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下)
2.6技术体系:数字霸权操控认知
从无线电波、模拟信号到数字互联网,直至当前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传播革命,美国始终凭借其对先进传播技术的垄断优势,用“硬实力”巩固“软权力”,用技术霸权推进思想殖民。
(一)垄断通信基建
美国及其盟友长期垄断全球核心通信基础设施,构建了覆盖全球的信息传输骨架,成为操控全球信息流、实施思想殖民的物理基础。1920年,美国发起并主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无线电国际传播会议,开始主导无线电通信领域技术标准和话语权。此后,美国及其盟友一直掌握现代通信技术先发优势,建设、运营和掌控着全球主要的通信卫星、海底电缆与陆地光纤等通信基础设施。近年来,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其商业代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计划在太空搭建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网络以提供互联网服务,实现由美国技术主导的新一代“全球卫星互联网通信系统”。
凭借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地位,美国选择性切断或干扰目标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信息通道,塑造对其有利的单一叙事环境,压制异己声音。1999年,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对南联盟悍然发动袭击。其间,为阻断南联盟的国际发声渠道,美国向欧洲通信卫星有限公司(Eutelsat)施压,令其停止传输塞尔维亚广播电视(RTS)的卫星节目,随后以色列的阿莫斯一号卫星也停止播出南联盟电视信号。在近年俄乌冲突中,美国也凭借对各类通信基础设施的掌控权,一边对俄罗斯媒体“全面封杀”,一边利用“星链”卫星保障乌方对外发声,引导全球舆论走向。这种对通信渠道的强力控制,是美国思想殖民得以实施的关键保障。
(二)挟制社交平台
社交媒体与数字平台的兴起,打破了大众传播的传统模式,也开辟了美国思想殖民的新领域。凭借谷歌、元宇宙、X等数字巨头的垄断地位,美国牢牢控制着全球网络空间的关键话语平台。这些平台以算法技术为底层运行逻辑,能够基于海量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精准画像和深度分析,从而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送。这一特性在提高信息分发效率的同时,更被美国战略性地用于定向传播其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引导甚至操控国际舆论、塑造特定群体认知,服务于其思想殖民的整体目标。
2022年斯坦福大学与社交媒体分析公司格拉菲卡(Graphika)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冒充独立媒体或虚构人物的账号网络,通过欺骗性宣传手段在中东、中亚等地区传播亲美叙事,并对俄罗斯、中国、伊朗等国进行舆论攻击。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单向输出”模式,防范“敌对思想”反扑,美国还以无差别限流、内容审查、封禁账号等方式,对目标国家的媒体及个人账号进行围堵噤声。2023年,X平台就曾被揭露每天都会收到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政府机构提供的封禁名单,并以“传播负面信息”为由封禁大量所谓“由他国政府主导”的社交账号。
(三)垄断认知科技
面对未来竞争,美国正积极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认知科技纳入思想殖民的战略体系,并不断推进其军事化进程,以巩固并增强自身在思想领域的强势地位,抢占人类认知竞争的制高点。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前后启动并拉拢盟友参与算法战项目,并与谷歌等科技企业建立合作,以人工智能算法支撑智能化认知战;在生物科技领域,美国及其盟友加快推进神经科学和技术研究,大规模开展植入芯片的脑控实验,企图实现对敌方人员的认知干预与行为控制,为更深层次的认知操控奠定基础。
同时,美国还频频将技术问题高度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通过“芯片联盟”“清洁网络计划”等构建排他性的科技“小圈子”,构筑起新型技术霸权。2021年发布的《关于美国供应链的行政令》规定,将以“共同价值观为前提,加强与盟友在供应链弹性方面的合作”,并“强化对供应链的安全审查”。同年,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建立新兴技术联盟,以抵御所谓技术恶意使用和“数字威权国家”的影响。这些计划或行动以维护“共同安全”“共同利益”为幌子,实则是美国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对其他国家实施的系统性技术封锁与打压,意图垄断未来认知塑造的技术制高点和规则制定权,为其长久的思想殖民打造坚固的“护城河”。
第三章 美国思想殖民的影响危害
文化思想的传播交流,有助于推广进步的理念、知识和技术。不可否认,美国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开创性、进步性,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纵观美国历史、统观美国言行,始终无法摆脱丑陋而腐朽的“殖民主义”内核,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灾难无法计数。
3.1侵蚀意识形态,颠覆他国政权
意识形态入侵是美国思想殖民的重要方式。美国善于在敌对国家植入美式价值理念,达到瓦解共识、扰乱人心、制造分裂,直至和平演变、颠覆政权的目的。
针对苏联的和平演变就是从思想渗透开始的。美国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书籍等媒介,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灌输给前苏联民众。苏联年轻一代和知识分子阶层逐步接受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社会内部凝聚力受到严重侵蚀。同时,美国还支持和资助苏联境内的反对派力量,包括政治异见者、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等,为他们提供资金、庇护和宣传平台,帮助他们在苏联内部建立反对阵营。这些反对派力量通过出版书籍、发表文章、组织集会等方式,丑化苏联党政形象、黑化苏联历史,令人民失去精神依托。美国还通过各种渠道接触、游说甚至贿赂苏联高层官员和知识分子,改变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使他们开始怀疑并批判社会主义制度,逐渐转向支持西方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政治多元化、经济市场化、思想自由化等。然而,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没能帮助苏联走出困境,反而加速了内部分裂和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走向分裂和解体。
