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徽宗崇道而亡国?
有人问我为什么排斥大家学习一些“玄之又玄”的神功、法术,以下是我曾经写的一篇文章,除了帮助愿意亲近祖师的人少踩坑之外,相信你们可以从中得窥一二缘由。
导读:宋徽宗崇道而亡国,其根本在于对宗教所谓神秘现象的迷信,对宗教基本教义的忽视,任何一件事物,脱离了本心,便走上了可怕的轨迹,凡事有好有坏,有善有恶,用之善,便善,用之恶,便恶,如果道教不能做到启迪人的心灵,必然毁灭,大恶者甚至亡家亡国。
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伟大帝王有唐太宗,最熟悉的败家帝王有宋徽宗,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崇道的皇帝,但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一个奠定了盛唐的基础,一个被掳掠而失国土。
汉、唐、宋、明都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时代,先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提起唐太宗会不自觉感到自豪,说起宋徽宗就会略有些尴尬,会觉得耻辱,他才情无双,却不适合做个皇帝。
唐太宗、宋徽宗都有一个名头,崇道帝王。唐太宗是明君的象征,即使不是华夏的子民也会称呼他“天可汗”;宋徽宗是昏君的象征,他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
他们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信任道士,都以道为傲,唐太宗崇信的道士是魏征,魏征他不仅仅是一名宰相,也是一位道士。宋徽宗崇信的道士有很多,张虚白、王老志、林灵素、刘混康、王志铖、温太保,最让宋徽宗不堪回首的一次,是在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
郭京本来是宋禁军中的一名老兵油子。他自称身怀道术,有“六甲法”,“使神役鬼”,有“移山倒海、撒豆成兵,隐形潜身”一类的术。
于是他就被任命用他自称的道法去守城,他号称可用六甲神兵为朝廷守城,南宋史书《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二十五日丙辰,郭京以兵出宣化门,败绩,金人登城京师失守。”后就是靖康之耻,是华夏的帝王第一次被异族俘虏。
在兴扬看来,他们都崇道,看起来相同,本质上却有区别;虽说他们都名义上说崇道,然而宋徽宗崇的是术,唐太宗崇的是道。
唐太宗以尊祖崇道国策,运用道的思想治国平天下,其年号为“贞观”一一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故年号贞观,期望以正道治天下。史书称之为治世,盛唐由此掀开了华丽的篇章。
有唐伊始,帝王自称老子后裔,立庙加封,唐太宗采用道家学说作为兴国方针,任用魏征等名道士,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之后,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
唐太宗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唐太宗崇道,是崇的大道之本。
宋徽宗崇道,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宋代帝王对道家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必修教材。
宋徽宗崇信的道士有很多,从登基开始,就有人引《周易》中的“丰亨,王假之”“有大而能兼必豫”,说宋徽宗治世一定是太平盛世,还出现了“黄河清”“禽产凤凰”“牛生麒麟”等大量“祥瑞”,更有不少自称身怀道术的道士进言称宋徽宗是天上的神仙,到最后宋徽宗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昊天上帝元子,为大霄帝君。
面对洪灾,宋徽宗想让自称道术非凡的林灵素去以术退水,术法高人林灵素还没去城门就被役夫袭击,宋徽宗这时才知道这位道士早就惹得天怒人怨。
宋徽宗崇道,是崇的大道之末。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兴衰。
如果唐太宗跟宋徽宗一样,崇尚的不是道,而是术,我们压根看不到一个盛唐。
唐太宗与宋徽宗的对比,其实就是道与术的对比,道术道术,道为本,术为末,有道无术,术自衍生,有术无道,术亦无用。
国崇道术,国破家亡,国崇大道,国家兴旺。
具体到修行之人身上,修道为了追寻术还是道,就是最根本的分别,也决定了修道之人的格局。
在没有了解道家思想的前提下,一味地追寻术,去追求术,可能短时间内带来利益,给人带来的多是祸事,少有福事。
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打着道教名义的算命、测卦、辟谷、修炼、符咒、神功培训班,就是以术为名义而吸引人,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些人,目的是术,而不是道。
虽然道教有山、医、命、卜、相五术,但五术只是为用,是道教的表达方式,但不是道教的根本。根本在于通过道术传达的济世利人、慈悲度世的道家思想,术应该用来帮助世人。
道教的道术、科仪、音乐、服饰、宫观等等都传承了道教的形式,不可或缺,需要我们精心保护、努力发扬,但我们不能变成动物园的动物,任由世人参观,“哎呀,我终于看到了活道士了。”“哎呀,这里有个道士唉。”“快看看,道士在做法了!”
太多时候,世人看道士,就如同到动物园里看个稀奇,世人看道士,看不到道士所承载的精神和文化,只能把道士当作一种珍稀动物看待。
世人看不到血脉相连的那种文化认同感,道士也做不到真正的道士,道观门口买个门票,就跟到动物园里买个门票看猴子一样看道士,道士成了活文物,就如同宋徽宗一样,失去了道,只有术,只有外壳,别人看到的也只能是外壳。
其实,我们需要精心维护道观,传承道教的形式,但更应该注重传承道的精神;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文化血脉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唐太宗,也有一个宋徽宗。
道、术都有承载的必要,脱离道的术,是无源之水,必定不能长久,甚至枯竭;没有术的道,只需要用一道沟渠就可以让道润泽心田。
道家思想与道教组织,如同人的肉体和灵魂一样,灵魂与肉体都不可或缺,道教形式是肉体,道家思想就是灵魂;没有了灵魂,再华丽的外壳都是行尸走肉;伟大的灵魂,哪怕肉体死亡了,其灵魂永存,思想永远传承。
道教如果因为简单的传承术而承载,必定会与宋徽宗一样,成为行尸走肉。
道教只有重视思想内核,传承真正的文化,才能让道教绵长发展;当然,传承思想需要具体的组织形式,落到尘世中来,那就是道教组织。宋徽宗崇道而亡国,非道之过,非国之错,乃人之因。
作为道教徒,应该从唐太宗与宋徽宗的不同遭遇中认知自我,承担起自己的时代责任,或许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但是我们的民族注定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