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在月球上打败中国,但中国并不在意

文 |  北方朔风

  “一轮坏月亮正在升起”

  美国国内最近关于登月问题的争论愈发朝着戏剧化方向发展了。让我们回顾一下时间线,之前我国进行了长征十号火箭芯级的静态点火与“揽月”登月器的着陆测试。按照美国一般的传统,对中国的航天新闻报道基本上是一笔带过,就算是资深的欧美航天爱好者,对中国航天的了解也常常也因为语言壁垒而陷入一些误区。

  但是这次,美国知名科技网站ars technica的资深航天记者埃里克伯杰在采访了传统基金会的一名航天研究专家之后,写出了一篇标题颇为吸引眼球的文章,说美国可能会输掉与中国的登月竞赛。这位埃里克伯杰虽然对中国抱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但是在航天问题上还是保持了专业性,不会搞什么“标题党”的事情。

500

  而在他的推特下面,本来要被任命为NASA局长,但是因为特朗普和马斯克之间分歧而没得到任命的贾里德艾萨克曼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表示如果输掉这个竞赛,虽然不至于导致美国例外论的终结,但会对美国有非常糟糕的影响。考虑到他因为内部斗争没能当上NASA局长,而暂时担任NASA局长的肖恩达菲一直被质疑,这话背后的不满情绪可以说是很露骨了。

500

  本来这还只是舆论层面的风波,但是在9月3日,美国参议院搞了个听证会,标题就叫“为什么国会和NASA必须在登月上挫败中国”。在这个听证会上,NASA前任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表示,SpaceX的登月项目太过于复杂,不可能在中国之前完成登月,这场听证会的基调是支持SLS项目,对SpaceX的商业航天登月表示质疑。

500

  听证会之后,NASA现任局长肖恩达菲表示,那些说美国不能按时登月的都是不靠谱的说法。但这位外行临时局长的言论,显得很缺乏说服力,反而加剧了混乱。这一系列自相矛盾的说法,让公众对美国登月前景的认知变得十分混乱。以至于像是NSF这样专业的英文航天论坛,本来平时限制政治话题讨论,结果最近登月话题下面全变成了键政人互相攻击。

  要承认的是,美国在航天领域确实还有很多先进的垄断技术,但是今天美国航天系统乃至政界围绕NASA和登月的撕逼混乱表现显然和技术先进与否没什么关系。

  就像听证会上把中国的登月工程进展比喻成一轮坏月亮正在升起,美国政客们还是很清楚,登月是一个跟政治高度相关的事情。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虽然在如今被包装成什么为了全人类,但是它本质上就是一个政治工程,所以登月神话才会成为美国例外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明登月阴谋论的那些美国人,本质也不过是对美国例外论的不满罢了。

500

  登月始终是政治工程

  从整体历史和地缘的角度来说,各个国家自然是有不一样的禀赋,但是在技术发展规律面前,并没有什么特例。在如今现实让美国例外论变得十分可笑的当下,美国政治家自然不可能国内殖人那样说什么几十年前就登过了之类的漂亮话,相反必须得如临大敌,说要在登月竞赛中战胜中国。即使几十年的技术进步使得如今登月工程的政治要素少于当年,但是本质上依然是个堪称最顶级的政治项目。

  问题就在于,虽然美国登月是个政治活动,但依然需要以技术为基础,当你不尊重技术规律的时候,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混乱情景,这就是当下戏剧性事件的基础。因为政治的驱动,美国政界在登月计划上做出了很多不理智的决策,也就导致了今日的奇异景象。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业界实际上多次想重返月球,但如果只是重复阿波罗计划的成功,那么在政治上是难以得到足够支持的,所以必须要搞点新的概念。

  从星座计划到如今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基本上都包含了如下几个噱头。一是利用航天飞机项目的遗产,实现“物美价廉”;然后是登月不只是探索月球,还是探索火星与小行星的跳板,实现超越阿波罗计划;最后是联合其他盟友登月,彰显以美国为首的正道世界的团结。