尝到了思想殖民“不战而胜”的甜头后,美国越发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美国作家威廉·布鲁姆在《民主:美国最致命的输出艺术》中指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试图推翻50多个外国政府,粗暴干涉至少30个国家的选举。莫斯科国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安德烈·马诺伊洛认为,因“颜色革命”引发政变后,民众可能会对掌权的傀儡存有幻想,将其视为“改革者”和“英雄”。但幻想终会幻灭,国家将继续陷入政府倒台、经济凋敝、治安恶化等交织的“宿命”,不断走向衰败和瓦解。
3.2嵌入认知楔子,挑拨地缘冲突
出于地缘外交目标需要,美国经常在不同利益群体间散布政治谎言、嵌入“认知楔子”,或挑唆对立、煽动分裂,或制造冲突、坐收渔利,甚至亲自下场、教训“不听话”的对手。
为除掉眼中钉萨达姆政权,美国鼓噪、捏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3年美军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之前,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就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议题实施了数月的舆论轰炸,迫使联合国派遣武器核查专家团队前往伊拉克开展调查,却没有找到任何证据。随后,2003年2月5日,美国时任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却在纽约联合国安理会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表演”:他举起一管小小的玻璃瓶,郑重其事地告诉全世界,瓶内的白色粉末就是伊拉克拥有的可以引发核爆般恐慌的“炭疽”。就这样,凭借煽动人心的画面、不容置疑的强硬口吻和伪造加工的情报,美国将“萨达姆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塑造为“共识”,并以此作为军事行动依据。然而,推翻萨达姆政权后的美军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战后一年美国才通过报告公布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嵌入“认知楔子”愚弄国际社会、谋一己之私,是美国的惯用伎俩。近年曝光的证据显示,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国际媒体署、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是炮制这类“认知楔子”的重要操盘手。在“国际合作”“对外援助”“媒体交流”“文化推广”等旗号掩盖下,这些机构在海外大量开展“灰色”甚至“黑色”行动,用虚假信息误导公众认知。
3.3摧毁精神独立,培育亲美势力
受美国长期思想殖民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精英群体被成功“洗脑”,丧失精神独立、丧失民族自信,出现“文化驯服”症,内心“崇美”、言语“媚美”、行事“畏美”。他们在物质、精神、情感上同美国保持密切联系,对美国有莫名的崇拜。他们视美国为标准和榜样,主张全盘接受美式价值观,接受美式政治经济制度,走美国化的发展道路,言必称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甚至丧失基本的人格国格。前些年,美国在世界各地轮番上演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甚至武力颠覆他国政权的戏码,离不开这些人的“献媚”“带路”。
一些国家长期深受思想殖民危害,将美国霸权默认为“强者特权”,对美国价值观形成了“接受服从”的奴性,对美国霸道霸凌行径形成了“隐忍退让”的惯性,以为妥协、让步、顺从就可以换来美国的“仁慈”。2025年初,美国在全球发起所谓“对等关税”战,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公然霸凌和赤裸裸的恐吓,一些国家不战而降。究其思想根源,仍是长期顺从形成的“畏美”心态。
3.4强植西式道路,干扰自主发展
在经济发展领域,美国常常披着学术外衣、打着“科学”旗号,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强行植入源自美西方的学术思想,导致这些国家难以找到适合国情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甚至走入万劫难复的发展陷阱。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针对全球性的经济发展难题,美国鼓吹“新自由主义”理论,炮制出“华盛顿共识”,强调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为了推销这套理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绑定贷款为筹码,通过签署协议的方式,胁迫众多拉丁美洲国家、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东国家接受并实施这一系列理论,把这些国家推上美式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套以美西方国家国情为底色的政治经济理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水土不服”。例如,智利在20世纪70年代全盘接受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从此陷入严重的通胀和贸易失衡,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跌,工业产能迅速萎缩,比索大幅贬值,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职工失去工作,私营银行体系则彻底崩溃。
清华大学世界经济学者朱安东研究认为,政治化、范式化的新自由主义是美西方国际垄断资本推行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适应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的需要、维护美国和美国企业的利益,而接受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家则成为输家。
3.5瓦解文化自信,加剧文明冲突
思想殖民在全球灌输对美国文化的迷信、瓦解本土文化自信,消解目标国家的主体文化,侵蚀全球文明多样性,加剧不同文明间的对立和冲突。
文化失语。在美式文明长期冲击下,一些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失落、民族虚无主义泛滥、民族自豪感丧失,从精英阶层到普通民众,从思想观念到衣食住行,处处效仿美西方,甚至唯洋是从。这就是许多学者描述的“后殖民失语症”现象。在学术生产领域,这种失语现象表现为对西方理论范式的深度依附。剑桥大学2023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中仅有12%的课程包含非西方知识体系。这种学术单极格局导致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学者被迫采用西方理论框架解释本土现象,形成严重的学术失语症。印度学者帕尔塔·查特吉曾尖锐指出:“我们印度知识分子犹如学术买办,将欧洲理论进口到本土经验中加工,再出口给西方学术市场。”这种知识生产模式不仅使本土智慧被边缘化,更强化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等级制。
