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想警察"法案遇上特朗普:一场用"反恐"包装的民主绞杀战

当"思想警察"法案遇上特朗普:一场用"反恐"包装的民主绞杀战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9月14日星期日

一、新法案:当"反恐"沦为"禁言"的遮羞布

佛罗里达州共和党众议员布莱恩·马斯特提出的新法案,本质上是给美国务卿(目前由特朗普阵营核心人物马可·鲁比奥把控)递上了一把"思想审判"的尚方宝剑。法案两条核心条款堪称"民主绞肉机":

1.定罪前先剥夺权利:无需法院判决,只要国务卿"认为"某人"知悉地帮助、协助、鼓励"了外国恐怖组织(注意,连"物质支持"都不需要实锤,"鼓励"这种主观行为即可定罪),就能直接吊销其护照,让美国公民瞬间沦为"无国籍者"。

2.程序正义彻底死亡:虽然法案允许"上诉",但最终决定权仍在国务卿手中——相当于让"法官、陪审团、刽子手"三位一体,上诉流程不过是"自审自判"的过场戏。

最讽刺的是,法案连"恐怖主义支持"的定义都懒得写清楚。正如评论家指出的,鲁比奥此前已用"莫须有"的罪名吊销了学生签证:哥伦比亚大学抗议领袖因组织反以活动被捕,塔夫茨大学学生因呼吁学校撤资以色列被驱逐。现在,这部法案要把这种"文字狱"从移民扩大到所有美国公民——以后骂一句政府政策,都可能被贴上"鼓励恐怖主义"的标签。

二、后果:从"言论自由"到"思想集中营"的堕落

这部法案的可怕之处,远不止"剥夺护照"这么简单。它本质上是在摧毁美国民主的两大根基:

第一修正案成废纸: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保护言论自由,而法案却将"政治异见"与"恐怖主义"划等号。按照这个逻辑,马丁·路德·金当年呼吁民权会被算"鼓励颠覆",反战人士会被打成"支持恐怖组织"——历史上所有推动进步的声音,都可能被权力者扼杀在摇篮里。

制造"恐惧型社会":当政府可以仅凭"主观认定"就剥夺公民基本权利,所有人都会陷入"自我审查"的恐慌。你不敢批评以色列,不敢质疑移民政策,甚至不敢在社交媒体转发一条国际新闻——因为国务卿鲁比奥的"小本本"上,随时可能记上你的名字。

更荒谬的是,法案支持者声称要"打击恐怖主义",但连美国公民自由联盟都戳穿了:真正的恐怖主义支持者早被关进监狱,根本不需要靠吊销护照限制旅行。说白了,这部法律就是为"政治异见者"量身定做的——谁不听话,就砸烂谁的饭碗,剥夺谁的身份,让你在自己的国家里"社会性死亡"。

三、特朗普:从"第一修正案捍卫者"到"民主掘墓人"的变脸秀

还记得特朗普当年被媒体批评时,天天把"第一修正案"挂在嘴边吗?"假新闻!他们压制我!这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如今风水轮流转,他的阵营却在推动一部比"麦卡锡主义"还狠的"思想警察法案"。这哪是健忘,分明是赤裸裸的"双标":

当特朗普是"受害者"时,第一修正案是他对抗媒体的"盾牌";当特朗普成"掌权者"时,第一修正案就成了他镇压异见的"眼中钉"。

为什么要这么做?答案藏在"权力焦虑"里。2026年面临中期选举,特朗普阵营深知:靠政策赢不了,靠谎言骗不动,只能靠"恐惧"和"压制"来保住基本盘。他们怕年轻人上街抗议,怕少数族裔投票,怕媒体揭露真相——于是,用"反恐"当借口,把所有反对者打成"恐怖分子同情者";用"国家安全"做幌子,把第一修正案踩在脚下。

看看鲁比奥的操作就懂了:学生写文章呼吁撤资以色列=支持恐怖主义;抗议领袖组织集会=威胁国家安全。这些人哪是什么"恐怖分子"?不过是说了特朗普不爱听的话,做了共和党害怕的事。而马斯特法案,就是要把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逻辑写进法律,让"压制民主"变得名正言顺。

结语:当"反恐"成了"反民主"的工具,美国还是那个"自由灯塔"吗?

特朗普阵营的这套组合拳,本质上是一场"民主绞杀战":用"恐怖主义"的帽子堵嘴,用"护照吊销"的手段限流,用"自审自判"的程序毁法。他们嘴上喊着"让美国再次伟大",实际上却在把美国推向"思想专制"的深渊。

毕竟,对于一个害怕批评、畏惧真相、不敢面对反对声音的政权来说,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把所有"不同意见"都定义为"犯罪"。只是不知道,当鲁比奥们挥舞着"思想警察"的大棒时,有没有想过:今天他们可以吊销别人的护照,明天,会不会有人用同样的法律,来清算他们自己的"谎言罪"?

说到底,这场闹剧哪有什么"反恐",不过是一场用权力压制民主的肮脏游戏罢了——而特朗普,就是那个举着"第一修正案"大旗、却亲手埋葬它的"伪君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