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没有实证,因此和科学无缘”这句话弱在哪里?

易中天这句话在语义上,是个必要条件说法。但你听他上下文叙述和举例,他却把实证等同于通往科学的唯一大门(当成充分条件了)。这是易中天在很多问题讨论上犯的一个通病。

易中天的实证(经验和实验)加形而上学的自洽性公理体系二合一,才是通向科学之门。要不然,科学还给公理下定义干什么?还讨论公理的公理干什么呢?

不仅逻辑运用上弱,易中天的知识积淀也弱。比如,在读中西方哲学文字时,他不知道中国哲学家的格物致知就是西词实证(positive)的初始一脚,而且还生吞活剥了西域实证一词,望文生义。从上下文看,易中天并不知道实证主义(positivism)这个词的本质是啥。实证主义,作一学派,其词本质上不是指感官验证,也不是实验证明,而是主观观察感悟客观对象时,对客体对象的边界、内涵逻辑的正面肯定,注意,这种肯定不能掺杂任何主观假象性认知(实证主义老祖孔德也不知道公理化体系是什么意思),可王阳明和陆九渊知道的更多(这两个人可比实证主义的始祖孔德早了300年和600年)。

实证的边界比证伪筛选出来的知识体要大,这是理解实证主义的本真技巧。如果像易中天上下文里那种狭隘验证理解,就丢掉了主体对知识整体的闭洽式(格物后的知识在公理完型体系支持下的)肯定。注意这个肯定,它比中文里的肯定一词的内涵要多,它是normative(规范的)一词的对应词,而不是否定一词的反义词。这是一个掌握一定行而上学知识的学人听了易中天的讲演,立马知道他对实证一词常常生吞活剥的判断点所在。

按照易中天杀鸡取蛋式地从知识整体中取出可用经验验证的那部分知识,那还要预测和逻辑干什么呢?把科学当成可验证的小河,放弃形而上学对主客体的场围性体系思辨后的那部分知识,那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论不都成了伪科学了吗?

儒家恰恰相反,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孔(人和人关系的规范——仁),墨(仁中最珍贵的规范方向——兼爱——互相尊重),孟(人为本,本性中有善恶,但可扬善抑恶),荀(将老学本体论和仁学人本论合起来——形而上学)的天人思考,再到张载横渠四句下的人本目的张扬(人本立志),再再到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知难行易的格物致知,哪一个不是观悟加体系性下的闭洽式探究。这和西方哲学的本性在逻辑质地上是同构(homothetity)的。历史地和逻辑地看来,不是儒家和科学无缘,而是易中天不知道科学的“体系性知识-人际互动关系”的二宙凸性集合的边缘界线在哪(摩尔语))。儒家的哲理性思辨是科学的,易中天的实证是弱科学的。

总结下来,易中天知识面宽,但知识整体有多短板;理解能力广(这是他的优点)但不深邃,指向不到时代精神的前沿,讨论问题常常出错(他关于儒家的五句批判不忍猝读)。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