處於亞美尼亞主權和法律管轄之下,但由美國主導開發和運營,阿塞拜疆可以從走廊穿到納希切萬飛地然後再連接到土耳其。

所以講來講去這些都和中國沒什麼關係,但為什麼這兩個國家都積極跑到中國,而且亞美尼亞還要與中國升級外交關係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條走廊不僅僅只是打通阿塞拜疆與土耳其之間的聯繫,而且還是謀劃中的跨裏海「中間走廊」的一部分。

在現在亞歐大陸的陸路連接通道中,主要的幾條鐵路線都要經過俄羅斯,而土耳其意圖打造的這條中間走廊恰恰繞過了俄羅斯。但整條走廊最終能否成功發揮作用,特別是能不能有充足的貨物流轉,最關鍵還是看中國,因為中國是最主要的貨源地。因此,雖然傳統上中國對外高加索區域影響力不大,但在新形勢下,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依然需要積極主動和中國搞好關係。

當然,在這次外交盛會中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北韓的金正恩。

500

過去北韓從金日成到金正日,外交事務上都僅僅是在雙邊外交中打轉。這是北韓第一次參加多邊外交活動,中國也對金正恩的來訪給予了很高禮遇。

因為北韓之前援助俄羅斯,大家普遍認為北韓現在與俄羅斯關係比較近,但這次金正恩特意帶着女兒和妹妹來中國,實際上也是表示其希望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包括在未來北韓與美國的談判中,如果北韓能強化與中國的關係,之後在對美談判中也能居於更有利的位置。

在中國取得的外交成果之外,值得留意的是印度和土耳其的領導人參加了上合峰會,但未參加閱兵觀禮。其實印度和土耳其都屬於自視甚高的國家。雖然印度總理莫迪沒參加閱兵,但其參加上合峰會也是時隔7年後再次訪華,標誌着中印關係的改善。

印度土耳其力求保持平衡

其實本欄之前的文章也提過,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注定是不會成功的,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印太戰略」的核心是要拉攏印度進入美國的陣營。但因為印度自身的定位與日本、南韓不同,印度想要做獨立自主的大國,自然不會甘於當美國的小弟。特別是碰到特朗普這種總統,美印關係也出現很多波折,印度現在反而成了被美國徵收關稅最高的經濟體之一。

印度的整體戰略是想要在中美俄三國之間保持超然的平衡,其認為這才是最有利的選擇。

土耳其的國力雖然比印度弱一個級別,但在埃爾多安統治下也認為自身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國,包括土耳其自認作是突厥語系的領袖。而且比較有意思的是,土耳其所稱的突厥語系,幾乎將亞歐草原上所有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都認為是土耳其的源頭。幾年前,土耳其慶祝其陸軍建軍2229周年,竟然稱匈奴的冒頓單于所建立的軍隊是其前身,可謂是「亂認祖宗」。

當然,土耳其最近在外交上得分不少,比如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事件中,其受益頗豐。不久前敘利亞政權的更迭,土耳其也是幕後最大受益者。包括爆發三年多的俄烏衝突,土耳其也在其中有重要影響力。一方面其在地理位置上扼制住了黑海出海口,另一方面又以超然的調停者獲得外交加分。

儘管土耳其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戰略考慮,但現在也還是希望與中國保持平衡的外交關係,所以選擇來參加上合峰會而沒參加閱兵。

整體而言,中國這兩場主場外交最大的意義是體現出世界格局的新發展。從拜登時代美國以價值觀畫線來區分陣營,到特朗普時代以美國利益優先進行畫線,世界格局也有了新的變化。

其實從特朗普施加關稅的分級上也可窺見端倪。在目前的加徵關稅分級中,最低的一檔(10%)是英國、澳洲和少數親美國的南美小國。第二檔(15%)是歐盟和日韓,第三檔(約20%)是東南亞和台灣,第四檔(30%)是南非和阿爾及利亞,第五檔是中國(40%)、加拿大(35%)和墨西哥(30%)(美國前三大貿易夥伴,還在進一步談判中),第六檔(50%)是巴西和印度,第七檔是俄羅斯和伊朗(目前被全面制裁,與美國沒有直接貿易往來)。

之所以給予英、澳和南美小國最低關稅,是因為這些國家其實並沒有什麼製造業,對美國不構成威脅。然後美國再根據關係遠近分級,第二檔的關稅才輪到歐盟和日韓,而不像過去根據是否為美國盟友而給予更低關稅。印度最近則因莫迪和特朗普「翻臉」,反而被加徵了很高的關稅。關稅稅率固然有特朗普個人喜好,但背後更重要的其實是美國國力在衰弱。

美國力衰退定位一降再降

冷戰之後美國對自身的戰略定位實際上經歷了三個變化。

冷戰結束初期,克林頓領導下的美國以「全球盟主」和「世界警察」自居,帶著「小兄弟」教訓不聽話的個別小國,比如伊拉克、塞爾維亞等。但後來中國崛起和美國國力的相對下降,拜登時代的美國就只能退居為「自由世界」的領導者。作為領導者,美國自然應該為自由世界提供公共產品。

但到特朗普時代,美國連「自由世界」的大哥也不想當了,外交出發點變為美國利益優先。因為特朗普認為美國現在的國力已經不足以支撐其再扮演過去模式下的大哥角色,必須以美國自身利益為核心來制定外交政策,因此才出現了特朗普加徵關稅中的分化。其實質是根據不同國家對美國內部經濟利益的影響,制定出分級關稅體系,而不是根據所謂的價值觀畫線。

這背後反映出美國內部經濟矛盾激化和國力逐漸衰弱。

所以近些年美國自身的定位也是一降再降,即使將來特朗普下台,美國也回不去擁抱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時代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