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太有勇气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华语乐坛版本更新。
他们——
在干嘛?
船新版本的《北京欢迎你》,是兄弟就来听——
Sir很难描述给人的观感。
MV?小品?还是抽背课文?
不得不翻出老版本《北京欢迎你》。
2008年华语乐坛最具影响力的78位艺人,组成全明星阵容,分别在北京的53处地标,拍摄了一支总时长7分17秒的MV。
整个2008年夏天。
从电视广告到公交车厢,从校园广播到街头巷尾,几乎每一个有中国人的角落,都被这首歌洋溢的淳朴氛围覆盖着。
歌名中的“北京”,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接纳每个国家的人,全中国的流行文化,和那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时期一样,每一个笑容都让人那么深信不疑。
17年后,华语乐坛洗牌了。
一同被冲刷的,又何止是音乐。
01
华语乐坛浮沉17年
一个字:快。
这是大部分网友对2025版《北京欢迎你》最直观的感受,Sir也不例外。
第一次听的时候,还以为自己误触了1.5倍速。
因为整首歌的编曲和节奏,都快得跟北京地铁早高峰似的,又急又赶。
两个字:陌生。
和近几年的春晚一样。
2025版《北京欢迎你》的明星阵容,大部分想必也只有00后才认识了。
除了原版的孙楠杨坤依然在列,其他人大多都是新生代流量——
时代少年团(马嘉祺、丁程鑫、宋亚轩、刘耀文、张真、严浩翔、贺峻霖)。
说唱歌手王琳凯、早安、兰天奇。
以及声音听不出辨识度的欧阳娜娜、檀健次、白鹿、龚俊等小花小生。
令Sir震惊的是。
全场唱得相对好一点的,居然是演员姚晨。
每个人的声音都修得细细的、脆脆的,结果就是口齿不清,也不好听。
反倒是有种气血不足、无精打采的虚弱感。
包括整首歌的编曲、节奏,以及突然加入的几段Rap,都很奇怪。
好像每一句都在暗示:
北京欢不欢迎你,你自己没点数么~
△ 这是在Rap你敢信?
不仅一键修音,还一键美颜。
MV中 ,冷白皮滤镜开到最大,磨皮磨到皱纹没了,瑕疵没了,鼻子也没了。
杨坤的眉毛像是印上去的,看着一脸苍白,毫无神采。
MV没有实景实拍也就算了,连录音棚都没有。
歌手们就站在一片白墙面前,对着镜头唱。(Sir严重怀疑是手机镜头,毕竟现在一个手机一个支架随地都能直播唱歌,AI自动修音)
有的人像刚刚睡醒,没有一起录音,大合唱也是后期混音、加工完成的。
而北京,连背景板都算不上。
这支MV的画幅被分成两半,一半是歌手在白墙前演唱。
另一半是延时摄影镜头下,色彩饱和过度、行色匆匆的北京。
看上去,城市更繁华了,科技更进步了。
可这首歌,却透着一股人与环境的疏离感。
在这样粗糙、敷衍的制作下,明星演出不再是“唱歌”,而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业流程中的形象露出。
这就是流量时代的作品逻辑:
不需要什么唱功,也不需要投入感情。
只要他们背后的粉丝基础足够庞大,那就是商业价值。
不过,2025版也并非一无是处。
至少,它提醒了我们当年“吃”得有多好。
回看2008年。
在原版的《北京欢迎你》中,参与演唱的78位艺人,全是来自泛大中华地区的一线明星。
那时,还没有“顶流”这种说法。
78人中唯一的“流量”,居然是韩庚。
2008年,他还在韩团Super Junior-M中担任队长,唱跳水平秒杀现在的一众男团。
论他当时的人气,不管在韩国还是中国,放到今天都是顶流的存在。
哪怕是选秀出道的超女快男,也都是歌迷们一条条短信(选票)投出来的实力派:
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苏醒。
无一不是当年炙手可热的新星。
当然了。
相比起人气,2008版《北京欢迎你》更在意的,是格局。
开场领唱的,不是刘欢、那英、韩红、周华健、成龙等殿堂级大咖。
而是9岁的素人小女孩陈天佳。
她在2004年曾被张艺谋选中,在雅典奥运北京八分钟中独唱《茉莉花》。
最后还做了一个飞吻,用英文向全世界说:Welcome to Beijing!