文化植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非洲地区持续推进“人权外交”,试图在非洲“植入”民主文化,从思想根源上影响非洲。然而,美国所推行的“普遍人权”以保护公民政治权利为中心,与非洲国家整体贫穷的现实格格不入,并且同非洲“集体主义”价值存在根本冲突。“普遍人权”不仅造成非洲多国政治混乱,更冲击了当地价值体系,阻碍了非洲本土人权话语的发展。非洲学者指出,美国移植的人权文化隐含着让非洲人变成西方人的期望。
文化清洗。美国针对印第安人开展的文化清洗,几乎将印第安原住民从美国记忆中“彻底清除”。历史上,美国通过屠杀、驱赶、绝育、强制同化等手段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导致印第安人数量从1492年的500万锐减到20世纪初的25万。美国原住民群体长期受到忽视和歧视,印第安人的文化受到根本性破坏,生命和精神的代际存续受到严重威胁。今天,有关美国原住民的信息在美国主流媒体和流行文化中被系统性地清除。据美国土著教育组织报告,87%的州级历史教材不涉及1900年以后的土著历史。史密森学会等撰文称,美国学校里讲授的有关印第安人的内容充斥不正确的信息,未如实描述原住民的遭遇。美国前共和党联邦参议员桑托勒姆竟公开宣称,“美国是一个从零诞生的国家,之前这里几乎什么都没有……说实话,美国文化中几乎不包含美国原住民文化”。
文明冲突。在思想殖民过程中,美国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将复杂的全球文明多样性简化为“自我”与“他者”,并将“自我”置于优越位置,对他者采取“俯视”态度。这是其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论”“美国中心论”和“文明等级论”思想的流露。出于维护地缘利益的需要,美国还经常将不同文明间的正常差异塑造为根本性、不可调和的价值冲突,甚至刻意挑动不同宗教、民族和地域间的矛盾,最终将世界纳入其预设的、以美国价值为圭臬的冲突性秩序框架之中,持续制造并管理全球范围的“文明断层线”。世纪之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南联盟,战争洪流改变了上百万人的生活轨迹,使得民族矛盾尖锐到无法调和。塞尔维亚历史学家古季奇说,在那个美西方眼中“不民主”的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时期,塞族人和阿族人能够相互理解,几乎没有沟通障碍,而在美国引入西方民主的25年后,在美国人热心“帮助”下,塞族人和阿族人彻底中断了交流,文明隔阂进一步加剧。
结语:打破思想殖民枷锁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加速觉醒,打破美国思想殖民枷锁、实现精神独立自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作为全球南方国家中的重要一员,中国基于自身发展经验和各国人民共同心声,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等系列主张,为各国打破价值迷信、摆脱思想依附、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精神独立是自主发展的前提。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深刻认识美国思想殖民的危害,才能破除对美国价值观的迷信;只有摆脱对美西方的思想依附,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只有彻底挣脱美西方精神枷锁,才能开辟本国文明发展新路。
文化自信是民族强盛的根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交流互鉴是文明共生的法宝。任何文明都不是遗世独立的孤岛,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持续向前演进。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鼓噪“文明优越”、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是对其他文明的不尊重,只会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整体步伐。要以文明交融取代文明冲突,以交流互鉴消弭对抗坚冰。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任何强加于人的思想模板、文明标准都终将破产,任何操弄他人认知、控制他人头脑的图谋都注定失败。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当。当思想殖民的枷锁彻底粉碎,文明互鉴的星火燎原成炬,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新形态,必将破茧而出!一个全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编写说明与致谢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由新华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任组长,新华社总编辑、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岩松任副组长,新华社副总编辑、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任卫东任执行副组长。课题组成员包括刘刚、薛颖、文建、陈怡、李飞虎、李雪笛、李成、陈谊娜、何小凡、马倩、靳博文等。报告英文核校人员包括杨晴川、王海清、黄尹甲子、陈健。
课题于2025年1月启动,历时半年多完成采访、调研、撰写、修改、审校工作。在此期间,课题组围绕美国对外政策演进、思想文化发展、国际传播战略等深入研究,组织相关海内外分社展开实地调研,并与相关部委建立联系,重点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广泛走访国内大型科技企业,全方位摸清美国对全球施行思想殖民的历史和现实。报告撰写过程中,课题组还多次组织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及业界专家就具体议题进行研讨,听取意见建议。
在报告写作和发布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鸿刚、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张文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姜飞、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纪忠慧等专家学者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