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翅膀的乌龟-第二架B21终于试飞

第二架B21终于进行了试飞,外形上很像是个带大翅膀的乌龟,而项目进展也慢点像乌龟爬!

从项目推进时序来看,作为美军继B-2 之后时隔数十年推出的新一代飞翼布局轰炸机,其本应依托 B-2 在飞翼气动、隐身涂层、航电集成等的成熟技术体系,实现 “小号机型” 的快速迭代 —— 毕竟 B-2 的研发始于冷战时期,技术探索成本已大幅前置,而 B-21 定位为 “可量产、低成本” 的型号,理论上应缩短试飞周期。

500

但实际进度显示,六架预生产型中首架于2023 年 11 月首飞,第二架直至 2025 年 9 月才完成试飞,两架原型机的试飞间隔长达 22 个月,这种节奏不仅远慢于常规军用飞机预生产型的试飞间隔,更与美军 “加速装备以应对大国竞争” 的战略相互矛盾。

然而项目负责人提出的“目前B-21的能够真正秘诀就是不施加过度压力。让他们做他们该做的事,他们就能给我们带来世界上最好的飞机” 的管理逻辑,也就是我们说的慢工出细活,但怎么看着都是磨洋工!

这也暴露出B-21 在技术整合中可能存在的隐性难题 —— 要么是新一代隐身材料的稳定性不达标,要么和F35一样的老毛病,航电系统与飞控软件的兼容性存在问题,或是在 “低成本” 与 “高性能” 的平衡中遭遇到了麻烦,也可能是咖喱工人招的太多,进度变慢等等.......

这也暴露出B-21 在技术整合中可能存在的隐性难题 —— 要么是新一代隐身材料的稳定性不达标,要么和F35一样的老毛病,航电系统与飞控软件的兼容性存在问题,或是在 “低成本” 与 “高性能” 的平衡中遭遇到了麻烦,也可能是咖喱工人招的太多,进度变慢等等.......

再看具体设计参数与战术定位的匹配性,B-21 的外形特征与性能指标同样存在矛盾点。从公开影像来看,B-21 采用单一大尺寸中央弹舱设计,取消了 B-2 的双弹舱布局,同时移除了传统的空速管(推测采用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整体外形呈现出 “大展弦比飞翼 + 紧凑机身” 的特征,因其机身相对宽厚、机翼展长较大,被外界形象地称为 “带翅膀的乌龟”。

这种气动布局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其核心性能:大展弦比设计虽能提升升阻比,适配高空长航时飞行需求(美军公开数据显示其航程可达8000 公里以上,结合空中加油后可实现洲际打击),但也导致其最大飞行速度受限 —— 根据飞翼布局气动特性及动力配置(推测采用两台无加力版本的 F135 涡扇发动机),其最大飞行速度大概率不超过 0.8 马赫,属于典型的亚音速轰炸机。而其战术核心依仗的 “极度隐身能力”,美军宣传称 “现有雷达仅能在目视距离内发现”,这一表述本身存在技术模糊性 ——可以说就是忽悠那些不懂的,膝盖软的那种!

500

B-21 的最大起飞重量约 90-100 吨,最大载弹量 10-15 吨,这一指标相较于 B-2(最大起飞重量 170 吨,载弹量 23 吨)大幅下降,虽契合 “低成本量产” 的需求,但也意味着其单次出击的火力投送密度降低,需依赖更多架次才能实现与 B-2 相当的打击效果,这对美军全球基地与加油机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谓 “基本够用” ,是其在 “数量优势” 与 “单机效能” 之间的权衡,而现在美国空军加油机又存在机龄过长问题。这个权衡最后搞不好又变成了PPT上的东西。对于B21就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才是正确方法。从攻防对抗体系来看,B-21 的 “隐身优势”一样可以破解,其所谓的 “随意渗透” 能力在现代反隐身体系面前只是说说而已。我方针对B2/ B-21 的技术特征,开发了多种反制方法:在装备研发层面,52 米翼展的超大型隐身无人机已完成试飞,该机型不仅翼展远超 B-21(约 17 米),更通过优化隐身涂层、机体结构设计,实现了比 B-21 更低的雷达反射截面(RCS),可作为 “模拟靶标” 对我方防空系统的反隐身探测能力进行实战化检验 —— 通过该无人机的模拟渗透,能够精准验证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对小 RCS 目标的探测距离、跟踪稳定性及多目标处理能力,以及我方的防空探测漏洞。

500

500

在地面预警领域,米波相控阵雷达已实现部署,其凭借对隐身目标的天然探测优势(隐身涂层对米波波段的吸收效果大幅减弱,且飞翼布局的机身与机翼连接处易形成米波波段的强反射源),可有效弥补传统微波雷达的探测盲区,形成数百公里外的早期预警线。

500

在空中预警体系方面,空警- 3000 战略预警机大型无人预警机的试飞进程加速,其搭载的双面阵列有源相控阵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系统,能够实现对空中目标的 360 度无死角探测,尤其在跟踪低速、低 RCS 目标时具备更高的精度,可与地面雷达、防空导弹(已经在开发射程1500多公里的地空导弹)系统形成协同作战网络。

而在主动拦截能力层面,歼- 36 第二架原型机的试飞更是直接针对 B-21 的。B-21 的作战模式无非两种:一是依托隐身能力实施临空轰炸,二是在防区外发射巡航导弹(如 AGM-158B JASSM-ER,射程约 1300 公里)。但歼 - 36 作为新一代隐身战斗机,不仅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可达 200 公里以上,可配合中远程空空导弹实施拦截),其作战半径也足以覆盖 B-21 的巡航导弹发射阵位 —— 若 B-21 试图在防区外发射导弹,歼 - 36 可前出至其发射半径之外实施拦截;若 B-21 冒险临空渗透,其亚音速飞行特性与有限的机动能力,在具备超音速巡航与高机动性能的歼 - 36 面前,几乎不具备规避能力。

500

当前,双方的核心竞争已从单一装备性能比拼,转向“装备研发速度 - 体系整合效率 - 实战部署规模” 的整体较量,也就是双方的工业能力,谁能更快实现新一代装备的批量列装与体系化运用,谁就能在未来的战略对抗中占据主动。轰炸机研发之初必须具备 “反制思维”,充分预判对手的反制手段,这点B21似乎没有算准!

傲慢才是最致命的!

扇歌 - 科幻平台 更多原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