所以,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由她来向全世界领唱《北京欢迎你》(Welcome to Beijing)。
既是一种巧妙的衔接叙事。
也是一个圆满的Call back。
紧接着,再引出歌坛的大哥大姐们——
刘欢、那英、孙悦、韩红、周华健、孙楠……顶配中的顶配。
而且千禧年前后,两岸三地的流行歌手也层出不穷。
一个比一个火,一个比一个全能,堪称神仙打架的年代。
当时,孙燕姿还不是05、10后口中的“冷门歌手”,也没有被人工智能入侵。
王力宏还没有经历形象危机。
还是娃哈哈纯净水般的音乐才子。
蔡依林才27岁,刚刚拿下人生中第一个金曲奖歌后。
站在北京的蓝天下,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阿杜还没有因抑郁隐退,带着同门师弟林俊杰,在湖广会馆大戏台上声情并茂地合唱。
他们的小师妹金莎,也在歌坛初露头角。
被张国荣提携过的陈奕迅、莫文蔚。
都已经拿了无数歌坛大奖,甚至开了世界巡回演唱会。
还没变成厨子的谢霆锋,和容祖儿、郑希怡一起代表英皇,在故宫亮相。
17年过去,谢霆锋容祖儿仍是英皇顶梁柱。
当年的羽·泉还是两个人。
飞儿詹雯婷也还是飞儿乐团的主唱;
比五月天还红的亚洲天团5566,也没解散。(唱完《北京欢迎你》之后就解散了)
时代的眼泪庞龙、刀郎,彼时仍是彩铃歌王。
刘畊宏、林依轮都没从演艺圈转业离职。
胡彦斌也还不是离婚综艺的情感专家。
他们当时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歌手。
哪怕有几位不是歌手,但也都是业务能力超强的一线艺人。
比如,当时最风头无两的国际巨星——成龙。
以及,被评为“四大小生”之二的黄晓明和陈坤。
那时他们都还年轻,在各个大热影视剧里演男一号,也给自己的作品献唱过不少OST。
包括模特出身的张梓琳、林志玲。
一个是2007年的世界小姐冠军,一个是台湾第一国民女神。
两人都美得不可方物——可以忽略唱功的程度。
更神奇的是,这版MV竟然还有一个韩国人——
“刁蛮公主”张娜拉。
当时她还没陷入“圈钱论”争议,也没有被“某某令”波及。
是在中国内地混得最好的韩国明星,也是中韩建交形象大使。
那时的徐若瑄,还没有在内娱“查无此人”,一人独享世贸天阶的6秒镜头。
房祖名、满文军也都还没领教“铁窗泪”……
我们很少能在一首歌中,这样清楚的看见一个斗转星移。
整整17年。
有人隐退、有人翻车、有人转行、有人已成时代的眼泪。
唯独那英,仍凭唱歌活跃在大众视野。
当年她唱的那句“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有多动人,后来在《歌手2024》一人迎战国际歌手就有多凄凉。
那英依然在台上,的确令人感动。
但同时,也反衬出了华语乐坛的断档与沉寂。
当年我们听的是那些歌,如今听的也还是那些歌。
当然,Sir不否认,后来还是有一些令人瞩目的后起之秀、天籁之音。
可,随着文娱产业迭代、经济下行,舆论越收越紧,音乐被“正确”和流量绑架。
所以,不仅是歌回不去了。
2008年演唱《北京欢迎你》的群星,他们所代表的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内娱精神面貌。
也再看不到了。
02
请回答2008
2008《北京欢迎你》在B站上的高清修复版,播放量成百上千万。
当我们再度听到熟悉的旋律,看到熟悉的面孔。
我们在回忆些什么。
又在怀念些什么。
仅仅是怀念风华正茂的华语乐坛吗?