500

  可是由于去工业化,党争,史密斯专员太多等等原因,阿尔忒弥斯计划延误超支不断,导致美国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替代计划。偏偏这个过程中,美国出现了特朗普这样一位极度风格化的总统。结合特朗普第一第二任期的思路,我们不难看出来一个事实,他喜欢登月这样的奇观工程,但是对科学与技术兴趣寥寥。

500

  所以在他相信自己可以连任的时候,推动NASA选择了SpaceX的方案作为SLS火箭的替代品,而在如今NASA大砍预算的情况下,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未来充满了变数。至于之前承诺的什么国际联合的月球轨道站,那自然是不存在了,而因为SpaceX的方案独树一帜,所以自然和之前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毫无连续性,也影响了项目整体的进度。

  我们之前说过很多次,马斯克如今被视为美国登月计划的唯一大救星,但现实是他本人对登月不感兴趣,而星舰的很多设计对登月完全是负面优化,加上他一直不靠谱的时间表,他给特朗普的承诺自然是实现不了的。又因为特朗普和马斯克关系的恶化,让计划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面对这样的事实,美国的马斯克粉丝们态度很明确,话术都是马斯克的星舰是面向未来的项目,当下推迟一点也没什么。但是对于美国的政治家来说,既然以对华登月竞赛为理由驱动登月项目,那这样的现实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希望继续使用SLS,力求先别输给中国。但是以现在的情况,SLS能胜任这个任务吗?大多数人是怀疑的。最近的种种乱象,完全是这些观念碰撞的结果。

500

  当然,我们不能说把登月当成政治工程就不好。在自由主义的洗脑语境中,政治驱动无疑是个负面词语,这种认知充满了偏见,是后冷战时代去意识形态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意识形态驱动一件事情是正面还是负面,要看具体情况,不应该先下定论。

  冷战时代阿波罗计划通过意识形态驱动,虽然整个宣传有许多虚伪的地方,但结果是成功的。今天的美国如果能为了实现登月一改种种敝政沉疴,各方团结一致,那就算是政治工程,中国人也会称赞一下。但现在的美国,显然只是让政治机器的混乱更加搅坏了登月目标。

  对于我国来说也一样。虽然我国当下的登月计划也带有明显爱国主义的要素,但我们并没有把美国设定成月亮上的敌人,没有像美国那样以登月竞赛的心态来做这件事。实话实说,美国政客叫嚷着要在月球上打败中国,但中国对此并不关心在意。

  而且目前为止我们的登月工程还是很尊重技术规律的,短期内没有制定太过严苛的目标,使用了大量成熟技术,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有着衔接,这当然是比美国的计划靠谱不少的。

500

  但是我们同样要面对类似美国的问题,未来的月球基地,火星探索,规模肯定要比现在的载人登月计划大得多,那么自然就会有人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些项目,尤其对于那些面对中国的大工程时动辄喜欢高呼“停等民”、“月薪三千”、“西部吃草”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面对庞大的工程,社会个体间充满认识上的分歧和短视很正常,我们不能单纯从技术的角度去解释所有问题。最近的多起事件告诉我们,不能用学科内部的观念来解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否则一定会翻大车。虽然类似的批评往往主要针对社会科学,但是这样的现象也会蔓延到自然科学之中。

  将来我国制定更加复杂的太空探索计划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样让意识形态在其中起正面作用?而更远的未来,当人类要探索更远的星空的时候,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才能适应千年万年的探索周期呢?这或许是我们应该从当下美国的乱象中思考的东西。

  我们能从美国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美国当下的航天计划,尤其是登月计划,驱动的意识形态要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把中国设定成为敌人,但显然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国并没有打算搞什么新冷战,也没有展示出来什么意识形态上的侵略性,所以把中国塑造成敌人的设定,并没有冷战时代苏联那么根深蒂固。

  而更重要的问题是,西方世界如今的内部意识形态矛盾,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之前笔者提到美国的SpaceX粉丝觉得如何如何,其实在特朗普第二个任期之前,欧洲的SpaceX粉丝也不在少数,他们也同样把马斯克当做西方世界的骄傲。但是最近的几个月,欧洲与美国的分裂,结结实实地影响了欧洲的航天爱好者,他们不得不痛苦地思考欧洲的航天未来何在(虽然明眼人都会觉得欧洲航天未来实在不乐观),而铁杆的美国马斯克粉丝则会直接嘲讽欧洲人。然后又因为特朗普和马斯克的分歧,美国航天爱好者内部也开始分裂。

