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卖补贴成为持久战,新茶饮六小龙会统一战线吗?

文:向善财经

在外卖补贴大战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茶饮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狂欢。

原本一杯售价10-25元的现制奶茶,如今只需要两三块,甚至0元就能拿到手。

这也让新茶饮品牌们顺势收获了一大波增长。

比如古茗,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同比增速直接来到了41.2%,位居“新茶饮六小龙”增速榜首。排名第二的是蜜雪冰城,在营收规模超百亿的背景下,实现同比增速39.3%。

不过其中,霸王茶姬是一个异类:

虽然同期实现营收增长21.6%,但品牌却没有深度参与到外卖大战中去。

500

用其创始人、董事长兼全球CEO张俊杰的话来说就是,“价格战可能短期吸引消费行为,但长期来看不符合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霸王茶姬将坚定做高价值品牌,坚决不打价格战。”

如此一来,外卖大战似乎也将成为新茶饮品牌们价值分化的一个关键点。

毕竟,虽然外卖补贴终有落幕的时候,并且最近三大平台还经历了官方约谈事件,但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监管起到的更多是“划底线,建标准”的作用,抵制的是恶性补贴,而不是叫停补贴。

所以理论上,在即时零售三国杀没有分出胜负之前,这场大战对新茶饮们的影响就不会消失。

那么当外卖补贴成为了持久战,像霸王茶姬这样还是“局外人”的新茶饮品牌们,要不要回心转意?同时,新茶饮六小龙们又能不能在这波红利期,培育出第二增长曲线呢?

外卖大战下,新茶饮品牌分化加速

从半年报来看,外卖大战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渐拉开了新茶饮六小龙们的业绩差距。

如果按营收和门店增长表现划分,现在排第一梯队的主要是蜜雪冰城、古茗和霸王茶姬,三家营收增速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对应的营收规模为148.7亿元、56.63亿元和67.25亿元;门店规模同比净增长为9796家、1663家和2042家,整体也都占据着前三的位置,颇有种强者愈强的风范。

第二梯队是沪上阿姨和茶百道,天眼查APP显示: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9.7%和4%,对应的营收规模为18.18亿元和25亿元,门店净规模增长999家和59家。

500

第三梯队是上市最早的“奈雪的茶”,营收增速为-14.4%,净利润为-1.17亿元,整体掉队明显。

不过,“奈雪的茶”是六小龙中唯一一家以大店、直营模式为主的新茶饮品牌,而非加盟模式,所以对应的单店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在规模扩张和利润留存方面也天然地不占优势。

再加上受消费环境影响,近两年来,奈雪的茶又在主动关闭一些低效门店,以修复公司利润。

所以,奈雪的问题主要跟商业模式有关,而非外卖大战的影响。

其实从业绩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受到外卖大战负面影响的,主要还是霸王茶姬。

比如说营收增速,今年一季度霸王茶姬实现营收33.93亿元,同比增长35.4%。

到了第二季度旺季,公司实现营收33.32亿元,同比增速却仅剩下了10.2%;经调整后净利润为6.3亿元,同比微增0.1%。

又比如说单店月均GMV,现在霸王茶姬已经实现了连续六个季度的下降。今年二季度,大中华区单店月均GMV为40.435万元,同比下滑24.84%。

2024年——今年一季度分别为54.943万元、53.795万元、52.796万元、45.6万元和43.197万元。

同时,在二季度,霸王茶姬的同店GMV增长也变成了-23.0%,与2024年同期38%的正增长形成强烈对比。

这说明,曾经那些贡献稳定现金流的老店,如今也可能正面临着客流量或消费频次下滑的挑战……

对此,霸王茶姬的CFO黄鸿飞在电话会上也很坦白,主要就是“外卖平台价格战加剧,虽然茶姬选择不参与短期导向的折扣活动,但这导致部分客源暂时分流,影响了销售表现”。

那么既然代价这么大,霸王茶姬的坚持还有没有意义呢?

新茶饮的两条价值线:向左品牌,向右供应链

其实换个角度看,现在霸王茶姬的坚持,实际上也品牌所担忧的地方。

一是担心霸王茶姬靠体验溢价的高端定位,可能会被长期以低价为主导的外卖竞争环境,拉低品牌调性。

而且,霸王茶姬还一直都存在着对超级大单品过渡依赖的产品结构问题。

所以,当其将核心大单品“伯牙绝弦”纳入价格战后,也许会在短期内带来订单数的飙升,但如果消费者由此形成低价认知锚点,那么在外卖大战结束后,伯牙绝弦还能恢复正常价销售吗?

如果不能,这是不是就对品牌产品的基本盘、门店的长期盈利能力都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是担心外卖场景下高周转、快出餐效率要求,可能会拉低霸王茶姬的产品品质。有媒体指出,霸王茶姬对门店的运营和管控要求很高,比如一旦发现饮品未按要求搅满6圈、在奶昔机上停留时间不足3秒等违规操作,门店就会收到1张黄牌警告。