△ B站@KG-Area21、@时光音乐阁
当然不止。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首歌象征的力量和意义,都十分重大、深远、非凡。
让我们再次回望2008,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本该是开启新气象的一年——
马英九当选,意味着紧绷了14年的两岸关系,终于迎来缓和的希望。
大家都期盼着,去突破某种陈旧的、迂腐的、过时的状态。
用一种更开阔、更舒朗、更文明的方式,去表达一种可以携手共进的态度。
然而,就在我们翘首以待某些好的变化来临时。
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了。
年初,南方暴发了历史罕见的雪灾。
大半个月时间里,灾难波及了21个省,超1亿人受难,经济损失超1500亿。
那时正值春运,铁路瘫痪、交通停摆,40万人滞留广州火车站整整11天。
很多人的生活,也被这场大雪深深困在了原地。
4月,铁路遭遇重大交通事故,列车脱轨、相撞,死伤无数。
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4625.6万人受灾,69227人死亡,家园被毁,山河破碎。
沉浸在巨大悲恸、焦虑和无力感中的13亿中国人,需要精神的振奋。
本就被寄予厚望的北京奥运会,便成了那一年承担13亿百姓期待和情绪的载体。
它已经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国际体育赛事。
更是一个“风雨过后见彩虹”的承诺——这个国家一定能迈过这道大坎,圆梦百年。
而《北京欢迎你》。
就在这些此起彼伏的灾难中,诞生了。
这首歌不讲什么宏大叙事,如今听来也没有多么“主旋律”,歌词里甚至连一个北京地名都没提,也没有黄河、长城等大好河山。
它像是一位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招呼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
它不复杂。
接地气的民族歌谣风格,和朴实真挚的词曲,却有着区别于其他爱国歌曲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平视。
只要看过这个MV,你一定会注意到,至少有7成以上镜头,歌手们都做了一个张开怀抱的动作。
没有高高在上的宣教,只有敞开心扉的拥抱。
那一刻,我们不再只是迎接奥运。
更意味着迎接一种新生、重建家园和“明天会更好”的希望。
演唱《北京欢迎你》的78位一线明星,全部零片酬出镜,后来还有不少人发起义演,去灾区当志愿者。
他们用音乐唤醒了更多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海内外所有华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是的,那时我们真的可以相信那句口号——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 《以生命的名义》义演现场
这样的凝聚力,让Sir回忆起更早的1991年。
那年夏天,华东地区洪水肆虐,18省上亿人受灾,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得知内地同胞受难,梅艳芳第一时间号召义演募捐。
△ 梅艳芳在“91忘我大汇演”上唱《夕阳之歌》
让我们再回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夜。
央视演播厅全体狂欢,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西安古城墙鼓乐齐鸣……
所有人都为同一个好消息感到骄傲、自豪,热泪盈眶。
甚至可以暂时放下仇恨和烦恼,享受一份共同的喜悦。
△ 《玫瑰的故事》两兄妹因申奥成功,立马停止吵架,加入狂欢
所以。
我们怀念的是某首歌,某场演出,或某一年吗?
不。
我们真正怀念的,是那个相信希望,相信同舟共济的力量,相信“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并为此感动得热泪盈眶的——
自己啊。
03
站在历史的这头望北京
2025版《北京欢迎你》演唱者已经大洗牌。
但其实,也不是人的原因。。
一个直接的问题:
假如再来一次奥运,原班人马重录《北京欢迎你》,我们还会像过去一样,因为一首歌、一群明星现场大合唱而感动吗?
且不说原班人马塌房的塌房、退圈的退圈。
就算他们还和过去一模一样,我们的情感和这个时代的语境,也早已物是人非。
先说一个更典型的例子:
2024版vs1985版《明天会更好》。
△ 上:1985版,下:2024版
论群星阵容、制作、演唱和编曲等等,2024版《明天会更好》绝对是比2025《北京欢迎你》经费更充足了。
但它还是一上线就被喷了。
因为1985版,是永远不可撼动的存在。
那一年,中国台湾的音乐产业很不景气,歌手们都心灰意冷。
罗大佑受到美国群星演唱的公益单曲《We Are The World》的启发,在华语乐坛发起了《明天会更好》的创作。
张艾嘉召集到了来自两岸及东南亚等地的60位华人歌手(如李宗盛、蔡琴、苏芮、潘越云等)。
他们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签约限制,甚至还把飞碟、滚石、宝丽金等竞争对手公司,拉进来一起制作、完成了这首歌。
每一个演唱者都投入了自己最好的状态——
情感充沛、个个巨肺,眼神中闪烁着信念的光芒。
那是华语乐坛第一次群星演唱,连调音师都没用上。
而2024版,主要靠的就是修音。
演唱阵容超7成是当红流量(时代少年团、TFboys、刘浩存、王鹤棣、肖战、王一博、于适等)。
舒缓的编曲,加上流量们有气无力的唱功,听起来更像是“明天爱咋咋地吧”。
他们甚至都不在一个key上,前一句死气沉沉,后一句高亢激昂,导致后期修音修得再细再干净,也还是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表情也很平静、优雅,好像只是在“表演”唱歌。
看起来相对有朝气一点的,竟然是年过四十的陈妍希和林心如。
语境当然不同了。
85年大家遇到的是共同的问题,于是共同去唱、去解决。
而如今呢?