  这当然不是因为航天本身,而是因为航天这项事业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当“西方世界的未来何去何从”成为摆在明面的话题的时候,航天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那些所谓的“航天是为了全人类”的想法,属于冷战时代的政治宣传遗产,但是这种遗产终究是不可永久持续的,在解构一切的风潮面前,这种宏大想法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经岌岌可危了。

  在如今的美国,航天爱好者很容易被打上一顶右翼帽子,这当然主要归功于马斯克,毕竟美国年轻一代的航天爱好者几乎都是马斯克的粉丝,很多本质就是追星族(国内某些情况也差不多)。那么马斯克的个人风格,会深深影响整个航天圈子。当马斯克个人的意识形态绑架多半个美国航天圈子的政治倾向,这只会加剧共识的分裂。

500

  航天事业的进步当然不能只靠少部分爱好者,而是需要全民的认同。只有重建共识,才能支撑起来更长远的航天事业,否则航天事业就会成为白左批评的“极少数超级富豪的娱乐方式”。

  而这同时涉及到了美国如今航天计划的另一个意识形态驱动因素,那就是商业化。当前美国航天业界的普遍共识是,航天商业化长远上拥有丰厚的利润前景,同时也是航天发展的唯一正确路径。但是这种认识真的靠谱吗?还是说,这是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幻象?

  SpaceX的效率确实高于美国传统的航天企业,但是正确的解释方式是什么呢?是商业化取代一切吗?答案恐怕并非如此,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因为美国的去工业化导致传统航天产业的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而SPACEX作为新兴企业代替了这个生态位。用简单的商业化来解释一切,而不考虑美国制造业整体的退化,只能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刚需。同时它所占据的生态位,恐怕也是其他企业无法学习的,SpaceX的成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偏偏不管是大洋哪一边,都有不少人很吃SpaceX的商业成功神话。不得不说,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力在这种时候是真的强。要知道国内的商业航天,如果没有各地官方搞的各种卫星星座项目,那基本上是会破产的。

500

  SpaceX在发射星链之前,就已经几乎垄断了欧美市场上大多数的高轨通信卫星发射。曾经这是商业航天最大的利润来源,而星链如今蚕食的也主要是这些卫星的市场,这也意味着新兴的发射服务商几乎不可能复制这条道路。

  商业航天赚钱的空间当然有,但是并没有马斯克和硅谷右翼吹的那么赚钱。尤其是地外天体的探索除非拿到政府订单,否则单纯就是亏钱。至于马斯克最喜欢的火星,我们很难从资本主义商业逻辑上来说明这个项目为什么要运作下去,偏偏真的有很多人相信火星开发有着天文数字的利润,这样的情况,也只能用意识形态的幻象来解释了。

  当下的资本主义,已经到了需要许诺无穷大的利润才能继续运行下去的地步了。外星开发如此,AGI也是如此,这就很容易滑坡到超级富豪的垄断那种反乌托邦幻象之中。

  而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说,航天给人类提供的很多服务,是按照基础设施的模式运行的,并没有什么利润,一旦要搞纯商业模式,只怕全球定位系统是要运行不下去了;而当下大多数太空科学项目,如果以资本模式考量,那连存在的空间都没有了(实际上特朗普团队确实打算这么降本增效)。结合航天领域自身的特点和其他领域社会运行的规律,我们不难认识到,纯商业化的航天对所有人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太空探索无疑是一项高技术行业,但是如果解决不了意识形态上的矛盾,那么技术终究会陷入如同今日美国登月一样的矛盾之中。当下我国在处理关于航天事业的意识形态矛盾上,比美国好很多;但是面对未来更遥远更庞大的探索,必然会有新的矛盾,到时候,我们又该做些什么与美国不一样的事情来解决问题呢?希望在事情真的发生之前,我们能找到一个解答。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