累计3张黄牌将转换为1张红牌,收到红牌的门店需要停业整顿。

如此一来,如果霸王茶姬要打价格战,就需要为品质让步,但这同样也会消解品牌的高端调性……

说到底,现在霸王茶姬的“坚持”,本质上是把产品、品牌当成了企业护城河。这其实和奈雪的茶、沪上阿姨等大部分新茶饮品牌们选择的路线,是一样的。

只不过,双方在对待外卖补贴大战方面出现了分歧。

那么我们就一层一层地说,以产品品牌为护城河,实际上是茶饮行业比较脆弱的一条路线

毕竟,所有的中高端新茶饮品牌调性,很大程度上都是靠产品撑起来的。但由于奶茶本身是大众化消费品,创新模仿门槛极低,所以品牌也就做不到极致的差异化优势。

就像瑞幸此前推出的“轻轻茉莉”,无论在原料还是口味上,都和霸王茶姬的明星单品“伯牙绝弦”极为相似,但售价却更加便宜,一度被外界称为“9块9的伯牙绝弦”。

所以,无论霸王茶姬、奈雪的茶们的产品力有多牛,但也很难拥有像茅台、苹果那般独一无二的品牌差异化认知。

而且必须要承认的是,现在年轻人祛魅和喜好的变化速度都很快。

这里我们拿同样兼具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的潮玩来看,前段时间的Labubu有多火?相信不用再多说了。

但最近,一条热搜话题却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囤LABUBU的黄牛哭了,根本没人接盘#

是情绪价值失灵了吗?肯定没有,只不过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所以labubu的热度下降了。

同理,过去是奈雪、喜茶们的鲜果茶备受欢迎,现在是主打原叶茶的霸王茶姬受青睐,那么三到五年后呢?年轻消费者们的座上宾还会是“新茶饮六小龙”们吗?没人知道。

这就需要新茶饮品牌们不断推出爆款新品,然后被模仿,再推新、再被模仿……

这是一条不归路。但好在,如果品牌能够走下去,整体也是可以不断缓慢增长的,算是门苦生意,而不是坏生意。

相比之下,蜜雪冰城的路线就比较稳健了。

本质上,现在蜜雪做得不是卖奶茶生意,而是供应链效率生意。蜜雪提供给加盟商的饮品食材超六成都是自产,其中的核心饮品食材更是接近100%。再加上搭建起的仓储物流网络和超五万家门店的规模效应,一同造就了蜜雪在价格和供应链方面近乎无敌的优势。

这使得哪怕年轻人的口味永远在变化,但蜜雪的低成本是不变的,不管你明天流行什么,蜜雪冰城都能以最高的成本效率复制过来,然后以一个最具性价比的价格放到53000家门店上去卖……

这样的供应链护城河,是确定的,也是难以复制的。

再来说外卖价格战的深层影响:产品和品牌的祛魅,可能不会以霸王茶姬的“避战”而减少。

想象一下,当一杯不同品牌、味道相差无几、价格也差不多的“伯牙绝弦”,摆在面前的时候,你会选谁?大部分人肯定会选最正宗的霸王茶姬,而不是选平替。

但现在,如果一杯平替霸王茶姬,价格(在补贴后)只有正品的三分之一,味道相差无几,且品牌也是瑞幸、古茗这种档次,那么大部分消费者会选谁?

最后消解的又是谁的品牌力呢?结果显而易见。

此外,霸王茶姬的高端品牌调性,是由产品+门店体验等一系列的感受搭建起来的。

但是,当即时零售大战把消费者们虹吸到线上点外卖后,那么很多人也就可能感受不到其所谓的高端调性了,最大的区分就是价格,但是在补贴之下,其又不占优势……

这也让现在不少人看来,霸王茶姬和奈雪、茶百道们的品牌逼格似乎没有高出多少。

本分VS不本分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在外卖补贴之外的探索,现在新茶饮行业的选择比较一致,主要就是海外扩张,以及开辟第二品类增长曲线。

对于前者,蜜雪冰城和霸王茶姬们的出海表现都非常亮眼,尤其是蜜雪冰城,2024年底海外门店数量就已经接近了五千家,霸王茶姬在今年上半年则是达到了208家,整体都在稳步前进。

对于后者,主要就是进军咖啡赛道。比如蜜雪冰城的幸运咖,沪上阿姨推出的“沪咖”,茶百道孵化出的“咖灰”等等。

不过在这方面,最近,霸王茶姬又做出了点特立独行的操作——跨界服饰赛道,带货卖衣服。

主要就是最近推出的《踏花归来》服装系列,一件牛仔外套/牛仔裤499元起,渔夫帽159元、短袖199元,几乎与一线牛仔品牌们价格持平。

500

虽说霸王茶姬在品牌周边方面,一直都涉猎甚广。比如撞脸Dior的披肩、又比如墨镜、各型各款的包包,还有潮玩盲盒、保温杯、晴雨伞等等。

但这些更多是配饰类产品,现在直接进军时尚圈,做正式服装,却是第一次。

不过,无论是做周边还是卖服装,霸王茶姬跨界的目的都不难理解:一是可以将沉淀的品牌价值,通过新载体实现跨界变现;二是能够以新形式触达年轻客群,引导年轻消费者追求产品背后的情感体验与文化内涵,保持品牌活力。

这些跨界,可口可乐实际上也都做过。

但区别在于,可口可乐是几代人的记忆,品牌符号和承载的“快乐、活力、自由”文化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现在的霸王茶姬却很“年轻”,品牌传播的东方文化叙事也还不够深刻。

这也使得,无论其服装设计多么有内涵,但网友一句“谁买六百块的奶茶牌牛仔衣,我真的会笑他”“买奶茶套餐送衣服还能理解,花好几百元买‘工服’难以接受”的调侃,直接就能让无数消费者破防……

所以某种程度上,霸王茶姬对品牌周边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就是步子有点太大了,以至于现在品牌跨界服装更多只收获了话题性,但却很难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