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航班俩旅客发病
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一段航班”,而是一个联程航班的两段,但就算如此,两段都有旅客发病,需要乘务组介入急救,也是非常罕见。
9月2日,桂林航空执飞的石河子—济南—桂林航班,在第一段的餐饮服务阶段,客舱内一名旅客突然面色惨白、意识模糊,周围旅客按下呼唤铃求助。
乘务员张羽佳抵达现场观察片刻,立刻通知组员建立三人急救小组,争取关键时间。
乘务长毕惠媛广播寻找医生。幸运的是,飞机上确实有一名专业医生,经初步诊断,判断旅客需要吸氧。
乘务长取来氧气瓶,熟练为旅客佩戴,乘务员罗静全程守在旅客身旁,精准记录用氧时间、旅客状态变化等关键信息。一段时间后,旅客意识逐渐清晰、面色恢复红润,病情出现明显好转。
考虑石河子到济南的飞行时间比较久,乘务长指派一名乘务员携带氧气瓶坐在旅客旁边,而另外两名乘务员除了保障其他服务工作外,也不时来巡视,做好补位的准备。
在余下的飞行时间里,这名旅客又数次出现不适,乘务员们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吸氧时长,不断的言语宽慰,最终航班顺利落地,旅客此时已经恢复正常,可自行下机前往医院,临走前,他再三对乘务组的专业表示了感谢。
航班在济南短暂过站,准备继续飞往桂林。
空中平飞阶段,乘务员突然发现2排座位年轻女士双目紧闭,表现异常,乘务员继续大声呼唤,但旅客仍然没有反应。
乘务员判断危急,立刻喊来乘务长,两人小心的把她转移服务间里的乘务员座位上坐好——这里空间更大更宽敞,便于施展急救。
乘务长广播寻找医生,有一名护士主动举起了手。因旅客已经无法反馈自身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秉承“确保旅客生命绝对安全”的原则,乘务组立刻开展急救工作
急救工作立刻展开:
乘务长操作为旅客吸氧;
一名乘务员给旅客带上自己的电子手表,方便记录体征;
一名乘务员带好毛巾纸笔温水做好准备;
一名乘务员拿着纸币记录每一个时间节点、生命体征、急救措施。
堪称秩序井然。
初步急救后,旅客意识逐渐恢复,身体状态持续好转。机上一名热心旅客也主动加入,在征得同意后为旅客进行穴位按摩,进一步缓解不适。
在乘务组与旅客的共同照料下,航班抵达桂林机场时,旅客已能正常行走、清晰交流。下机前,旅客眼眶泛红地向乘务组致谢。
连续两段航程,连续两次旅客突发疾病,连续两次急救响应。
这只是一种巧合,但对这个航班上的乘务组来说,这就是一次真实落地的系统考验。
在这两段航班上,都有医护人员,如果没有呢?
我绝对相信,就算没有医护人员,有这些对流程了然于心、分工清晰不乱套的乘务员们,可以顺利化解。
她们不是专业医生,却必须懂得根据旅客反应做出判断,她们能熟练操作应急设备,还能在压力下保持语速稳定地安抚旅客;她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有可能帮得上的人,调动有限的全部资源,一边救人一边控场。
如果说乘务员飞行是一个庞大系统的运行协作,那这个航班,就是一次标准答案的落地演示。
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每个动作都直接奔着目的去,快、稳、准,一拍即合。
这~就叫专业。
所以——很久没说这句话了——飞机上最让旅客感到安心的,不是热毛巾、不是微笑、不是毛毯不是枕头、不是餐食饮料,而是当意外真的发生时,有人能第一时间冲上去接住你。
这个系统,不靠运气,靠的是人,靠那群常常被忽略,被轻视,却一直守在你身边的人。
两次发病,两次守住,真的很棒。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