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个冉冉升起政治明星被杀了

500

  1)昨天一大早,我刚打开手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被杀的消息就映入眼帘。我当时一愣,这个名字好熟悉!我再一细看,原来就是那个美国保守派青年政治明星柯克,我看过他在“X”平台上的推文,也看过他在YouTube上的视频。而美国亲民主党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都提到柯克是特朗普的重要“盟友”。

  2)柯克兼具多种身份,他既是一个美国保守派青年政治运动“干将”,也是一个“大网红”,更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凭借他的影响力、口才和不错的形象,日后他参选公职,甚至是参选美国总统,都是大概率事情。

  3)柯克生于1993年,他在2012年,也就是19岁左右,就成了“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America)政治组织。美国保守派看中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支持他进入美国校园,与“白左”价值观作斗争,并争取更多美国年轻人支持保守派价值观。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校园内公开场合,坐在一个帐篷下,拿着话筒与带有明显“白左”价值观倾向的美国青年学生一对一辩论。他口才极佳,演讲时很有感染力,在遭遇到挑战时整体也比较有风度。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9月10日,他就是在犹他山谷大学举行类似的活动时遭到枪杀。

  4)柯克的观点带有明显的美国保守派色彩。一方面,他反对美国“白左”大肆宣扬的各种荒谬的极端政治正确观点,包括反对做过变性手术的男性参加女性体育项目等。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美国社会对于“白左”价值观的反抗和反弹,具有很明显的常识性,很容易在一般人当中引发共鸣。另一方面,他又坚持美国保守派的传统观点,包括支持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提到的“持枪权”,反对女性堕胎,并在这一轮巴以冲突中完全无视以色列政府犯下的战争罪罪行,一味替内塔尼亚胡政府辩护等。

  5)柯克在宣扬“持枪权”的路上走得很远,他甚至说过,那些在枪支暴力活动泛滥中被杀的人,是维护“持枪权”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强调“持枪权”的柯克,最终死在了别人的枪下,成了他自己口中为支持“持枪权”付出的代价。

  6)柯克被暗杀时,现场只有几名校园警察在负责安保工作,另外,就是他自己的保镖在现场保持警戒。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柯克正在侃侃而谈时,一声枪响,他身子一软,从椅子下摔了下去,随后,保镖一拥而上,对他进行保护,而现场的人群则开始低下身子,四散奔逃。

  7)在柯克被杀后,即便是一向坚决反对特朗普的亲民主党媒体也“非常职业”地摆出一副悲痛、肃穆的神情,对这一事件表示谴责。但是,特朗普的一个儿子则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愤怒地谴责这些媒体,认为正是他们不断宣扬的各种极端政治言论,才导致了科克之死。更让他们愤怒的是,近年来,很多政治暴力活动都是针对共和党政治人物的,包括在2024年大选期间特朗普两次遭暗杀袭击。特朗普则宣布在全国下半旗进行哀悼,并在白宫录制了一段视频,表达因柯克被杀的悲伤和愤怒。

  8)美国《纽约时报》则宣布,“政治暴力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结构的一部分。”除了去年曾发生过两次暗杀特朗普的事件,宾夕法尼亚州民主党州长乔什·夏皮罗的住所曾发生燃烧弹袭击;明尼苏达州一名民主党州议员曾半夜遭到枪击;此外,一名美国男子因激烈反对新冠病毒疫苗问题,在亚特兰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总部的枪战中杀死了一名警察。一些人美国人在哀叹,像枪杀政治人物这样的事件,过往只发生在一些政局不稳的第三世界国家,但是今天,这些事件却在美国社会频繁上演。也许,真的是“美国社会病了”。

  9)我个人对科克并无太大好感。他在巴以冲突中完全无视以色列政府对巴勒斯坦人搞种族灭绝活动,无底线地为以色列政府辩护,这说明,他也不过是犹太资本控制下的一个“美国政治傀儡”而已。另外,在国际问题上,他明确提出,美国应该跟俄罗斯和解,然后破坏中俄关系。这可能也是特朗普政府一直想做、一直在做,但是却不会说出口的事情。

  10)近年来,美国政治暴力频发,这既跟美国这个国家的立国传统有关,因为,它在200多年前,就是靠着暴力屠杀北美印第安人才得以建国的,因此,暴力从美国立国之初,就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鲜明特色。与此同时,美国资本主义选票政治当中一直存在残酷、激烈的政治斗争,政客和媒体为了煽动民众、攻击竞争对手,长期使用各种极具刺激性的言论进行政治动员,也在美国社会构建了一种“非我同类、其心必异”的社会对抗心理。此外,在社交媒体兴起后,美国对网络空间的治理一直是失序、失效的。在美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种极具煽动性的言论在“言论自由”的旗号下大行其道,让美国社会陷入到了日益极化、对立的状态。美国社会政治暴力活动日渐增多,并非偶然。未来,随着美国贫富分化继续加剧、社会矛盾持续尖锐化、左右派意识形态对立日益严重,美国确实有可能陷入到“第二场内战”中去。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也要高度警惕网络上的各种极端言论,包括极端女权思想,极端动保、环保思想,各种宣扬极端LGBTQ权利的思想等。中美博弈是一场持久战,随着中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上日渐接近,甚至中国呈现出反超美国的势头,美国直接挑起跟中国严重对立和冲突的可能性会有所下降,但是,在“颜色革命”方面经验丰富、劣迹斑斑的美国,反而有可能通过境内外的各种“水军”、非政府组织等,故意在中国互联网上挑起性别对立等问题,撕裂中国社会。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主要就是希望挑动“中国人斗中国人”,希望在中国内部制造混乱。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站务

全部专栏