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从疯狂鸡娃到学历贬值,再到技能至上,日本教育的前车之鉴
今年的高考彻底变了。
400多分上本科,600多分上高职,清北苗子宁可去普通985读王牌专业也不愿意上清北读冷门专业。
文科专业降分录取依然有4,670个缺额,上海海关学院录取分数超过复旦、交大、同济...
还有不少名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本升专”...
学历贬值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12年寒窗苦读,不如中考分流后学一门技术。
当我们望向邻国日本可能会发现,今天我们走过的路,日本曾经也经历过。
从疯狂鸡娃到学历失败
日本学历泡沫破碎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和经济一同增值还有大学学历,日本也曾是一个陷入过学历狂热的国家。
一方面,名校学历和财阀、名企职位牢牢地绑定在一起,读书不只是学业竞争,更是阶层跃升的唯一通道。
另一方面,当时的日本企业实行“终生雇佣制”,公司在学校录取毕业生,从此以后一直保持雇佣关系,未来的职业稳定和社会地位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图源:网络
那个时候的日本,可以说是遍地铁饭碗。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家长开始达成共识,必须要让孩子考上顶尖大学,因为上东京大学就等于顺利进入日本名企工作,未来必然是人生赢家。
就这样,日本的疯狂鸡娃时代正式拉开帷幕了。
和韩国一样,日本也有“四当五落”的说法,意思是四个小时能上好大学,睡五个小时就会落榜。
据统计,1985年日本课外补习市场规模就超过1.2万亿日元,学习塾数量更是超过2万家,比便利店还要多。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1985年日本家庭的课外补习平均支出,每年高达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万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甚至超过30%。
图源:日本产经
日本几乎就没有不补习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高压下,1980年代末,日本青少年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率上升。
据《朝日新闻》报道,1989年,日本中学生中有超过40%的人表示“经常感到极度疲惫”,还有30%的学生坦言“曾因学业压力产生过轻生念头”。
到了1998年,日本青少年自杀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超过三成与学习压力直接相关。
当时日本还有一个“不登校”的新词,和我们现在的“休学”类似,主要是指因心理问题不能上学的学生。
根据日本文部省的调查,1995年日本中小学“不登校”的人数超过10万,创下历史新高。
90年代,日本大学生的毕业人数,相较80年代激增了将近一半,但这样学历神话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从学历至上到技能至上
日本家长清醒了吗?
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短短几年时间,经济倒退20年,大小企业纷纷裁员,整个社会进入了学历贬值时代。
有数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率从74%降至55%,学历和就业从此脱钩,拥有名校文凭,也只能从事低薪且和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而这场学历贬值的阴影,在日本持续了整整30年。
1994年日本大学生的起薪涨幅从5%降低到1%,1995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1995-1999年期间,大学生平均月薪涨幅只有3000日元。
导致学历贬值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日本产业结构停滞,因此错失了个人电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因此无法吸收高学历学生。
图源:mynavi
另外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也让企业对高学历毕业生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他们只有理论,没有实干经验。
在1999年,日本放宽了派遣工制度,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日本企业非正式雇员的比例从20%提升至40.5%,而工资却比正式工低30%-50%。
学历贬值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7040问题”最受关注,即70岁的父母供养40岁的无业子女,家庭经济和心理双重崩溃。
经历了三十年的学历贬值,日本社会从最初的“学历至上”逐渐走向“技能至上”。
补习产业逐渐萎缩,数量在2000年代后期几乎腰斩,编程教室、厨艺学校、职业专修学校强势崛起,专门学校备受热捧。
比如大阪的职业高中与丰田合办“工匠班”,毕业生起薪甚至超过早稻田文科毕业生。辻调理师专门学校则培养出大批知名厨师,成为年轻人的就业新出路。
图源:网络
日本官方数据显示,专门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维持在75%-85%,部分热门专业可达90%以上,甚至高于一些普通大学。
日本专门学校的起薪大约在18-25万日元每月,约合人民币9000-13000元,略低于本科生,但随着经验增长,薪资提升也更快。
这种转变的背后其实是企业的需求在转变,在产业停滞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日本企业更青睐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工和职业人才。
家庭教育观念也在变化,一些父母开始意识到孩子未必适合很传统学术路线,而且在学历换不来好工作的大环境下,主动让孩子走职业教育路线能够避免学历贬值的困局。
社会阶层正在逐渐分化,不同家庭的选择也出现了差异化。精英家庭有实力、有资本为孩子搭建通往国际教育的道路,规避国内的升学竞争。
普通家庭更多选择职业教育,实现尽早就业,减少教育成本。
唯有中产家庭依然执着于学历改变命运,在学区房、补习班上折腾来折腾去,最后掉入过度教育投资的黑洞。
高考400分上本科
职校专门招本科生
开篇我们提到,今年我国高考的反常现象,学历贬值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199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有83万人,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699万人。
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2024年则是1179万。2025年达到1222万,短短20多年毕业生的数量翻了超过14倍,
本科学历贬值催生了考研大军的出现,新的一轮内卷悄然发生。
2015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165万,到了2023年攀升到了474万,尽管近两年有所回落,但是2025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仍然维持在388万。
图源:软科
于此相对的是青年失业率,5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全国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创下新高,首次跌破20%。
图源:财新
摆在年轻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考公和考编。这也导致高中生距离进入职场还有很长时间,就已经为考公考编做打算,大学选择更利于考公考编的学校和专业。
江苏地区考生657分报考上海海关学院,这个分数在去年可是能够上交大医学部的。
因为上海海关2025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公示公告显示,29人来自上海海关学院,考上这所学校等于半只脚进入编制具象化了!
图源:网络
名校情结敌不过就业刚需的现象更出现在高学历人群身上,他们决定脱下长衫,重返专科或技校,目的就是为了学一门谋生技能。
据媒体报道,2025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等多个专业备注招生对象为本科生。
青岛技师学院从2009年开始创办“大学生技师班”,招收已经有专科及本科学历的学生。2015年以来,大学生技师班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本科生。
本升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就业,过去几年,大学生一窝蜂涌入第三产业,结果供过于求,导致学历倒挂。
现在第二产业面临产业升级,更需要有知识、有技术的高水平技工,进厂就成为了本科生的另一条出路。
图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说到底,其实是高等教育既不接地气又跟不上时代发展,本科人数上去了,但本科教育质量没上去,批量生产的毕业生毫无就业竞争力。
当年轻人回炉职校,清醒的他们已经跳出了学历陷阱,在内卷中找到新的赛道。
这么看来,国内的情况和日本的学历贬值还有几分相似。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就会不断扩招培养人才满足经济的发展。
可一旦经济发展放缓,人才过剩,学历也成为了鸡肋,这个时候一门过硬的技术反而能够在低迷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不败的地位。
当然,两国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作此对比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新思考:学历和技能,到底哪个走得更远?
参考:
学历贬值,疯狂“鸡娃”还有意义吗?日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答案
日本学历贬值的20年
看过日本30年的学历贬值史,卷娃的中国家长慌了!
从“鸡娃狂魔”--“学历失效”---到“技能至上”,日本教育曾走过的路
本科毕业回炉职校,很多人的大学都白上了
4月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调查失业率降至15.8% 为年内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