音乐市场不景气,那干脆就放弃好啦。
去演戏,去上综艺,去做自媒体,去直播带货,去拍短剧......总有一个能赶上热乎的。
还是那两个字:相信。
无论是85版《明天会更好》,还是08版《北京欢迎你》,无论是明星还是老百姓,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
相信努力就有回报,相信开放可以带来进步,相信集体力量与个人未来紧密相连。
相信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会越来越幸福的。
△ 电影《没完没了》
而如今,人们不再期盼,也不再幻想。
“清醒”才是人生信条,大家谈论某种“主义”,却又并不知道其中真正的奥义,大多数时候,也只是说说罢了。
我们,变得不相信了。
变化的端倪,在2012年的另一首奥运歌曲中就有所显露,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
《北京祝福你》。
这是由成龙发起,集合近200位明星演唱,为伦敦奥运会所作的歌。
名义上是《北京欢迎你》的姊妹篇,阵容也比08年还要豪华(有刘德华、林子祥、叶倩文、宋祖英、李玟、双冰等)。
但无论质量还是口碑、传唱度,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一个字评价就是:假。
比如,MV画面有很多都是抠像合成的。
△ 大咖们早期珍贵抠像
歌词,也是虚无缥缈的:
“北京到世界多少里,伸手可及。”
“城墙上聊同一个话题。”
明星们带领大家跳广场舞的画面,有种AI生成的既视感。
当时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兴起,智能手机大面积代替了电视。
信息开始去中心化,人们的选择更多,注意力也更分散了。
互联网上看似热闹非凡,现实中只有个体的“狂欢”。
我们好像拥有更多了,但规则和观念却越来越收缩。
甚至对一切,包括自己热血的过去——
产生了怀疑。
正如朴树的那首《New boy》。
虽然这几年被无数人翻唱,又火了起来,但他2019年在《乐夏》上坦白道:
这歌挺草率的
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污点
Sir非常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
污点,并不是朴树在否认自己的过去。
而是——《New boy》在当年只是一首广告歌,他填词时服从了一定的商业规则。
二是,他很快就看清楚了,现实并非和畅想中那样变得更好。
听2004年的《生如夏花》你就知道——
耀眼是瞬间的,划过天边的火焰是刹那的,现实世界是充满了遗憾的。
朴树真正在意的“污点”。
其实是那个早已不相信“打扮漂亮,18岁是天堂,我们的生活甜得像糖”的年轻的自己。
却给未来的年轻人们写下了21世纪的最大谎言。
因为那种对未来美好的描摹,后来都变成了悲哀的隐喻。
△ 《New boy》在网易云的最高赞评论
因此他在十几年后,又重新给这首歌填了词、编了曲,改成了《Forever Young》。
这是对《New boy》,也是对他过去为之热血的一切,一次诚实的解构:
所有曾疯狂过的都挂了
所有牛逼过的都颓了
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
全都变沉默了
你拥有的一切都过期了
你热爱的一切都旧了
可惜的是,这首歌的传唱度远远不及《New boy》。
是的。
没有人想正视现实的真相。
相较之下,大家更乐意去假装——“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快乐在城市上空飘扬”。
就像2025版的《北京欢迎你》。
用修音技术弥补唱功的不足,用滤镜美颜统一审美的偏差,用热搜制造流行的假象。
而每一个试图掩饰的动作,都在向世界宣布——
2008,我们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