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愿意研究厨艺、研究美食、研究中国文化的餐饮从业者保留一线生机

【本文来自《美食评价标准是口味,而不是预制菜》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1 备菜和预制菜不是一个概念、半成品当天用第二天用和半年后用第二年用也不是一个概念。

可以肯定腊肉腊肠干菜腌菜是预制菜,但主要是储存防腐的手段。

1.2 啥国宴、会堂之类的,大型宴会,那根本不是为了吃好吧,——特例不具有一般意义。

1.3 预制菜好不好吃的问题,可以肯定老百姓接触预制菜90%以上都不会太好吃。一是食材是冷冻长期保存的,不新鲜,养份有流失。不要吹什么高科技锁鲜啥的,有机物失去活性就会解构,这是自然规律。

二是不同的原材料,统一出厂标准,调制“色香味形”并且维持在保持期内的稳定,是100%要做的事。

新鲜好吃肯定是要打折扣的。

2.1 预制菜当然有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一定不是出于老百姓朴素的认知,不是以消费者保护为核心。这么多年食品安全博弈的无数案例,深刻阐释了这个道理。

个人认为预制菜是指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不是面对特定个体的,都是预制菜。简单说,国家有指名制定的标准,工业化制品有生产企业、有品牌商标的,有独立包装、依法标定有生产日期、有配料表、有保质期的,为工业化生产添加非天然食材添加物的,但凡是具有以上一种或几种要素的,都应该算是预制菜。

3.1 菜品好不好和预制有没有关系

肯定是有关系的,如同上面提到的,工业化制品会通过各种手段把不同批次原材料的“色香味形”调整到完全一致,按同一标准出厂。这中间不可能没有损耗和成本。

即使是最高端的单品定制,也必须遵循这个基本规律。

3.2 餐饮企业的艰难

这里面,平台经济的盘剥占多少,高额地租占多少,而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又占多少,大家都很清楚。

有多少百年老店丧失传承、剩下的除了牌子就是全国统一包括路边摊的预制味。

当然,不管接不接受,预制菜必然是趋势,这是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体系决定的

但是,这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理由。请使用预制菜的企业,明确说出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并且把这部分明抢的利润让出来,不要欺诈明抢消费者。

同时,这也是给愿意研究厨艺、研究美食、研究中国文化的餐饮从业者保留一线生机的唯一空隙。

最后,希望中华美食的千年传承,不致断绝在我们这代人手上。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